法的历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25篇,会议文献有3篇,学位文献有27篇等,法的历史的主要作者有王刚、冯石岗、宋宗宇,法的历史的主要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对于热爱美食的人来说,一次旅行,舌尖上的美味所带来的惬意享受,丝毫不逊于所看到的风景。来到威海,谈起美食,是绕不开威海卫大厦的。这里有句俗语叫“吃在威海卫”,...
2.[期刊]
摘要: 相比隋唐,两宋时期乡间大宗豪族几近消失,地方缺乏强有力的自治力量,衙门承担了主要社会治理重任,亲邻词讼涌向州县官府,这是两宋社会出现"好讼"现象的根本原因.乡...
3.[期刊]
摘要: 在实在法和个人的正当性观念谁更优先的问题上,康德关于"联合的意志必然取代个人的意志"的论述表面上表达了对实在法权威的肯认。然而,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康...
4.[期刊]
摘要: 在实在法和个人的正当性观念谁更优先的问题上,康德关于“联合的意志必然取代个人的意志”的论述表面上表达了对实在法权威的肯认.然而,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康...
5.[期刊]
摘要: 美国建国以来数次遭遇的国家危机,也可以说是美国宪法遭遇的严峻考验。如何在宣告“国家紧急状态”之后充分利用紧急权力应对危机,又如何用法律约束紧急权力以防止行政权...
6.[期刊]
摘要: 中国国家监察制度经历了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前的华北人民监察院(1948—1949年)肇始,至建国初期的人民监察委员会(1949—1954年),再到“五四宪...
7.[期刊]
"不应得为"条背后的礼法共识——论中国古代法律文本中的泛论条款
摘要: 作为一项呈现强烈人治色彩的条文,"不应得为"条在强烈批评之中存在了两千年之久.在发生学上,法学世界观的孕育、法律群体的共同意识,变动不居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制定法...
8.[期刊]
摘要: 社会法并非自古就有的部门法,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失灵和社会风险、经济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社会法由此...
9.[期刊]
法律史视野下的羁縻政策研究——以唐、清两代治理西北边疆的比较为例
摘要: 中国古代传统的羁縻政策是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治理西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法律制度.唐、清两代治疆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羁縻政策并有所损益变化....
10.[期刊]
摘要: 日本违宪审查制度是在二战后伴随着《日本国宪法》的实施而正式确立的,其主要是移植美国法的产物.尽管如此,由于此前日本一直在仿效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的法律制度...
11.[期刊]
摘要: 审计法史尤其中国审计法史的研究,在我国审计法学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审计法史学是建构审计法学的学科基础、审计法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审计法学正统性的保障.而在...
12.[期刊]
摘要: Taking a wide view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there existed two rapid period in l...
13.[期刊]
摘要: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建构的权力清单制度以明确职责权限、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建立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透明政府和有效政府为目标。权力清单制度的建构过程是行政权力...
14.[期刊]
摘要: 清末法律改革以来,中国法学在一百多年里经历了继受、批判和反思的过程。然而直到现在,中国法学仍然没能在整体上获得世界法学界的承认与尊重,这其中有外部语言文化和社...
15.[期刊]
摘要: 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是明代基层教化的指导思想,在明代有许多诠释文本:成化年间王恕的略带训诂色彩的《圣训解》为其滥觞;嘉靖年间因与乡约的结合,各种诠释文本蔚然兴起...
16.[期刊]
摘要: 至少从五代开始,已有士人关注四川才女的现象.明代“蜀女多才”的说法渐渐在士人和民众中流行.这既与历代士人持续书写四川才女有关,也与宋代以后俗文化的演绎密不可分...
17.[期刊]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者在移植法律时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游走于“传统”与“移植”间的立法路径,使得这一时期的法律体系在引入大量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
18.[期刊]
摘要: 诸多事件的组合以及各种历史片段所形成的力量的斗争与力量的消长,最终促成了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通过对此会议前后所绽出的各历史片段所形成的诸多力量的分析...
19.[期刊]
摘要: 宪法思想本质上以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为核心,符合现代民主、自由、法治社会的历史发展潮流。它要求政府必须在宪法的轨道上行使公权力,且接受宪法的监督和制约。社会...
20.[期刊]
摘要: 古代版权与印刷技术、社会意识之间经历了互映式的发展。透过版权起源“思想控制论”与“版权保护论”的两大争议,建立起“中国古代有版权”的初始命题。在此基础上,总结...
1.[会议]
摘要: 在百年共和的宪政史上,民初十年的制宪历程是无法翻过的一页。自1924年的吴宗慈著《中华民国宪法史》以来,对于这段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也有不少。本文以辛亥初始的《临...
2.[会议]
摘要: 先进的法律文化能导致国家的强盛和延续。德国继承罗马法,但族群主体不是罗马后裔,英国继承日尔曼法,但不在民族发样地。德意志人放弃其日尔曼法律传统而以罗马法的继承...
3.[会议]
摘要: 公民概念在西方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公民概念的发展与西方社会历史进程中公民权利思想的不断普及紧密相关。公民概念的历史沿革对...
1.[学位]
摘要: 张君劢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既有参加政治实践的丰富阅历,又有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可谓“两栖奇才”。本文无力对张君劢宏大的思想进行论述,仅仅探讨张...
2.[学位]
摘要: 该文所要做的工作,是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的条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其优劣得失,探讨其变迁轨迹,并对宪法如何完善提出管见.全文分七章,17万字.第一章是...
3.[学位]
摘要: 本文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主要采用历史述事方法,借助法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新中国政治变革为主要线索,结合社会变革和刑法自身发展的特殊情况,以新中国...
4.[学位]
摘要: 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似乎让一些学人看到了法律在中国有效实施的希望,几乎所有的法律人都铭记着其中法谚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5.[学位]
摘要: 宪政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于自由、正义以及平等的追求的精神。基督教传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古典的政治文化给予了早期基督教丰富的营养,到了中...
6.[学位]
摘要: 法治是当代民主政府的最基本的原则,它经过历史上多位思想家的积淀之后才形成为一种制度。本文就是以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政府观作为主题来进行研究的。在引入问题和研...
7.[学位]
摘要: 走向共和的进程中,晚清立宪运动有两种推动的进路。一种进路是朝廷的“自上而下的立宪运动”。朝廷内部又有激进立宪派与缓行立宪派之别。激进的立宪派在“危机论”的驱使...
8.[学位]
摘要: 民国初期是中国真正进行宪政试验的开端,关于国家政体各党派曾有过激烈的争执。在民初的几部宪法性文件中,对政体的规定从总统制到内阁制,兼有两次帝制复归,及至不伦不...
9.[学位]
摘要: 制度何以重要?考察人类历史,无论是对大同世界的构想,还是对乌托邦的设计,抑或对“理想国”的追求,实质体现的是对最适于人类幸福的制度安排地探索过程。制度演进总是...
10.[学位]
摘要: 宪政文化是根植于西方独特土壤中的一种文化,西方宪政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而独特的文化背景,而作为西方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基督教文化无疑对宪政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