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心理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18篇,会议文献有13篇,学位文献有197篇等,道德与心理的主要作者有钱铭怡、彭柏林、李建华,道德与心理的主要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南京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军医既是捍卫国家的军人,又是奉行人道主义的医务工作者。战争境遇造就了战地军医独特的医疗实践,同时也给军医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和道德困惑,如战地医疗类选法、如何对...
2.[期刊]
何以为德?道德教育的心理基础与道德学习的路径探讨(代卷首语)
摘要: 道德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尤其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道德教育不仅涉及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且涉及一个社会如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近百年来,西方道...
3.[期刊]
摘要: 第三方惩罚是指第三方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惩罚违规者的现象。基于声誉解释取向的高成本信号理论认为此惩罚会被旁观者解读为积极信号,表明发出者具备良好的品质。维护道德...
4.[期刊]
论作为道德情感基点的同情--基于对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分析
摘要: 同情并非仅仅是对人们不幸的处境表达怜悯和关怀,其表达的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反应。亚当·斯密认为自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但同情为自爱增添了人...
5.[期刊]
摘要: 20世纪50年代初,西德尼·胡克写信指责爱因斯坦,说他在20世纪30年代对待苏联的态度同二战后的态度是自相矛盾的。爱因斯坦在回信中为自己作了辩解,但这种辩解难...
6.[期刊]
摘要: 通过比较米歇尔·福柯和皮埃尔·阿多关于生存美学的思想,我们可以引出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在古希腊,美学并不是独立于善与恶之外的实在,而是暗含着道德价值。福柯承袭...
7.[期刊]
摘要: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一个问题:一列电车飞驰而来,前方轨道不知为何绑着五个人。你唯一的选择是按下眼前的开关,让电车驶上另一条铁轨,但这条铁轨上也绑着一个同样无辜的...
8.[期刊]
摘要: "嘎百福古歌"发源于古苗疆走廊沿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当地苗族同胞特有的说唱文学形式.古歌内容皆来源于苗族同胞的真实生活,故而是苗族同胞生活哲学智慧...
9.[期刊]
摘要: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呈现出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向度.赫勒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关联着马克思关于解放感性主体的思想,也与当代左翼思想家的感性政治学有所呼应.赫勒的日常...
10.[期刊]
摘要: 现代社会,我国社会道德认同状况总体良好,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同困境,成为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法回避和轻视的问题.生命是道德的物质基础和...
11.[期刊]
自律道德哲学与自律指向的学校道德教育——基于康德人性观的省察
摘要: 当代社会,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道德教育被主观幸福、利益诉求裹挟,他律道德使学校道德教育丧失道德理性追求.康德在其"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人性观之价...
12.[期刊]
摘要: 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很多当代西方伦理学家都在重新思考和定义美德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和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学不同,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提...
13.[期刊]
摘要: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存在失眠、抑郁、焦虑等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因此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的普及化衍生出了新的咨询形式——网络心理咨询,它为咨询...
14.[期刊]
摘要: 羞感是一种属人的、普遍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现象.然而,自古以来伦理学家们却很少讨论"羞"的问题.对于"羞感何以发生",舍勒强调关键的一环在于"转回自我"."...
15.[期刊]
摘要: 道德恐惧是由周维功提出的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反响的新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把握.首先,作为生存论之伦理情绪的道德恐惧,它是一种宗教或准宗教式的神人相...
16.[期刊]
摘要: 道德意志通常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为了道德的目的克服阻力和困难的精神力量和持久力。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强调欲望与理由等心理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因而道德意志并不显现...
17.[期刊]
摘要: 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提出“责任”概念,但却是第一个深入思考了现代思想家将其视为道德责任理论的内容。其责任理论以行为者的自愿性为逻辑起点,思考行为者的行为动力...
18.[期刊]
摘要: 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理性”成为被过度演绎的神话,情感被过度忽视。情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道德判断的实际过程中我们高度依赖进化获得的、情感相关的“自动驾驶”模式...
19.[期刊]
摘要: 道德推脱从社会认知角度解释了个体从事不道德行为时或者行为后的认知推脱。为改善不道德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当前研究手段和视野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德推脱理...
20.[期刊]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出现的自我分裂、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涌现,意志软弱问题的严峻性逐渐上升。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已看到不自制的严峻性,于是通过诉诸欲望概念打开克服...
1.[会议]
摘要: 儒家良知理论最先由孟子提出.在《孟子》文本中,良知作为超越性道德通过心灵的三个向度——知识、情感、意志来表现自身.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孟子良知思想的诠释与回应,形...
2.[会议]
工作记忆负荷对道德伪善的影响——基于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态度的研究
摘要: 研究以64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被试间设计,利用隐联想测验技术探讨不同工作记忆负荷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伪善效应;不同负荷条件...
3.[会议]
摘要: 道德心理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道德教育及内容则是建立在道德心理之上并以道德心理为中介同道德生活发生间接联系的.因此,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4.[会议]
摘要: 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思潮中的文化主义迷恋身体,类似于唯意志论,强调文化对自然的征服,精神对肉体的塑造,推崇意志的无限性,不愿承认身体的有限性,伊格尔顿的身体伦...
5.[会议]
摘要: 儒家“比德”学说作为中国伦理美学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试图就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及重要文献《管予》、《礼记》等对玉的认识,高扬儒家“以玉...
6.[会议]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单纯物质需要的满足不能确保幸福,道德是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要件.但是,德福如何一致,德福相背又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催生更多的幸福达人.
7.[会议]
摘要: 道德认识悖论是道德认识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道德认识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道德认识悖论是道德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一般地可以分为三种主要形...
8.[会议]
摘要: 幸福感研究是试图从心理角度诠释幸福,表现为快乐论主观幸福感、实现论的价值幸福感及综合论幸福感三种形态与研究视角.三者都强调个体主观体验.幸福是一种感觉.对于个...
9.[会议]
摘要: 人有时会对生活感到困惑,思考生活是为了什么呢?也有的人感叹:"幸福并不与拥有的金钱成正比!"本文从幸福、快乐的角度,分析人们种种心理,通过对"人心不足""知足...
10.[会议]
摘要: 幸福是一个主观概念,心理学家大多承认幸福是满足、快乐和意义的统一.心理学对满足和快乐的讨论很多,但对于意义却较少涉及.本文认为幸福中的意义需要靠自由意志或者说...
11.[会议]
摘要: 幸福感是欲望与现实在心理活动下的复杂体验.搭接欲望与幸福桥梁的因素便与幸福感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拟从情感收支、财富欲望、欲望指数与幸福量度、幸福预期与心...
12.[会议]
摘要: 人本心理学使人类精神的形象焕然一新.作为基本原则,它指出每一个个体都有高级的本性,这种高级本性构成了伦理层面人的本质的基本方面.本文围绕“人性本善”进行论证....
13.[会议]
摘要: 在当前的道德判断研究中,高冲突亲身难题,被试却并非都进行非功利性判断,有的情境下(例如,哭泣的婴儿难题),被试则进行功利性判断.高冲突亲身难题与意图关系密切,...
1.[学位]
摘要: 当前社会,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愈加频繁,在这种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道德文化观,以自信的姿态去应对各种挑战。道德自信是主体对自身道德价值观...
2.[学位]
摘要: 精神生活中,道德焦虑是始终存在且难以回避的内心感受。作为个体具备道德感的体现,道德焦虑保障道德的形成与发展。而作为与道德相关的焦虑感受,道德焦虑却又施以个体肉...
3.[学位]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基于道德推脱理论和自我扩张理论,探查个体是否会为与其发生自我-他人重叠度的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产生替代性道德推脱。 方法:在假设欺骗情境与实验室欺...
4.[学位]
摘要: 亲社会谎言是一种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故意传递错误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从道德原则来看,它违背了诚实原则,但从具体情境来看,它是出于人们的好意,它与自利谎言从脑机制...
5.[学位]
摘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需要对身边的群体进行解释,使其具有意义。群体道德性(group morality)指的是人们对群体在道德方面的知觉,在社会交互中扮演着重...
6.[学位]
所有权侵犯情境中的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意图、个人力量与视角的影响
摘要: 目前国内外对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伤害领域,运用道德两难困境得出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为意图和个人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体侵犯,还有...
7.[学位]
摘要: 道德自我调节就是个体根据道德自我,对自己是否实施道德行为进行选择。已有研究的结果表明启动道德自我知觉会激发个体的道德自我调节机制,而且表现出道德自我调节的补偿...
8.[学位]
摘要: 研究表明,校园欺负行为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论文以成都三所职业高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职高学生父母冲突知觉、道德推脱与欺负行为...
9.[学位]
摘要: 现代社会,道德两难问题越来越多,道德常常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人们在做出道德选择时都需要抑制内心的某些冲突,从而损耗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此时个体就会处于一种暂...
10.[学位]
摘要: 道德伪善是指个体希望表现得道德,但只要有可能就会设法让自己避免因真实行善而付出代价的行为倾向或动机,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宣称的道德水平与实际行为之间不相符合,在人...
11.[学位]
摘要: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征,使得网络瑶言、诽傍谩骂、色情、虚假和诈骗信息屡禁不止,这些正是互联网匿名性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网络实名制作为互联网治理的主要方式受到了各...
12.[学位]
摘要: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即表现出表面的道德,但在实际中会逃避真正道德所要付出的成本,于是对自己和他人往往持有双重道德标准,同样一件道德事件...
13.[学位]
摘要: 内疚是指个体对他人(受害者)做了危害性行为,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的反省,是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体验到内疚的个体偏爱通过利他...
14.[学位]
摘要: 受到清教家庭氛围影响的弗兰西斯·哈奇森,在吸收了洛克的“感官”学说以及沙夫茨伯里的情感主义理论后,创立了以“道德感官”为理论基石,强调“仁爱”的道德情感理论体...
15.[学位]
摘要: 道德判断作为道德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早期对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强调认知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情绪的作用。随着道德判断研究的进展,各种理论与实...
16.[学位]
摘要: 通过ERP技术和Eprime软件分别记录被试的脑电和道德评分,研究在不同道德情境中诱发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随机选取海南师范大学34名在校本科生作为实验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