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族史志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264篇,会议文献有61篇,学位文献有142篇等,古代民族史志的主要作者有孙炜冉、李树辉、杨富学,古代民族史志的主要机构有通化师范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原政权对周边蛮夷族群采取过多种政治举措,并以此建构了完善的服制体系,从中透示出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蛮夷首领称谓早期多不固定,战国时秦王以专有...
2.[期刊]
摘要: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学术界多认为肃慎是现代满族、赫哲族等民族源流的先民。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肃慎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关于“肃慎族系关系”的问题更为一个...
3.[期刊]
摘要: 北宋王朝通过羁縻、贡赐等政治制度完善了五溪地区的民族治理政策,并注重政策实施的针对性与时势性,客观上加强了北宋朝廷与五溪南、北两江少数民族的联系,实现了中央与...
4.[期刊]
摘要: 中国西南边疆城镇发展史,是西南边疆开拓治理史的重要内容。南诏国初期(737—779)从巍山至洱海完成了兼并五诏的历史使命;受中原“郡县制”文化的影响,在洱海区...
5.[期刊]
摘要: 吐蕃统治下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吐谷浑人分两种情况:一是早年弃蕃归唐而来的旧吐谷浑人;二是跟随吐蕃对唐作战来到河西的新吐谷浑人,因而导致了吐蕃对两者不同的统治方式,...
6.[期刊]
摘要: 本文对有关吐蕃与景教、摩尼教联系的5组史料的性质、年代与真伪进行了重新检视,以此探讨景教、摩尼教在吐蕃的传播路径与范围,并着重对学界所提出的摩尼教相关知识自剑...
7.[期刊]
摘要: 清初王朝收归台湾版籍以来,即开始对台湾地区施行文教政策。对于台湾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王朝建立起学宫府学、社学、义学、书院等较为完备的文教体系。通过在台官员与地方...
8.[期刊]
摘要: 鄯善本名楼兰,为西域古国。以20世纪初楼兰、尼雅等遗址出土的大批佉卢文书为研究对象,探讨鄯善国牛之用途。研究结果表明:牛在鄯善国不但是王室的重要物资,而且是百...
9.[期刊]
摘要: 国家认同是近年来土司研究的热点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总体而言,土司的国家认同主要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其中文化认同是基础。文章以明代水东宋氏土司为...
10.[期刊]
摘要: 西南土司的身份认同可分为汉人和夷人两种类型。水东宋氏是贵州土司中认同汉人的代表之一,其身份认同,主要有明代的宋景阳说、清代的宋鼎说和土人大姓说三种说法。造成水...
11.[期刊]
摘要: 彝汉合璧碑是指用彝文和汉文共同镌刻或书写而成的墓碑、纪功碑、修路碑、桥碑等形式的石碑,也有少量的摩崖。彝汉合璧碑最早产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按其形式和内容而言...
12.[期刊]
摘要: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
13.[期刊]
摘要: “敕勒”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漠北各族对敕勒的称谓,也是敕勒的自称。“高车”一名源于敕勒人善于制造并使用高轮车的生活习惯,也是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对敕勒的称谓。“丁零...
14.[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至北宋仁宗朝,川西地区的人地矛盾越来越大。一部分人们向四川盆地南部及西部迁徙,这种人口流动限于巴蜀内部民众。南宋前期的人口迁徙,主要是外来民众...
15.[期刊]
摘要: 满族源远流长,清朝满族生存智慧吸收地域与民族精华,融合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经济、文化、政治等众多领域。独具特色的混合型经济生活中形成渔猎兼习农耕的生产方式...
16.[期刊]
摘要: 清始祖神话中包含着诸多的满族民族文化,诸如神鸟崇拜、柳崇拜、长白山崇拜、弓矢文化,以及满族神话特有的传承方式。其或是来自满族先民最原始的崇拜,抑或是来自清统治...
17.[期刊]
摘要: 《夫余王》传说在形式上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在内容上“感应生子”“主人公历经磨难之后成功”以及“动物帮助”三个主要情节反映着民族深层文化心理和民俗意蕴,即感应...
18.[期刊]
摘要: 茶马互市的兴起是农牧自然分工和茶叶生产发展基础上族际交往的结果,族际关系的变化使茶马互市迅速发展。明朝"以茶驭番",将茶马互市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国家统一格...
19.[期刊]
摘要: 清廷设置天全州与清溪县,进而设置雅州府。雅州府辖打箭炉厅、天全州、雅安县、清溪县、名山县、芦山县、荣经县,形成一厅一州五县的政区格局。通过清丈土地、人口统计与...
20.[期刊]
摘要: 对氐、羌民族姓氏的辨析对认识氐、羌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文中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出的碑铭等资料,对仇、姜、樊等氐族姓氏,狄、董、金等...
1.[会议]
摘要: "濮"是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古代民族之一,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人们对其认识尚较为肤浅.本文拟根据史料中的记载,结合西南地区发表的考古材料,对濮人的族属、文化面...
2.[会议]
摘要: 盘瓠故事首见于汉代的文献,然而作为"历史民族志"的盘瓠故事,不仅是盘瓠蛮的祖先神话,更是其族源历史的发端.通过对汉晋时代古籍中盘瓠故事文本的解读,结合汉晋时期...
3.[会议]
摘要: "西南蕃"民族称谓出现于唐代,流行于两宋,此后较少出现.相对于"西南夷""西南蛮"等民族称谓,"西南蕃"是在"蕃汉"对称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蕴涵意义重大.学界...
4.[会议]
贵州彝族传统制度的内涵特征转型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 通过对贵州彝族传统制度的梳理和描述,对贵州彝族上千年来在贵州地区的民族历史发展、统治政权结构、社会文化传统,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其中的政治制度、政权结构、职官...
5.[会议]
摘要: 本文拟探讨壮族先民自行营运的古国方国社会与壮学体系的关系,希望弥补此方面之不足.总之,壮族先民古国方国的研究成果,对壮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但弥补...
6.[会议]
摘要: 本文拟从史籍记载出发,联系民间传说(民间文学),对蒙嶲诏的存亡试作概说,结果表明当年蒙嶲诏的驻地也就是当今的碗成村,或者说当今的碗成村就是蒙嶲诏的遗址。其统一...
7.[会议]
摘要: 河西之纳入汉朝版图,本是得之于匈奴浑邪王的献纳;汉朝和平接管河西,并非通过战争夺取。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而抹杀浑邪王率民携地降汉,渲染汉朝武力夺取河西;将...
8.[会议]
摘要: 本文拟从文献记载、历史记忆和田野考察几方面相结合来进行讨论.指出白马氐自北周末期失去政权后,不断被挤压、同化,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最终退缩到平武、九寨沟县、甘...
9.[会议]
摘要: 本文从史料出发,对历史上氐人的一支—白马氐的活动进行尽可能地历史还原,通过对白马氐在汉代的活动地域的考证,寻找汉代以后白马氐不见于史载的原因,并对东汉时期活跃...
10.[会议]
摘要: 唐宋时期,因经商等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蕃客"被认为是中国回族的先民.宋代穆斯林蕃客在华贸易较前代更为兴盛,回族先民也获得更大发展.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从体例之...
11.[会议]
摘要: "回民义学"是清代回民起义善后措施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回民义学"诞生的宏观场景及具体历史过程,指地出"义学"一方面促进了清代西北民族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另...
12.[会议]
摘要: 文中将西南民族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从民族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角度,考察宋初此区域内陆路及水路文书通信系统建构状况,指出:区域内文书通信网络的存在,较大程度的满足了...
13.[会议]
摘要: 两汉时期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在传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影响下以及秦汉以来统一局面的...
14.[会议]
摘要: 夏禹时代生活在今德清县武康、二都等地的防风部落是湖州文明史的鼻祖。他们的祖先应该是100万年前生活今长兴、安吉一带的原始居民。苕溪是他们共同的母亲河,是湖州文...
15.[会议]
摘要: 防风氏是先秦史书中记载的一支重要部族,不过因为史料较少,所以我们对防风氏的了解很少,很多问题还有争论。本文通过《山海经》中的一则珍贵史料,论证汪芒氏地域在今德...
16.[会议]
摘要: 德清防风古国文化园与下渚湖湿地相映成趣,前者为鲜为人知的氏族古国,后者是浙江省最大的湿地。4千多年前,位于钱塘江与太湖流域的防风古国,其范围包括今湖州市及所属...
17.[会议]
摘要: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的核心内涵是多元一体。史前时代末期,古代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大体形成华夏、东夷和苗蛮、百越三大部族集团。苗蛮、百越...
18.[会议]
摘要: 防风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古老的部落国,曾与夏后氏产生尖锐的政治对立,以致出现禹斩防风氏的严重事件。剥离防风氏半人半神的外衣,还原其本为山东古部落的历史真相,是很有...
19.[会议]
摘要: 公元1-2世纪期间,世界上有四大帝国,即东亚的汉帝国、欧洲的罗马帝国、西亚的安息帝国和中亚的贵霜帝国.前三个帝国都是属于由农耕民族建立的帝国,惟有最后一个帝国...
20.[会议]
摘要: 对于历史上1-5世纪举足轻重的少数民族慕容鲜卑,作一个初步的文化路线与空间地景描绘,再现慕容鲜卑的建构与创新.以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与文化研...
1.[学位]
摘要: 公元6世纪晚期,可萨人作为西突厥汗国的附属部落,在西突厥向高加索和黑海沿岸扩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617年,可萨人受统叶护可汗之命管理高加索和黑海地区...
2.[学位]
摘要: 本论文所选定的竹居部落是元末被霍尔王统治的藏北霍尔三十九部落之一。是霍尔王在这一区域的统治渐盛时期,第八代霍尔王扎希之子拉加达对其管辖的原来在拉孜宗附近的66...
3.[学位]
摘要: 封建领主庄园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经营方式。庄园是曾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过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实体。庄园制既是一个经济生产组织,又是政治组织。西藏的庄...
4.[学位]
摘要: 华锐,为藏语(拜斑伴︽地邦)译音,意为“英雄的部落”或“英雄的种姓”,是世界珍稀物种——白牦牛的故乡。华锐藏族自称“吾”(捶拜)或者“华锐蕃噶卜”(拜斑伴︽地...
5.[学位]
摘要: 青海地区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研究青海藏族历史,首先要从研究民族关系史入手,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
6.[学位]
摘要: 探讨吐蕃王朝史实,敦煌古藏文写卷《吐蕃大事纪年》是必不可或缺的材料。写卷记事手法单一,句型呆板、单调,多属于公式化句型。几乎每条记事都是“生肖纪年加赞普驻地加...
7.[学位]
摘要: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化最早、最为彻底的民族,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进入到南北朝之后却一下子沉寂,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也很少。本文通过研究早期燕魏关系...
8.[学位]
摘要: 明朝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中由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明成祖朱棣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明成祖的民族关系思...
9.[学位]
摘要: 匈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兴起较早的一个民族。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主要活跃于蒙古高原一带。战国末年匈奴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逐渐崭露头角,其子冒顿单于时期匈奴政...
10.[学位]
摘要: 甘州回鹘是指历史时期进入河西走廊地区的回鹘人以甘州(张掖)为中心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该政权大约存在一个半世纪(9世纪晚期至1028年)。这正是我国历史上大...
11.[学位]
摘要: 翻译科,作为清代科举考试中与文科、武科同时并重的考试科目,在清代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贯彻“清语骑射”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八旗士子拓宽了入仕途径...
12.[学位]
摘要: 雍正二年(1724年),土默特都统丹津与兵部尚书通智共同上奏朝廷修建文庙,设立官学,朝廷应允。遂在归化城城西一里处修建了文庙,这是清代漠南蒙古最早的文庙,它的...
13.[学位]
摘要: 拓跋鲜卑是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是诸支鲜卑中活动在最为东北的一支。该族在大鲜卑山时期,种族成分单一,可以称之为鲜卑或拓跋部先世;迁徙到呼伦贝尔大泽之后,这支鲜卑...
14.[学位]
摘要: 蒙元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造就了独特的蒙元后妃参政的历史现象,由于北方民族女性社会地位颇高,再加上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蒙元一朝后妃频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15.[学位]
摘要: 奚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也称“库莫奚”,始见于《魏书》,设有专传。奚族自北朝出现,历经隋、唐、五代、辽、金,直至元代,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奚族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16.[学位]
摘要: 在匈奴历史文化学术研究中,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的问题至少还包括:①荤粥、猃狁、混夷、鬼方究竟是不是匈奴的祖先;②“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
17.[学位]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社会大动荡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这一时期,蒙古草原与中原内地发生的战争、交往等日益频繁。此时,作为我国北方民族的重要一...
18.[学位]
摘要: 乌桓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东胡及其后裔历史民族区古族,其历史文化在北方民族史乃至中国历史上尤显特殊,且产生了较大影响。乌桓作为古族之称...
19.[学位]
摘要: 匈奴是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草原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其被具体记载始于《史记》,之后详略不等地见于诸史籍,较早的史料将其记作“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