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杂著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2173篇,会议文献有335篇,学位文献有1750篇等,散文、杂著的主要作者有黄科安、喻世华、陈剑晖,散文、杂著的主要机构有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延安“新女性”的身份认同、生存困境及其现代启示--以丁玲《“三八节”有感》为考察中心
摘要: 延安时期,在《“三八节”有感》中,丁玲不仅揭橥了延安“新女性”处于革命者与妻母角色之间的身份冲突,而且呈现了女性独特的生存体验以及在“无性别状态”的战时环境下...
2.[期刊]
摘要: 佛教自汉代始就传入了中国,但僧俗交往所产生的书牍文却寥寥无几。一直到晋宋之际,大量的僧俗交往书牍开始出现。本文以晋宋之际僧俗交往书牍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僧俗...
3.[期刊]
摘要: 署名郭沫若的《日记应该怎样写?》一文,曾先后发表于《战时中学生》第2卷第1期、《学生之友》第1卷第5期以及《安徽学生》第2卷第1期,是战时日记写作风潮中值得重...
4.[期刊]
细读比较、道德视景、悲剧意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批评体系的建构
摘要: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海外汉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都有重要影响,它带来了197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共同滋养...
5.[期刊]
摘要: 《暂坐》这部小说从空间转换、人物叙事以及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贾平凹的都市想象,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小说在对时间、空间的描绘中体现出...
6.[期刊]
摘要: 桐城派文家黎庶昌有使欧和驻日的外交履历,迥然相异的西洋风物与一衣带水的邻邦,赋予其使外之文独特风貌。经世致用与孔孟之道贯穿黎庶昌外交活动与文学创作始终,记述旅...
7.[期刊]
摘要: 闻一多由学者转而成为民主斗士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杂文写作。对于这部分杂文的研究,一直都以其政治意义作为基点,相对的,其余部分则受到了遮蔽。将杂文与论文两者勾连...
8.[期刊]
摘要: 在传统解读中,《故都的秋》一文的情感主旨为悲秋,文中“悲凉”一词似是有力的佐证。但研读文本后可以发现,《故都的秋》一文的审美情感并非传统解读中的苦痛类型,通过...
9.[期刊]
摘要: 《七层宝塔》是由作家朱辉创作的短篇小说,荣获第七届(2014-2017)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它是一部揭示乡村文明行将消亡的现实型短篇小说。小说中的语境差现象...
10.[期刊]
摘要: 在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通过选取系列特殊意象建构了北国秋景图,从而抒发了他彼时内心的悲凉与闲适之意。研究该散文者,亦多分析意象之于秋景图的构建及其意蕴...
11.[期刊]
摘要: 莫言是我国首位问鼎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采用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细微、生动形象的民间社会生...
12.[期刊]
摘要: 宋元诸多文派在理学思绪异常活跃的沃土上汇流与新变,学术的巨大潮流为创作理念注入了新的元素与血液,为宋元文坛拼凑出色彩斑斓的文派板块。因地缘基础、儒学传统、学术...
13.[期刊]
摘要: 建安时期,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冀州、豫州、荆州、益州、江东和交州等六个比较重要的文士群。其中,对学术文化事业较为重视,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有荆州文士群和冀州文士群。这...
14.[期刊]
摘要: 新时期前夜,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转型,知识分子叙事的叙述形式也发生了嬗变。立足于被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这四十余年的历史经验垫高了的视界予以重审,在肯定其叙事主...
15.[期刊]
摘要: 贾平凹的双重书写历时地分为故乡、离乡和返乡等三个创作阶段,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浮躁》为代表的早期故乡叙事、以《废都》为代表的城市叙事、以《秦腔》为代表的现实向...
16.[期刊]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散文领域的情感书写以年轻世代为主体,逐渐形成一种背离与颠覆传统叙述的创作潮流。散文创作或以冷漠、戏谑的口吻消解亲情、疏离或隐匿真情实...
17.[期刊]
摘要: 《北纬四十度》有意识地与“新清史”对话,在长时段视阈中呈现出特定区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以此确立中国文化的复合结构;同时,也对传统史学进行反思,建构了互为主体性...
18.[期刊]
摘要: 《北纬四十度》一书充分表明了作者进行历史写作的参与意识,以“此时此地”的主体视角创造性地把握住历史动态生成的内在逻辑。作者将“北纬四十度”建构为一个文明史问题...
19.[期刊]
摘要: 袁宏道小品文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之美,构建起以“信心”与“师心”为核心内容的文学生态,呈现出独具价值的生态美学思想,为当今人类社会解决面临...
20.[期刊]
摘要: 上海是鲁迅生命最后十年的居留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座中西混合体的魔幻之都,置身其间的鲁迅产生了多种体验,影响了他上海十年的杂文创作。一是自由撰稿人身...
1.[会议]
摘要: 《玉米大地》呈现给人们的是广袤无垠的泥土和茂密生长的玉米,这是生命最真实厚重的依托.从北国的乡村走向世界的任林举关心着田园的农耕、土壤的芬芳和玉米的气息.倾心...
2.[会议]
摘要: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良好的农村生态能够使个体生命体悟到这种理念的精髓.新时期散文作家的个体生命精神在农村环境里得到重新建构:韩少功在当年插队的乡村消...
3.[会议]
摘要: 苏轼的《答刘巨济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精准出现“应用文”这三个字的文本.解读苏轼《答刘巨济书》的具体内容,厘清其写作背景和写作时间,有助于准确理解这封信的核心...
4.[会议]
摘要: 晋代的论体文在永嘉南渡前后体制颇异,永嘉之前的论体文大多篇章宏大、辞采丰缛、内容祖尚庄老玄虚,永嘉之后的论体文则篇章渐趋短小精省,辞采渐趋简约清丽,内容亦转向...
5.[会议]
摘要: 《尚书·说命》于《尚书》中分为上中下三篇,实际上包含谏、命、训、答对、谟等五种文体,八篇成文.其中谏体文一篇:《开口理政之谏》.命体文一篇:《说命》.训体文一...
6.[会议]
摘要: 《韩非子》中“韵文”的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其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主道》《扬权》两篇通篇用韵的文章,二是《爱臣》《解老》《八奸》《八经》等部分用韵的文章.这些...
7.[会议]
摘要: 明代理学家教化观的表述和传播是其学术实践的重要内容,并于其中寄寓着维护道统、以道率政、调节政道关系的意图,这种意图在学记文里尤其突出.明代理学家的学记文书写延...
8.[会议]
摘要: 现代散文不仅承担反对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重任,而且还受西学渐进的影响,对西方散文的借鉴与创新表现得十分明显.本文认为,现代散文的发展与近代社会历史变革密不可分...
9.[会议]
摘要: 明清文人在反思明代文学历史语境下,围绕“明文第一”之争论题,对归有光、宋濂散文成就争论颇多.事实上,宋文以数量巨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取胜,归文以长于叙事和情...
10.[会议]
摘要: 戏联,是指与戏曲有关的对联.其中戏台联为戏联的主要部分.戏联是对联与戏曲两大民间文化形式融合的产物.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学样式,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审...
11.[会议]
摘要: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二〇一八年出版后,作者到年底的时候才开始看,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厚厚两大本日记,其实这也是古人笔记的一个传统。对冷兵器和农耕时代的先人而言...
12.[会议]
摘要: 结合学界对古代士大夫关于传统中国边疆地区的认识研究,如唐代南方意象“半异域色彩”的研究、亚洲内陆边疆社会分析以及明人的台湾认识等,可以发现,清初士大夫在游记中...
13.[会议]
“故乡记忆”与“乡土书写”:专业媒体记者返乡后的迷惘——对《财经》杂志春节期间返乡日记的分析
摘要: 春节作为全球华人每年共欢聚的节日,不同的社会阶级依靠自己的理解,赋予春节不同的文化意义.春节期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组织了大规模记者返乡见闻的报道,返乡日记...
14.[会议]
摘要: 道家文献散佚严重,其侥幸传世的文献中亦多有被断为伪书者,这给道家散文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近年来大量出土简帛的发现为先秦道家散文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的文献依据.借助...
15.[会议]
摘要: “说体”是对先秦源自讲说、记录成文、具有一定情节性的叙述体故事文本的统称.《左传》《国语》是关系密切且复杂的两部先秦历史散文著作。虽然《左传》与《国语》故事互...
16.[会议]
摘要: 在世界华文文学圈中,日本这一区域的华文文学,一直很难进入国内学界研究视野,这基本是不争的事实.十多年前,学者廖赤阳曾撰文把日华文学喻为“一座漂泊中的孤岛”,这...
17.[会议]
摘要: 韩国外大朴宰雨教授这十多年来华持续关注世界华文文学,首先2004年建立了韩国台湾香港海外华文研究会,组织了许多学术与文学活动.曾经通过这些活动,邀请过中国大陆...
18.[会议]
摘要: 旅居法国的华人女作家吕大明,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赴英伦求学,至今已在欧陆生活了近40年.在“异乡飘零”中,她出版了《英伦随笔》《写在秋风里》《来我家喝杯茶》《...
19.[会议]
摘要: 说起与鹿的缘份,算起來还真有些年头了.那是1973年下半年,笔者在浏阳达浒石田桃坪当民办教师时的一次巧遇.这是一所山村小学,地处浏阳与平江交界,罗霄山脉末连云...
20.[会议]
书写如何重构体裁?——以“十七年”(1949-1966)的对口相声为例
摘要: 要探讨书写对口头传统的影响,就需要把它还原到其生产与传承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在建国初的"十七年"里,对口相声的生产方式从口头传承转变为了书面创作.社会政治、文艺...
1.[学位]
摘要: 晚明文人张鼐作品卷秩浩繁、文体丰富,从明代以来,张鼐散文,尤其是小品文便被人关注,但相关评论零散不成系统,尚待全面深入地研究。通过全面仔细地梳理张鼐的家世、经...
2.[学位]
摘要: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展现了写真景抒真情的美学特质,视山水为人生之归依、生命之寄托,重视山水内蕴、生命意趣,将山水审美化、...
3.[学位]
摘要: 洪咨夔是南宋中后期一位著名的集官僚、文人、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在政治上多有政绩,文学创作上也成绩卓著,诗、词、文蔚为可观。本文以洪咨夔的散文为研究对象,...
4.[学位]
战火中的安那其——巴金全面抗战时期文学行为研究(1937-1945)
摘要: 从法归国以后,巴金在现实革命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使他开始怀疑作为政治信仰的安那其主义,面临身份认同的巨大困境。1935 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成立为巴金...
5.[学位]
摘要: 在先秦史传散文《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四部经典作品中,记载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发现,...
6.[学位]
先秦史传散文中的语怪现象研究——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中心
摘要: 先秦史传散文中散落着众多的语怪现象,以其丰富多彩的类型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先秦时期文学的多姿风貌。在《左传》中充斥着大量的鬼神、卜筮、占梦故事,展现了原...
7.[学位]
摘要: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但他更多的是以“小说家”的身份为众人熟知,实际上,除了专注于小说书写,余华还致力于散文创作,并且已经...
8.[学位]
摘要: 宋代山水散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中国古代山水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本文以宋代山水散文为主要文本对象,试图从文学角度和文化角度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发展状况进行整...
9.[学位]
摘要: 自197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深入,作为时代“感应神经”的杂文,重新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作者的重视,焕发了新的生机,表现出新的活力。新...
10.[学位]
摘要: 严秀(曾彦修,1919-201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杂文家之一。他一生良心未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忧国忧民,勤于...
11.[学位]
摘要: 明清时期,生活美学较之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张潮就是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其著作《幽梦影》中,生活美学思想体现的最为充分。本文从文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观照张...
12.[学位]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内蒙古散文除了反思外,更多的是散文创作者抒发对内蒙古地区的热爱之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八十年代,老一辈作家同新一代的作家一起,在悲痛之余...
13.[学位]
摘要: 陈景韩是上海的名报人,担任《时报》、《申报》主笔近三十年,发表时评杂感近百万言,其时评杂感冷峻客观,短小精悍,抉其要窍,被时人称为“冷血体”,与粱启超的“新民...
14.[学位]
摘要: 集句,是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常见文体形式,也是引用修辞中明引法的一种。学界对于集句修辞的研究,在古代鲜有系统论述,直到上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专论集句的著作和论文。...
15.[学位]
摘要: 学者散文的兴起是90年代散文创作领域不可忽视的现象,与一般作家散文相比,它有着较为独特的审美特征,并且对散文创作的传统规范有突破、创新的意义。学者散文的出现改...
16.[学位]
摘要: 朱自清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家。中学语文教材之所以对朱自清青睐有加,是因为他的散文很好地契合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规范性的特征。规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朱自...
17.[学位]
摘要: 尹洙是北宋初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有力提倡者,凭借其大量的古文写作实践对当时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北宋古文运动...
18.[学位]
摘要: 梁实秋的思想受中国传统雅文化的影响而显示出了鲜明的“尚雅”倾向,这种“尚雅”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他的生活观与文艺观之中。并且在这种“尚雅”的生活观与文艺观的影响下...
19.[学位]
摘要: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刘熙载赞韩愈散文“实集八代之成”,两位不同时代的人都给予韩愈很高的评...
20.[学位]
摘要: 罗孚不仅是一位资深报人,还是一名散文高手。通过罗孚的散文读者可以看出罗孚的思想变化。1982年之前,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派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甚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