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语音(魏晋南北朝―宋语音)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745篇,会议文献有17篇,学位文献有256篇等,中古语音(魏晋南北朝―宋语音)的主要作者有刘华江、丁治民、雷励,中古语音(魏晋南北朝―宋语音)的主要机构有南京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对孙奭《孟子音义》中的异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异文来源、异文术语、异文形成的原因、异文的训诂价值四个方面。其中,异文形成的原因和异文的训诂价值为重点研究对象。异文形...
2.[期刊]
摘要: 阳原方言口语中流传了2300多年的“攲”,完全保留其本义本音,可谓活生生的语言化石。《一切经音义》收录的“当攲”一词,其音义可追溯到上古汉语时期。“揩泄”则可...
3.[期刊]
摘要: 以自建的《集韵》EXCEL数据库为依托,穷尽考察了《集韵》明确征引《说文》各个韵字对应《说文》条目中所包含的“古文”类异体《集韵》收录情况,得出《说文》“古文...
4.[期刊]
摘要: 一百五十二音是韵图《起数诀》的声母标目,与传统韵图的声母标目截然不同,其概念可追溯到邵雍的《声音唱和图》中。经过对比,祝泌一百五十二音格局是在继承邵雍基本格局...
5.[期刊]
摘要: 金代文赋用韵与辽代石刻碑文相比大体相同,但也有差异:阴声韵中,歌戈、鱼模、尤侯三部与辽代石刻碑文表现一致;家车、皆来、支微、豪萧四部则略有不同。阳声韵中,江阳...
6.[期刊]
论《徐邈音切研究》与《〈字林〉音注研究》的差异--兼谈二者的创新与不足
摘要: 古人徐邈、吕忱等著有魏晋时期的相关音注,现代的研究成果有《徐邈音切研究》和《〈字林〉音注研究》。它们在材料、方法、观点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二者皆以《经典释文》的...
7.[期刊]
摘要: 朝鲜朝前期的朝鲜刻本汉籍通常具有严谨、细致、忠实反映底本面貌等优秀品质和特点。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朝鲜朝正德四年(1509)本《文选》因其校刻精良、保存完整而备受...
8.[期刊]
摘要: 宋代韵书文化是宋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发掘宋代韵书的文化意涵有助于具体感知宋代文化的气象与神韵。宋代韵书具有承前启后、接力递修、精益求精等特色,彰显了宋代文化的包...
9.[期刊]
摘要: “叶韵”法主要用于经典韵文文本注音,有效地疏通由于古今发音演变而造成的押韵问题。“叶韵”法在经典韵文文本的吟咏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众多经典韵文文本更流畅地讽...
10.[期刊]
摘要: 谐声字是汉语语音史上极其重要的材料,能够为汉字的古音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广韵》从“交”得声的谐声字数量丰富,谐声关系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声母和韵两方面:在声...
11.[期刊]
摘要: 《集韵》征引广博,集字形、字音、字义之大成。但其在收字和注音、释义过程中又存在不少问题甚或错误。就校读过程中发现的14个韵字的读音问题,利用文献学、文字学、音...
12.[期刊]
“吐蕃”读音溯源--兼与周艳霞、周莹《“吐蕃”读音之辨》一文商榷
摘要: 对“吐蕃”读音学界长期争论不休,亟须统一认识,而统一认识亟须商榷明理。《“吐蕃”读音之辨》一文认为“吐蕃”读吐bō的观点失之偏颇,值得商榷:藏族自称bod因而...
13.[期刊]
摘要: 《增补同音字类标韵》改编自《同音集》,反映清代北部吴语,其知系字一般庄组字与二等知系字合流,三等知组字与章组字合流。此外,宕江摄阳声韵知系字(除阳韵知组字)读...
14.[期刊]
清初曲化类词韵专书的特点、性质与价值——以李渔《笠翁词韵》为例
摘要: 不同于尊体类词韵专书,以《笠翁词韵》《诗词通韵》为代表的清初曲化类词韵专书,着眼于词之音乐体性,致力于发挥词体音律价值,具有“突出词曲韵联系”“韵部之下融入时...
15.[期刊]
摘要: 《广韵》是在唐五代韵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但现存唐五代韵书多为残卷.大多数残卷的性质已成定谳,但还有一些残卷之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这就很有必要对其性质再作...
16.[期刊]
摘要: 隋代陆法言编纂的《切韵》是一部集前代韵书之大成的著作.问世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切韵》的编纂宗旨是"广文路""赏知音",其要义在于"正音".鉴于前代韵...
17.[期刊]
摘要: 中国音韵学与语音学对于汉语言的实际运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古往今来无数学者为汉语言的言语合成系统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论文将基于目前音韵学与语音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其...
18.[期刊]
摘要: 今本《经典释文》中共有857例“多字字头”使用“上”“下”标识音注的用例,这些用例可分为为两字同时注音(719例)和为单字注音(138例)。其中前者符合《释文...
19.[期刊]
摘要: 《经典释文》中有少量音切为字头的形近字注音,我们不能误认为是为字头注音;否则,在音义匹配时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20.[期刊]
摘要: 《颜氏家训》是研究中古前期语音面貌的宝贵材料。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材料体现了南北韵部、声纽的分合,全浊声纽有无问题,三四等分混等一系列南北朝时期语音现象。
1.[会议]
摘要: 本文针对王、林两家的不同看法,利用《集韵》及其相关韵书,根据宋朝人的语感,尝试对日母音值再做进一步分析,力图合理解决日母音值语音分析和构拟中的矛盾。本文还旨在...
2.[会议]
摘要: 本文对《诗经》与两周金文韵部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金文用韵与《诗绎》用韵大体相似,但韵部略有差异;《诗经》中雅、颂合韵现象比国风多,金文合韵又比雅、颂多,无论...
3.[会议]
摘要: 本文阐述了《切韵》元魂痕同用并非语言自然发展的结果,具有实际语音的根据,可能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吴语区的语音特点。
4.[会议]
摘要: “不”字近代读入声“分勿切”或“逋骨切”,但从历史上看,唐代以前,“不”只有平声“甫鸠切”、上声“甫九切”和去声“甫救切”三个读音,入声读法始见于北宋初期,可...
5.[会议]
摘要: 三十四年前(1981年),余客英伦,于耶诞雪夜,邻舍通宵狂欢舞会声中,撰《半齿音日母读音考》一文,其后发表于《冯平山图书馆金禧纪念论文集》.三十四年来,有关半...
6.[会议]
摘要: ‘訓民正音’是由朝鮮世宗大王創制,于1446年9月頒布的表音文字.該文字表音性非常卓越,不僅能夠記錄當時的朝鮮語、漢語和中國的漢字音,還能夠記錄當時的韓國矯正...
7.[会议]
摘要: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佛教音义类书,对于汉语言文字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保留了唐代郭迻的许多注音,这些注音不少比较特殊,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8.[会议]
摘要: 重纽研究是中古音研究的焦点之一,而重纽韵中舌齿音的类属问题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对各家研究所依据的材料和分析方法进行了一个梳理,发现判断《切韵》重纽舌...
9.[会议]
摘要: 《切韵》音系性质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把声母“知、庄、章”系统以及现代汉语各方言的音节数和《切韵》语音系统作对比。《切韵》严格区分“知、庄、章”三...
10.[会议]
摘要: 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入声字“不”“亦““一”有为数不少的阴声韵对音,表明当时语音中入声有消失的迹象,通过对对音文献和变文等材料的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入声字变化...
11.[会议]
摘要: 本文提出基于《汉语大词典》和样本统计方法对古代汉语双音化趋势进行定量研究的新型思路,给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双音词总数和新产速度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中古时期是双...
12.[会议]
摘要: 方言词语中的一部分是古语的存留。根据古今音义对应规律,结合文献资料,以河南省渑池县果园话为基础,考求其方言中的13个古语词.结果表明:rn 渑池方言读音...
13.[会议]
摘要: 《切韵指掌图》德韵四配,分别代表文献音和时音共四个层次。德韵配臻摄代表的“-k、-t混并为-t”与共同语“-k、-t混并”合流,从而导致中古-k尾系统出现了分...
14.[会议]
摘要: 桥本龙太郎(2000)发表一系列文章,证明中古汉语梗摄有舌面音韵尾。①他用的证据有汉语内部的机构分析、汉越语对音等资料。薛凤生(1999、2004)支持桥本的...
15.[会议]
摘要: 《韵诠》作为一本韵书,改造了《切韵》系韵书的模式,给学者们用图表形式表现韵书以启发:而且在《韵诠》的编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对韵图开合分图也起到了提示...
16.[会议]
摘要: 《魏书》作为现在流传下来的仅此一部北朝人所写的有关北朝的正统史书,其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这些语音材料,反映了北朝时期语音方面的一些特点,有声母...
17.[会议]
摘要: 《等韵精要》是清乾隆时期一部完整的等韵图,它既承袭前代韵图特点,又具时音特征。是研究晚清时期山西方言的重要材料,在音韵学史上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该书...
1.[学位]
摘要: 北宋贾昌朝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基础上,对群经中的常见异读字专门进行整理、分析和辨析,汇成一部具有正音性质的异读字辞书——《群经音辨》。该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
2.[学位]
摘要: 颜师古的《汉书注》,汇集汉魏以来二十三家注释,并在各家注释的基础上,纠谬补缺,多所发明。在文字、音韵、训诂、考证以及其他学科都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古今学者都认...
3.[学位]
摘要: 《碛砂藏》是刊刻于南宋末年的一部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经》是其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共591函,6362卷,卷末附有音义注释以供佛经阅读,即随函音义。黄耀堃于2...
4.[学位]
摘要: 《韵籁》是一部记录清代中晚期时音系统的等韵学著作,作者天津人华长卿,本文以《韵籁》声母的中古来源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韵籁》50衍章(50声母)的历史来源。<...
5.[学位]
摘要: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从它产生之初,就有人对其进行研究,研究范围广,研究成果多。但是直到现代,对其研究大都集中在词的文化领域,关于其韵谱方面的研...
6.[学位]
摘要: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宋词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倚声填词”。将词牌的句式、用韵和平仄等总结标注出来,就是词谱...
7.[学位]
摘要: 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词因贴近生活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形式而深受宋人喜爱。文人的青睐与墨客的钟情将词推向高潮,词作一时繁多。以词为研究对象的词学在宋代就己经存在。...
8.[学位]
摘要: 公元一世纪中叶,佛教传入中国,汉译佛经也随之出现。随着佛教的发展,又产生了大量的中原本土佛教信徒撰写的佛教文献,为了适应社会大众阅读佛经的需要,解决佛教典籍中...
9.[学位]
摘要: 明清时期是等韵学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等韵学著作种类繁多,出现了模仿《韵法直图》的一系列韵书和韵图,其中《声韵指掌》就是位列其中,它从声母、韵母、声调、列字...
10.[学位]
摘要: 诗文用韵研究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方法,前人已通过梳理韵文材料,系联韵脚,廓清汉魏晋隋唐宋各个时期的韵部系统。近年来诗文用韵研究整体呈现出研究材料扩大,研究内...
11.[学位]
摘要: 《切韵》与《经典释文》是公元7世纪两种极其重要的汉语音韵文献材料,研究意义重大,成果很多。但综合来看,以往的研究仍存在两点明显的不足:一、《经典释文》的研究忽...
12.[学位]
摘要: 《音切谱》是清代李元所着的一部韵书,其特点是以开合正副列韵,内容涉及等韵学、今音学和古音学,在音韵学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尤其对上古音的研究,在清代古音学研究...
13.[学位]
摘要: 《五音集韵》成书於1212年,本名《改倂五音集韵》,由金人韩道昭所着,是在荆璞《五音集韵》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增、改、倂而形成的。它不仅是一部韵书,也是一部字书...
14.[学位]
摘要: 《王韵》与《广韵》都为《切韵》系韵书,《广韵》是在《王韵》和《唐韵》的基础上参考其他韵书增修成而成,故《王韵》和《广韵》编写上有传承关系,由於两书分别属於《切...
15.[学位]
摘要:
张孝祥(1132-1169),南宋初年著名爱国诗人,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今安徽芜湖人,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
本文以《于湖居士文集》收录的4...
16.[学位]
摘要: 文天祥,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人。本文以点校和辑佚本的《文天祥全集》作为主要依据,详尽考察其中收录的962首诗歌作品。通过分析,确定每首诗的韵脚字及其音韵地位,概括...
17.[学位]
摘要: 在音韵学发展史的三个阶段中,中古音是上推上古音、下演近代音的语音研究枢纽,而《广韵》作为《切韵》系韵书的代表又成为中古音研究的重要枢纽。本文通过对《汉语大字典...
18.[学位]
摘要: 唐陆德明的巨着《经典释文》(以下简称《释文》)因集汉魏晋经学注释之大成,自成书起就一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得到了极高的重视,但经过一千多年的辗转传抄,其中的不少...
19.[学位]
摘要: 《音韻輯要》在充分考慮南北曲的用韻需要以及方音影響的基礎上,于明清時期由昆山人王鵕反復斟酌《中原音韻》和《中州全韻》,並參照《詩詞通韻》的注音而編成的一部集南...
20.[学位]
摘要: 本文以周祖谟的《广韵校本》爲主要依据,对《广韵》上平声卷二十八个韵的新词新义进行描写和分析,对韵书词汇研究的特殊性、新词新义的判定、新词与口语词的关系等几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