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语音(周秦两汉语音)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05篇,会议文献有13篇,学位文献有49篇等,上古语音(周秦两汉语音)的主要作者有曹祝兵、傅定淼、刘忠华,上古语音(周秦两汉语音)的主要机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爿”,本义为方形的木材,现代辞书注音为“pán”,古代字书注音有二:“读若墙”(qiáng),“读若瓣”(bàn)。从“爿”之本义推断,其“pán”音源于剖...
2.[期刊]
摘要: 利用"谐声推演法"这一范式来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清代学者已见端倪,但研究不够深入,成果相对不多.直到现代,对于谐声的问题,学界也是言人人殊,定论不多.源于谐声关...
3.[期刊]
摘要: 陈第力辟叶音说,反对古人诵读韵文时为了合谐而随意更改读音.他的《屈宋古音义》采用本证旁证相结合、形音义相结合、依据前人读音和声训材料等方法考证古音,取得了突出...
4.[期刊]
摘要: 清代古音学者段玉裁将上古音韵部分为十七部,颇具功绩.其中所分出的古音第十五部收字繁杂,后来学者多对该部进行细分,分出微部、月部、至部、祭部、队部等.段玉裁也曾...
5.[期刊]
论《老子》"无为"的"为"的读音——对裘锡圭先生《说<老子〉中的"无为"和"为"》的商榷
摘要: 《老子》中的"无为"的"为"的读音问题曾在学术界引起讨论,是去声的介词还是平声的动词,学术界观点不一.裘锡圭先生在其长篇论文中认为这个"为"要读去声,是介词,...
6.[期刊]
摘要: 将安大简与毛诗对应诸篇对比,二者在文字、韵读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文字差异绝大多数可从古音通假、同义字词替换等角度得到合理解释.仅有数篇与毛诗韵读存在某些差异,...
7.[期刊]
摘要: 通过对汉藏语言的比较,来探索、构拟上古音,已成为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着重探讨汉藏比较对上古音研究中音节结构、声母、主元音、韵尾等方面的效用,指出此方...
8.[期刊]
早年臺大學生如何巧記上古韻廿二部諧聲表——爲慶祝龍宇純、杜其容二教授九十華誕而作
摘要: 一引言學習漢語音韻學的人都知道,要想熟練掌握每個字的上古音韻地位,特别是上古韻部,並非易事。而記憶上古音諧聲表是每個學習音韻學的學生的必經之路。這既是音韻學學...
9.[期刊]
摘要: 系统考察分析《五声反切正韵》韵图安排和吴烺韵学观点,研究发现,吴烺不固守于传统韵学思想,而是注重改革,有诸如"变字母为纵音""以位定音取代以反切定音""变阳、...
10.[期刊]
摘要: 除调型、调值外,上古与中古汉语声调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类,比如上古汉语的声调就有三调、五调之说;一是每个字的具体归类,比如有些字中古是去声,上古属于平...
11.[期刊]
摘要: 系统考察分析《五声反切正韵》韵图安排和吴烺韵学观点,研究发现,吴烺不固守于传统韵学思想,而是注重改革,有诸如“变字母为纵音”“以位定音取代以反切定音”“变阳、...
12.[期刊]
摘要: 上古歌部一、二等字由ai到a,影响所及,带动了两汉以下的链移音变:一是鱼部一、三等字“a音o化”同侯部字接触;二是侯部一等字进一步高化(o>u),转与幽部字相...
13.[期刊]
韵学思想与韵书编纂关系探微——以《五声反切正韵》《等韵一得》为视角
摘要: 韵书编纂是在作者韵学思想指导下完成的,韵书的语音系统应当体现作者的韵学思想。但由于作者学识、经历、生活背景等客观原因或作者本人主观意愿,韵书内容往往与韵学思想...
14.[期刊]
清代江淮官话尖团音变化探微——以《五声反切正韵》《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等为视角
摘要: 本文通过历史比较法,系统考察《五声反切正韵》、《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等江淮官话韵学著作中见组、精组声母在细音前的变化,发现清代江淮官话尖团音变化经历——见组、精...
15.[期刊]
摘要: 上古汉语的一些特殊词类在构词上具有声音理据,如联绵词、拟声词、语气词、叹词等,这些材料能作为上古声调"音段起源说"的内证.先秦文献中,语气词、叹词的声调在四声...
16.[期刊]
摘要: 周秦语气词系统在声韵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选择倾向性:从声母发音方法看,以鼻边音和擦音占优势,一律不送气;从发音部位看,舌音占优势;韵母主要集中在鱼部和之部.造成...
17.[期刊]
摘要: 为了探讨元音内部的固有共振峰信息对元音感知的影响,文章采用范畴感知研究范式中的辨认和区分测试,考察普通话母语者对于普通话单元音之间(/i/-/a/)、前响双元...
18.[期刊]
摘要: 部分牙喉音声母变为舌齿音声母,是上、中古音过渡阶段的重要音变.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音值构拟尚有争议.文章在综合各方面证据基础上,对前人构拟进行音...
19.[期刊]
摘要: 对简帛兵书中的军事用语,进行历时演变研究很重要,其中包括从断代统计、历时统计两个角度分析其音节数量历时演变的情况.从断代统计角度看,在三个时期中,简帛兵书军事...
20.[期刊]
摘要: 通過比較《詩經》《楚辭》《老子》的韻部分合現象,結合文本考訂和漢語音韻史的知識,基本確定《老子》文本的相對年代應晚於《詩經》,可能與《楚辭》時代相近。
1.[会议]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万光泰《经韵谐声》的著述体例和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总结了万光泰将文字学与音韵学相互融合的研究方法。介绍了万光泰在古音分部研究上的一些重要发明,从...
2.[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与有关语言的比较,找出了上古汉语中许多具有MiMa语音结构形式,亦即“一个半音节”的词,从而印证了潘悟云教授所说“在先秦时代,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的复辅音...
3.[会议]
摘要: 本文对《经典释文》的异读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在《经典释文》中共找出了9050条首音与又音之间音切有差别的材料,去除其中重复的、声类相同的或显然只与字形讹误有关,...
4.[会议]
摘要: 本文对上古汉语的元音、韵尾及声调的发源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上古汉语是一个无声调无介音、元音简单而分长短、声母结构复杂的语言,不同的前加音与后加音有些是有构词...
5.[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汉语上古音的研究,自徒段玉裁利用大量的谐声资料考订古韵之後,封於上古韵部的研究可说是有了非常大的进展,董同先生即指出:这项发现,固然可以增加古韵分部的...
6.[会议]
摘要: 本文整理出秦文字中帮滂並三纽的整个谐声系统.秦文字中帮滂並三纽字在谐声中自成一体,内部不甚区别.除与明纽字存在低频的谐声现象外,部分来纽声首经明纽字的中介,也...
7.[会议]
摘要: 清·许瀚<求古音八例>归纳前贤研究古音有:谐声、重文、异文、音读、音训、迭韵、方言、韵语等方法,其中尤以谐声、异文、音读与韵文最为常见.就上古声母系统而言,自...
8.[会议]
摘要: 由于古文字一字多音的现象比后代普遍,一个汉字或许可以表示若干个声母相远的词,不能机械地认为用同一个汉字所表示的词,声母一定相同或相近.因此,分析文字通假现象,...
9.[会议]
摘要: 中外学者大多认为音节(syllable)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音系单位.一般来说,欧美语言中的音节是由辅音C (consonant)和母/元音V(vowel)所组...
10.[会议]
摘要: 目前方言本字的研究,受到国内外一些学者的批评。国内的预言学者认为,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反正是方言嘛,属于小众文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找寻方言本字的意义不大。...
11.[会议]
摘要: 谐声系列有长短之分。谐声系列的长短透露着语音信息。当同一个声母、同一个韵母、同一个声调的字处于同一个谐声系列时,如果(1)这个谐声系列很长;(2)长的谐声系列...
12.[会议]
摘要: 上古音研究中,主张二等字有r介音、重纽三等字的介音也有r成份的观点需要从谐声角度检验。rn 从《说文》的谐声来看,重纽三等字和来母字谐声的比例相当小。r...
13.[会议]
摘要: 叶音蕴含上古声母信息。从朱熹叶音中筛选出一些与来母相叶、精组与舌头音及余母相叶的叶音,推定有带流音[r-]、[s-]前冠复辅音声母,为上古复辅音声母研究提供了...
1.[学位]
摘要: 音注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材料,这些材料很大部分来自经史的注解。注解类材料往往是大宗材料,但由于其随文注音的性质,它们大多不成系统。有的大宗材料也可能覆盖整个...
2.[学位]
摘要: 初期反切为后汉三国时期的反切注音,本文对《汉书》、《史记》、《尔雅音义》等书籍中涉及的孙炎等7家音切进行了研究。鉴于初期反切存世资料较少,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
3.[学位]
摘要:
比较句是一种重要的常见句式,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平比句作为比较旬一个重要的次范畴,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深入,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本文以上...
4.[学位]
摘要:
本文是以春秋战国金文为研究对象,以韵文韵例、韵谱、韵部、入韵字声调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春秋战国金文用韵现象所作的初步考查。本文共分五个部份:
绪...
5.[学位]
摘要: 汉语上古音系是汉语语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古音系和近代音系重要的源头。随着学者们的不断研究,汉语上古音系的构拟逐渐走向细密和成熟,但不同学者对研究材料和方法...
6.[学位]
摘要: 框架构式是汉语中一种常见而又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本文以上古汉语为基本语料,对上古汉语中常见的框架构式进行系统整理,选取部分典型的框架构式,运用构式语法理论、语...
7.[学位]
摘要: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经传》中的通假字为研究对象,对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经传》中的通假字进行音韵方面的分类研究和字形关系方面的分类研究,对帛书《周易经传》...
8.[学位]
摘要: 王力先生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语言学家之一,古音学是王力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他在古音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一)完成了上古韵部系统...
9.[学位]
摘要: 郭晋稀先生所着《说文解字古韵三十部疏证》(以下简称《疏证》),以韵转爲主线,分阴入阳三声,对《说文》收字重新编排分类,着重探讨其中的韵转关系。《疏证》徵引大量...
10.[学位]
《說文解字古韻三十部疏證》整理與研究——以“烏、蒦、央”三攝為例
摘要: 郭晋稀先生的《说文解字古韵三十部疏证》是一部从字音、字形出发,利用阴、阳、入三声之间的音转理论,推求字与字之间的同源关系,探讨上古韵部的远近关系,深入揭示上古...
11.[学位]
摘要: 《说文解字古韵三十部疏证》(以下简称《疏证》)是郭晋稀先生的一部语言学力作,以曾运乾先生的古韵三十部为经,按阴、入、阳三类重新编排《说文解字》,主要疏证字与字...
12.[学位]
摘要: 《汉文典》作为高本汉上古音研究的集大成,充分体现了其在上古汉语研究中的各种音学理论,尤其是“谐声原则”的提出和“复辅音声母”的构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
13.[学位]
摘要: 《说文声类》是严可均唯一一部上古音研究的著作,充分体现了其在上古音研究中的成就。尤其是严氏利用《说文》谐声系统研究上古韵部和通转理论为古音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