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534篇,会议文献有91篇,学位文献有714篇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的主要作者有王海明、李建华、唐代兴,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的主要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知止”是《大学》中的重要概念,朱熹围绕着“知止”阐发了诸多思想。“止”的含义在于人之为人的德性根本立足之处。“知止”是对理性知识和德性价值的寻求,对伦理关系...
2.[期刊]
摘要: 关于“道德是什么”问题的解答是道德知识建构所必需的理论基石。经验主义范式与理性主义范式在阐释“道德是什么”的问题时存在一定缺陷,以至于这两种理论范式生产的道德...
3.[期刊]
摘要: 德性的可教性是道德教育哲学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对其追问可以更好推动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品质,德性需要围绕“教”这一实践活动来展开。因形式的不同,“教”又有...
4.[期刊]
“价值”“伦理”“道德”的范畴区分与意义辨析--基于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视角
摘要: “价值”“伦理”“道德”诸范畴的界定和区分在国内外学界并未达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意义辨析和范畴区分。从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视角对“价值”“伦理”“道德”...
5.[期刊]
摘要: 伦理合法性问题,就是伦理可否作为和如何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具体探讨伦理关系、伦理规则与伦理秩序的正当性依据是什么的问题,或者我们为何要探究伦理问题以及伦理学“出...
6.[期刊]
摘要: 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以追求人性的复归、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价值遵循,针对宗教、封建道德、资本主义道德等不合乎人性的现实存在和价值理念进行根源追逐和价值...
7.[期刊]
摘要: 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内涵,历代名家注释均认为是子女必须坚持父亲强加于子女之志来行事,才能称为孝。本文结合《论语》全文中关于“道”“仁”“学”“志...
8.[期刊]
摘要: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以来还从没有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二者的和谐状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代表思想,这两类主张侧重的...
9.[期刊]
摘要: 孟子的忧患意识是其悲天悯人之心与自身责任意识的体现。孟子处于战国时期的动荡社会背景和百家争鸣文化环境中,继承了孔子的忧患意识和《诗经》等文化典籍的忧患思想,形...
10.[期刊]
摘要: 生活意义感的生成标示着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本质的统一。人作为道德存在者,道德记忆能力是其本质能力,它既是我们能够拥有道德生活的“根”,也是生活意义感得以生成的...
11.[期刊]
摘要: 志与功是中国伦理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对志功问题的讨论为道德评价中的道德判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以志功论切入道德判断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道德判断的定...
12.[期刊]
摘要: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提出伦理演化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向自然环境延伸,其依据"大地共同体"的客观事实推理整体主义生态伦理的逻辑遭到源自于"自然主义谬论"的批...
13.[期刊]
摘要: 道德赞扬是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是个人或社会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对行为者正确的选择和行为做出的正面评价。而菲莉帕·福特认为道德赞扬存在一个美德困境,即一个真...
14.[期刊]
“致良知”为仁学伦理实践学之“新三纲”——从历史符号学-解释学角度解析
摘要: 王阳明一生学行,在讲学方面可分为道德学传播与伦理学思辨两大片。前者为面对一般民众的通俗性宣讲(始自贵州处夷时期),后者为与弟子学友的“理论性”深思;前者的性质...
15.[期刊]
摘要: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因素,而在工业社会中,却又是人们经常抱怨的话题。的确,在工业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有完善的规则体系对人的行为和行动...
16.[期刊]
摘要: 德勒兹的块茎理论通常用来喻指一种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思维模式或者文本形态,而其理论自身的生态伦理学意蕴并未得到应有的展开。在《千高原》一书中,德勒兹对块茎进行...
17.[期刊]
摘要: 只有凭借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分类,我们才能澄清描述、诉求和评判三种语句之间的微妙异同:描述是主体纯粹基于认知需要针对事实及其价值的本来面目做出的认知性指认,...
18.[期刊]
摘要: 在《道德运气》的第一章,伯纳德·威廉斯对西方道德哲学的主流传统发起了抨击。他批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对道德的抽象理解无法容纳品格和个人关系的重要性,无法帮助我们...
19.[期刊]
摘要: 道德叙事法是教育者借助叙事的形式以引发受教育者对于道德事件进行思考、形成判断,从而做出价值选择、促成其德性生成的方式。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它在提高道德认知、...
20.[期刊]
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西方正义传统的起源、确立及当代回应——以罗尔斯与阿玛蒂亚·森的正义论比较为契机
摘要: 在西方思想史上,人们对于正义的思考始终占据着突出地位。如何避免正义观念陷入先验主义和取消主义的困境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系统比较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是...
1.[会议]
摘要: 在“是否承认内在价值”的问题上,摩尔属于布伦塔诺少有的同盟者,不过在一些重要方面摩尔却对后者提出了严厉批评:在“内在善好”概念上,后者的说明方式没有清晰认识到...
2.[会议]
摘要: 一般认为,笛卡尔确立了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他从普遍怀疑出发,得到不可怀疑的“我思”,“我思”自此成为主体性思想坚实的根基.而胡塞尔通过对笛卡尔的“我思...
3.[会议]
摘要: 在唯识宗的影响下,章太炎对“我”的有无、真妄问题有着集中且深刻的思考.他并非简单地以“依自不依他”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而是彻底否定了主客对立的结构,解构了意...
4.[会议]
摘要: 实现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长期的价值追求,人的尊严的实现和维护又关涉到人类社会正义问题,因而尊严问题是社会正义实现的重要考察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来...
5.[会议]
摘要: 当代社会中死亡风险挑战既危害着生命个体命运,也威胁着国家民族命运甚至人类整体命运.全球化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命运大智慧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义死亡伦理...
6.[会议]
摘要: 亚当·斯密的同情是具有狭义的、普遍的、虚荣的特点,旁观者、想象力、合宜性、正义是其同情的条件.但自私的旁观者、不确定的合宜性标准,以及强迫的正义使得同情丧失根...
7.[会议]
摘要: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之源,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德性”一词在古希腊有其独特内涵.人的德性就是人类在不断超越自身自然属性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内在“卓越...
8.[会议]
摘要: 从以美德为中心的美德伦理观来看,休谟伦理学虽然具有与之一致的核心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休谟伦理学的主要关注点.从基于正当与美德关系的美德伦理观来看,休谟伦理学虽...
9.[会议]
摘要: 康德在他的道德哲学中对道德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回答了关于何为道德律及道德律之所以可能的前提等的问题,并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定了自由意志在人们日常道德行为中的重要...
10.[会议]
摘要: 德福关系是一个“伦理学—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史对此有较多论述,而儒家也有相关思考.纵观宋明时期,重要的哲学家如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有对德福观的典型论述...
11.[会议]
摘要: 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一直是伦理学中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因而对该问题的探讨也形成了诸多思想理论.决定论、自由意志论和相容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但都各执...
12.[会议]
摘要: 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道德为核心,它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在不同时代遭遇到不同的命运,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其中的优秀成分仍然表现出鲜活的现实生命...
13.[会议]
摘要: 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是主体性.它体现为理性、自主性与个体性.传统儒家学说中并无主体一词,亦无自我概念.与之相关的"主""体""自""我"等也不包含主体性观念.它们...
14.[会议]
中、和、乐vs真、善、美——论中西价值观的差异与融通(初稿)
摘要: 终极价值、基准价值和实践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大致地说,基准价值是终极价值的进一步落实,而实践价值又是基准价值的进一步落实。换言之,实践价值是基准价值实...
15.[会议]
摘要: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其本于血脉亲情.父母在世时,人们"孝"敬父母,是对父母生命给予的感念与报答,并指示着人们过上"仁"的道德生活;当父母去世...
16.[会议]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义不止是具有公平、正义的意涵更主要的是"天下为公"的国家大义、历史大义和文化大义,是儒家向往的"大同"世界的伦理法则.义者,路也,宜也.在...
17.[会议]
摘要: 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源于一种新的、“肯定世界和人生”的伦理文化信念,始于一次灵感显现中的直觉洞见。它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拓性价值及其对于新时代生态伦...
18.[会议]
摘要: 伦理学里有一个"角色集"概念,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不同角色所承载的不同义务和责任之间,道德冲突无可避免.如何进行选择,是伦理学的一个永恒命题.本文拟以义利、群...
19.[会议]
康德“尊严”学说中可能隐含着伪善——基于马克斯·舍勒对康德“道德行动”的现象学分析
摘要: 毫无疑问,康德道德学说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在于论证了人的崇高和尊严.以道德法则作为自己行动原则的人获得了人之为人可能拥有的最高奖赏,即他为自己赢取了尊严.尊严是...
20.[会议]
伦理学发展路径中的“和”与“同”——由甘绍平《伦理学的当代建构》引发的思考
摘要: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最重要使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伦理基础,为实现这一使命必须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源.从而,其发展的合理路径是一种三维异质的结构...
1.[学位]
摘要: 自由意志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相容论者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具有重大的突破性。相容论者认为即便决定论是真的,我们仍然可能拥有自由意志(Free Will)...
2.[学位]
摘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共同的革命实践中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哲学思想里一直有着对社会道德问题高度关注,这从他们所发表的一系列著述的时代背景...
3.[学位]
摘要: 《女范捷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女德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妇女基本道德要求的经典,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女性道德的培养与践行有着重...
4.[学位]
摘要: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难当中,中国文化在西方强劲的物质文化冲击下显得腐朽不堪。对此,胡适、陈独秀等有志青年号召要把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抛到沟渠,...
5.[学位]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轴心时代出现过一次繁荣与兴盛,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墨、道、法等十家,后从印度引入佛学。后世经过不断发展与融合,最终呈现...
6.[学位]
摘要: 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古代家族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家中具有处世生活经验的年长之人对年幼的后辈子孙在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等各方面的...
7.[学位]
摘要: 儒家责任伦理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旨,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伦理观,对于我们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很多的启迪。...
8.[学位]
摘要: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来理解的话,王阳明的思想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朱子理学的批判,主要表现在“知善知恶之良知”中,第二个阶段则开启了儒学中“向上一...
9.[学位]
摘要: 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是道德实践的关键,是明善之要。而从王阳明到牟宗三,都质疑朱子的格物说对道德实践的必要性。尤其是牟先生,通过哲学化的分析,从本体和工夫的角度,...
10.[学位]
摘要: “我应该做什么?”和“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长期以来一直是伦理问题的基本关注点,在实际生活中将人类引向循环困惑。对前者的回答提供出一种在形式上具有普遍性的道德...
11.[学位]
摘要: 古今中外学者对幸福探索和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歇,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不断创造并实现幸福的过程。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
12.[学位]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批判性与实践性,道德理论不是教条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能离开具体的利益关系来抽象思考道德与道德选择问题,应坚持道德的社会性、历史性、...
13.[学位]
摘要: 正义,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概念,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近到现代都是社会探讨的主要概念。虽然对正义的探讨从未停止,但是正义的内涵却不断在变,从古希腊时期的四主德之一...
14.[学位]
摘要: 施韦泽是生物中心主义的先驱,是一个人道主义天才。他不仅是一个思想的伟人,更是一个行动的巨人,一生践行着自己的伦理思想,在实际行动和精神创造的并存中实现人格的统...
15.[学位]
摘要:
迈克尔·史密斯(Smith,Michael1954-)是当代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本论文主要任务是批判性地考察他的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
...
16.[学位]
摘要: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泰尔(1929年1月12日-~)宣称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失败,他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麦金泰尔以历史为主导,通过叙...
17.[学位]
摘要: 南斯拉夫实践派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实践派的代表思想家斯托扬诺维奇的伦理思想之上。斯托扬诺维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马克思伦...
18.[学位]
摘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生命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生命、控制生命和改造...
19.[学位]
摘要: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否含有道德维度这个问题,从第二国际开始,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正义、平等、自由等问题,不论切入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