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139篇,会议文献有40篇,学位文献有120篇等,农学史的主要作者有王思明、陈文华、谭黎明,农学史的主要机构有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农业博物馆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广大山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山区接轨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发展山区经济,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本文根据山区在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利用...
2.[期刊]
摘要: 首先介绍了面向农史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方志物产知识库的核心功能,包括领域知识系统化存储、知识检索与统计、多源知识聚合以及知识可视化等四个...
3.[期刊]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人文背景下的科技史研究逐渐兴起,方志物产知识库正是顺应这一学术潮流的产物。在方志物产知识库的构建过程中,充分了解研究者的需求是前提条...
4.[期刊]
摘要: 农创客在农业领域创新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角色,通过创立农创客大讲堂、农创客新媒体运营中心、农创客乡村振兴馆、农创客品牌、农创客市集等服务载体,提出了强化农创...
5.[期刊]
摘要: 本文以浙江芸麒龙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最后提出品牌化战略发展的对策,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良性发展,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
6.[期刊]
摘要: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落实和推进的新时期,给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系统分析并总结了大湾区建设下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传承和保护...
7.[期刊]
摘要: 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整省制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尚未健全、科技创新支撑还需加强、“肥药两制”改革有待...
8.[期刊]
摘要: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领域、全方位打造美丽乡村的新格局,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本文从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的问题出发,以安吉余村新时代美丽乡村模式为例,提...
9.[期刊]
摘要: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茶叶经济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茶叶生产初步发展,茶叶消费日益增多,茶叶市场最终形成。战国至南北朝时期茶叶经济的发展...
10.[期刊]
摘要: 基于S省A市农户为例,通过相关调查数据分析,采用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S省A市农民参与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需求原因进行详细探讨。通过相关回归模型分...
11.[期刊]
摘要: 《二如亭群芳谱》是明代王象晋万历末年罢官家居时所纂辑的一部有关植物栽培种植的著作.该书内容丰富,将作者大半生从书本和实践中得来的知识、经验、方法、技能等归纳整...
12.[期刊]
摘要: 在全球大变革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展望并研判2050年我国农业发展前景、方向与目标,针对性提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关键措施、保障政策。本文梳理了...
13.[期刊]
摘要: 文章介绍了3种不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理论和基本程序,并对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技术的演变进行分析,为作物良种繁育提供参考。实践表明,株系循环法在当今市场经济条...
14.[期刊]
摘要: 受地理位置、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又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文化。我国的传统农学思维分为农业哲学思想与农业思...
15.[期刊]
摘要: 古代社会前期没有“农学”一词,涵义类似者最早为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神农之言”“神农之教”。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总结先秦学术,始立“农家”概念。然所称农家包括两派,...
16.[期刊]
摘要: 农创客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如何在当前国内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运用网络直播来打开农产品和服务的销路意义非凡。本研究基于统一理论模型,以浙江省青年农...
17.[期刊]
摘要: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区块链技术上升为国家性战略推广技术,数字农业作为目前新兴农业发展方式,两者结合应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转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18.[期刊]
摘要: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城乡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本文在论述新时代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从数...
19.[期刊]
摘要: 构建了人口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5个维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科学测度,研究了2008—2019年苏州不同时...
20.[期刊]
摘要: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宫廷养生饮膳专著《饮膳正要》全书共记载了33种添加甜味成分的药食,这些药食涵盖了从主食菜肴、食疗药膳、汤煎饮料到道教服食各类食方,由于含糖...
1.[会议]
摘要: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传统农学的发展和逐步成熟时期,其在中国农学整个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汜胜之是中国农学史上的圣人,其农学专著《汜胜之...
2.[会议]
摘要: 本文从比较史学的角度阐述了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哈拉巴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中国文明等世界文明起源,世界上古时期的帝国,以及欧洲中心的...
3.[会议]
摘要: 农谚是由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所得,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综合性农书,书中征引了数量不多的农谚.《齐民要术》农谚以...
4.[会议]
摘要: "雒田"也做"骆田",散见于《交州外域记》、《广州记》等汉唐间古佚书中,是交趾"未有郡县"时期的历史事象。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其视为为"架田"、"鸟田"、...
5.[会议]
摘要: 本文研究了珠江三角洲水稻的种植历史,通过历史文献分析以及古遗址的考古挖掘,认为珠江三角州的水稻种植起始于商朝时期,通过研究遗址遗迹的古代工具,初步确定了商朝时...
6.[会议]
摘要: 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
7.[会议]
摘要: 清人丁宜曾《农圃便览》序中提到其书部分内容系录自外祖松菴、外叔祖沧溟和曾族祖野鹤之作.王毓瑚点校序中言“这三个人身世都不得而知”,今考松菴为牟思霖,沧溟为牟思...
8.[会议]
摘要: 《山左蚕桑考》是陆献仅存传世之作.该书以山左十二府州为体例,辑录方志中山东历代官员劝课农桑事迹、蚕桑风俗与物产等内容,兼具蚕书与志书属性.该书全篇贯穿着标榜循...
9.[会议]
摘要: 《齐民要术》造酒篇中所提“皇甫吏部”和“元仆射”可以从史证角度考为为官时间相近的皇甫玚与元晖,而二人比邻的为官时间,就是《齐民要术》中《白醪酒》篇和《造神曲并...
10.[会议]
摘要: 不同于人口压力促成华北地区两年三熟制的传统解释模型,本文认为魏晋时期华北地区以冬小麦-小豆-粟为茬口组合的两年三熟制,是人口下降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魏晋...
11.[会议]
摘要: 关于农业起源的环境变化说、人口压力说、技术进步说,都未能就农业的起源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前农业时代,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人类很可能是以整个生物界中相对弱者的身...
12.[会议]
摘要: 清代是湘西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的高峰时段.文章以地方志及相关史料为基础,并借鉴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比照年鉴学派长时段理论,首先抽绎清代湘西农业开发的历史背景,然...
13.[会议]
摘要: 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现代化农业科技普遍传入并应用,中国农业历史出现新特点.文章主要阐述了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分类...
14.[会议]
摘要: 著名学者俞正燮出于良史忧世的情怀,撰写系列文章,从他擅长的考据入手,主要通过文献佐证方法,对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尤其是鸦片)...
15.[会议]
摘要: 包世臣的《郡县农政》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的优秀作品之一.该书表明,鸦片战争前后,江淮等地农民所从事的大量农业技术活动,与水环境发生具体、内在而紧密的联系.针...
16.[会议]
摘要: 杨屾是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农业理论家之一,对农作活动有许多创新性的理论阐释.杨屾的儒学体系予"农"以枢纽地位,赋"农"以本体意含.他认为,农作不止是简单的生产实践...
17.[会议]
摘要: 农业与时间计量的重要交叉点在于农时.农时的观念起源于原始农业产生之初.时间计量并非因定农时的需要而生,其源头更早,具有广阔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对后世的农时观念...
18.[会议]
摘要: 葛玄(164-244)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高道,而且还是江南的植茶始祖.由于高道云游参学,不定居于一山,故江南大部均有葛玄之遗踪.元代道教史学家赵道一编撰的《历代...
19.[会议]
摘要: 虽然在中国茶史上究竟是谁最先种茶无法考证,但根据现有史料,被尊为太极仙翁的东汉、三国时期的著名道家葛玄,是目前已知史籍中记载的最早植茶人.浙东一带民间将葛玄与...
20.[会议]
摘要: 发源于世界上几条大江大河冲积平原上的古代农耕文化,在地域上曾经比较狭小,但在长达4 000年的古代历史中,与比其大得多的游牧文化的冲突对峙中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
1.[学位]
摘要: 兰江是浙江省最大水系钱塘江的南源,其流域主体范围位于浙江省中部,覆盖今金华、衢州两市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金华、衢州专署管辖,195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
2.[学位]
摘要: 宋代两浙路社会发展加快、经济日渐繁荣,尤其是在赵室南移,定都临安后,两浙路社会进入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同时期,农业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异常惨烈,其中洪涝、旱、蝗三...
3.[学位]
山东地区青铜时代农业和野生植物利用考察——基于植物考古的证据
摘要: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而青铜时代是中国传统农业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华夏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重要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可以为认...
4.[学位]
摘要: 植物考古的要旨是观察植物、而研究人。在分析邾国故城2015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的植物大遗存时,我们试图立足城市视野来解释人与植物的互动关系。此时,植物的食用性不再...
5.[学位]
摘要: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同时也是这一地区农业确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植物考古方法,通过对大汶口早期北阡和大汶口遗址以及大汶口中晚期焦家...
6.[学位]
摘要: 本文采用简单统计、空间分布和千粒重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北阡、周王庄、龙泉河东和河南庄遗址浮选的炭化植物遗存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植物遗存出土背景,并参照文献记载和民...
7.[学位]
摘要: 河南是指现在行政区划中的河南省,在三至十二世纪不同朝代今河南省曾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但是国家政权中心自西向东逐渐进入河南中心地区。在集权制国家体系内,政权中心...
8.[学位]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
9.[学位]
摘要: 伴随着唐代农业南移等大背景,唐代农业、农书等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唐代农书无论是就其思想内容、风格数量抑或是就其著录方式等而言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是...
10.[学位]
摘要: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已发展至巅峰。农业作为衣食之源,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支撑着帝国的延续。农书编撰在明代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以前各个历史时期,...
11.[学位]
摘要: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现代化又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前提和...
12.[学位]
摘要: 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时至近代,当国门被动打开后,国人发现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伴随西方列强入侵加剧,西方先进的农业生产...
13.[学位]
摘要: 海南岛,又称“琼崖”、“琼州”,地处于我国海疆的最南端,不仅在国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经济上亦是一个天然的宝库。全岛平原土地广袤、利于耕地的开垦,气候高温多雨...
14.[学位]
摘要: 《茹草编》成书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重刊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明周履靖著。该书作者通过亲自在山野采集或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搜集了大量可食野生植物...
15.[学位]
摘要: 《群芳谱》中的《花谱》、《果谱》、《蔬谱》、《卉谱》四谱,辑录了大量的园艺植物,含有丰富的园艺学和植物学知识,这也是该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部分。该书把植物相关栽...
16.[学位]
摘要: 现代生活中,褐色系面料在服装中的运用非常普遍。本文对我国古代染褐色的植物染料及其染色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挖掘、弘扬传统印染技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选题对倡导...
17.[学位]
摘要: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事纷扰,内忧与外患频仍,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时续时断。不过,由于各地学者的多方努力和民国政府的倡导,曾编纂出1500余种方志,其中饶宗颐编撰...
18.[学位]
摘要: 历史上的吴地是农业发达、文化繁荣的地方。吴地的文人有重视农业的传统,留下大量农书。黄省曾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江苏吴县人,生活在明朝中期,留下五部涉农著作,堪称“...
19.[学位]
摘要: 芭蕉,是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多年生常绿植物,在古籍中通常称为芭蕉或甘蕉。我国岭南地区的气候和水土适合种植芭蕉,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关于芭蕉的记载。本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