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
【6h】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农业自然资源

第一节 河南的气候与土壤

一、冷暖交替的气候

二、土壤概况

三、土壤类型

第二节 河南境内的河流与湖泊

一、黄河

二、主要湖泊及变迁

第三节 河南境内的陂塘

一、河南南部的陂塘

二、河南中部的陂塘

三、河南东部的陂塘

四、河南西部的陂塘

第二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麦作技术

第一节 魏晋以前小麦种植技术缓慢发展

一、小麦的推广与地位

二、麦作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的麦作技术

一、整地

二、垄作

三、播种方法

四、田间管理

五、收获贮藏

第三节 唐宋时期河南麦作技术快速发展

一、与小麦种植有关的物候知识

二、间作技术提高—桑下植麦

三、唐宋河南小麦大面积种植

四、麦作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粟、稻、豆种植技术

第一节 粟种植技术

一、粟的种植状况

二、粟的播种方法

三、轮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四、影响粟种植技术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水稻种植技术

一、东汉以前的水稻种植

二、东汉的“别稻”

三、六朝到北宋稻作技术

第三节 豆的种植技术

第四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主要蔬菜种植技术

第一节 蔬菜种类

一、宋代以前河南蔬菜种类

二、北宋时河南蔬菜种类

第二节 旱地栽培蔬菜的种植技术

一、瓜的种植技术

二、茄子的种植技术

三、从韭菜到韭黄

四、莴苣种植技术

五、姜种植技术

六、芥辣种植技术

七、芜菁种植技术

第三节 水生蔬菜的种植技术

一、菱种植技术

二、莲藕种植技术

三、蒲菜种植技术

四、茭白种植技术

第五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桑麻种植技术

第一节 桑树种植技术

第二节 麻类纤维作物种植技术

一、大麻对土壤的要求

二、适时播种以避“得霜露则皮黄”

第六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特点及农田景观变化

第一节 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特点

一、因时耕作

二、因地制宜—以为古代诗词中心

第二节 农田景观的变化—以洛阳为例

一、白居易笔下的洛阳农田景观

二、王禹僻笔下的洛阳农田景观

第七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影响种植技术发展的环境要素变迁

第二节 影响种植技术发展的人口因素

一、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民族构成的变化及影响

第三节 水利工程技术对种植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农具革新对种植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以犁为主的整地工具

二、播种农具

三、中耕农具

四、灌溉农具

五、收获农具

六、魏晋隋唐墓葬中所见的农具或明器

第五节 劝农制度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劝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劝农的具体过程

三、劝农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河南是指现在行政区划中的河南省,在三至十二世纪不同朝代今河南省曾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但是国家政权中心自西向东逐渐进入河南中心地区。在集权制国家体系内,政权中心所在地的发展往往具备优厚于其他地方的条件。因此河南境内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等种植技术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北宋以后逊色于南方。在传统农业国家的中心地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
  气候、土壤、水利条件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的自然条件。气候波动必然影响农事活动安排,从不同时代古籍,尤其是历书和月令体农书的记载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联系。华北平原的气候受海洋影响,属暖温带的半干旱季风气候。雨量稀少而分配不均,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极大。夏季气温高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很少降雪,春季温度上升快而蒸发量大,再加以大风多,造成了严重的春旱,这是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威胁。自12万年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曾有过多次冷暖交替,殷商时期的温暖持续到周朝初年,此后温暖寒冷交替,春秋之后转暖,持续到西汉,东汉开始气候整体趋于寒冷,至唐代进入温暖期,而北宋又是由暖转寒的一代。不同气候条件促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发育,土壤又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之基,东汉崔寔将田地主要分为三类:沙白轻土之田、美田缓土、强土黑垆之田。《齐民要术》中新出现的土壤类型有:白土、黑土(砂质壤土,粘土);白软地、黑软地、刚强之地(沙质壤土、粘质壤土、粘质土);黄白软土(疏松肥沃的红壤或黄壤,或疏松的壤质土),黑软青沙土:肥沃的沙土或粉砂质壤土;白沙地即沙土。人们在长期劳作过程中,观察认识土壤的能力逐渐提高,并采取适当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肥力,使土壤一直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循环状态,这是中国传统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适当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然条件,因此灌溉可谓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境内的水环境由好变坏,主要河流—黄河处于“安流期”,境内湖泊的变化较为明显,随之动荡的是陂塘的兴废及陂塘技术的发展与停滞,在湖泊陂塘湮废的进程中,沼泽湿地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水环境的变化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水稻和水生蔬菜种植。
  小麦、水稻、粟、豆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主要的农作物。文中的麦是指冬小麦,自传入中国后因受脱粒磨粉及加工技术的限制一直到东汉末年才获得显著发展,至唐代与传统的粟豆主食地位相当,此后发展为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原本是南方作物,但北方种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各朝代都能看到人们对水稻生产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的重视。魏晋以前,河南一带为中国的中心,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农业技术成熟较旱,不管是水稻种植技术还是农田水利南方都不及北方发达,文章以“别稻”作为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表明了这一情形。但是南北朝以后,南北方的稻作事业发生了变化。中原地区饱受战乱摧残,农田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加上人口大量南迁,稻作衰落,而南方地区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稳定的社会环境此时遇到先进的技术,可谓进入到水稻生产的黄金期,此后稻占据了粮食产量的统治地位,总的来说,稻的南北转变过程从魏晋开始,最迟南宋结束。粟和豆除了作人们的日常粮食外,还常被用作饲养牲畜的精饲料,尤其以养马最重要。自西汉以后养马业逐渐兴盛,唐宋时期是一个高峰,在这个养马盛行的时代出现人与马争食、牧场与农田相争的情形是必然的。粟在麦作兴起以后并没有很快衰落也与它的饲料用途有一定关联,而豆渐渐退出主食行列,作为重要的副食一直繁荣至今。
  瓜、茄子、韭、姜、莴苣、芥菜、芜菁及菱藕等水生蔬菜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重要的蔬菜。旱地栽培蔬菜在三至十二世纪的河南不断巩固发展,水生蔬菜则多受限于环境制约,比重逐渐减轻。文章结合各种蔬菜的生物学特性逐一考察了古籍中关于这些蔬菜的记载,对目前仍有疑问的点做了分析辨明,力图使这些蔬菜的种植技术脉络更加清晰。
  桑麻是棉花传入以前人们主要的衣料来源。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悠久的植桑历史。虽然考古发现证明南北方蚕桑业起源相当,但早期北方处于政权中心附近,所以发展速度远胜于南方地区。唐代之前,河南是我国最大的桑树种植区,与桑树种植相伴而生的丝织业也比较先进。中唐以后,河南蚕桑业呈现衰落之势,虽与以往相比略有逊色,但仍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依托种桑业而起的缫丝织锦,是达官贵族们的主要衣料。而沤麻织布则是寻常百姓的衣料来源。文中的大麻是指以取纤维为目的的雄麻,目前学界关于《齐民要术》中“得霜露则皮黄也”仍有疑问,文章结合大麻的生物学特性及种植地域认为这是贾思勰在强调适时播种的重要,怕皮黄,而非“尚黄”。
  技术选择与发展依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时技术发展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农耕首先受制于时节及土壤条件,因此文章以时节及土壤环境为两个观察点,分析了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中因时耕作与因地制宜两个主要特点,并以洛阳为例,结合文人诗集阐述了技术发展引起的农田景观变化。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先民根据地形、气候、水环境等自然资源基础创造了水作与旱作并存的农业局面,但是六朝以后逐渐集中以旱作农业发展为中心,耕耙耱旱作体系定型并精细化。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成了旱作体系的成熟。而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业生产者在改造自在自然,创造农业景观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同样的一片土地上究竟呈现哪一种农业景观,这里生活的人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口因素对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变化对粮食的需求不同而产生的影响,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构成所造成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消耗就越少,因此,有效缩短食物链,可供养较多的人口。对于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养活更多的人口,农耕就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因此在人地矛盾出现后,种植农业中辅助能投入逐渐增加,农耕技术逐渐精细化,畜牧则逐渐退缩,仅在不适宜农耕的环境里延续。北朝及唐末五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大量的游牧民族人民进入到中原,这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河南逐渐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学习并适应定居的农耕生产与生活,而不是以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造中原,这种“入乡随俗”现象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生态因子。同时,融入到中原人中间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农牧地位、畜产种类及饮食文化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饮食文化中以“胡饼”最负盛名。人们对饼食的喜爱也是麦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此外,农田水利的兴修及农具的革新、劝农制度发展成熟也为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