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病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383篇,会议文献有81篇,学位文献有83篇等,瘟病的主要作者有张思超、马健、戴春福,瘟病的主要机构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代医家陈无择所撰,也是其学术代表作,该书对于疾病的辨证析因细致,并附医方医案于后。研读此书发现其对疫病的论治也颇具特色,病因上提出四时...
2.[期刊]
摘要: 目的挖掘分析清代温病医案中治疗春温遣方用药规律。方法选择古代温病医案数据来源,制定数据提取规范原则,采用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统计与关联规则...
3.[期刊]
摘要: 黄元御提出,温病与热病本质相同,病机为风邪伤人,木火与己土受邪,木火主血,随己土而升,而风邪伤卫,则内乘阴位而逼迫营血,热不能外达,而成温病。其认为,“内外感...
4.[期刊]
摘要: 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前医诊疗温病的误治案例,如误用辛温、养阴、寒凉及攻下等法而导致变证的病机及吴鞠通相应的纠误思想,总结吴鞠通辨治温病特色。温病误治所导致...
5.[期刊]
摘要: 湿疫是由感受湿性疫邪而引起的一类疫病。湿性黏滞故湿疫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疫的病机为湿疫毒邪侵袭人体,内外湿邪相互感召,疫毒内盛,阻滞气机,闭肺困脾...
6.[期刊]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王孟英在温病治疗中运用竹茹的规律。方法统计《王孟英医案》和《王孟英医学全书》中温病的高频药物,运用Excel(Office 2010...
7.[期刊]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会造成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患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重病率及死亡率较无心血管基础疾病者高,且预后较差。该文基于心肺相关理论,...
8.[期刊]
摘要: 喘脱证是温病后期常见坏病。通过对温病中喘脱证病因特点、传变规律、病机见症研究的梳理发现:风温喘脱、湿热喘脱、冬温喘脱以邪实壅盛多见;温毒喘脱以气分热毒,闭阻肺...
9.[期刊]
摘要: 新感温热病作为中医常见疾病,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医外感热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感温热病发端于《黄帝内经》时期,发展于两汉至晋唐时期,此时病名应用较为混乱...
10.[期刊]
摘要: 温病学派四大家善于使用汁药治疗疾病尤其是温病、消耗性疾病。叶天士重视保护和滋养津液,薛生白善用清香理气的香药汁,吴鞠通重点放在愈后调理并总结汁药的功效及用法,...
11.[期刊]
摘要: 郑邦本老师认为,瘟病发病不外毒、热、瘀、滞,把病邪尽快控制在卫气营血的浅层阶段,先发制病,祛邪救正,防止传变,是提高温病危重急症疗效的关键。郑老师临证时,强调...
12.[期刊]
摘要: 流行性感冒归属中医学温病范畴。“热病内连肾”首见于《素问·刺热》,提示肾与热病的相关性。结合“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指出精为人身根本,精可化气发挥卫外防御...
13.[期刊]
摘要: 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清肺排毒汤以及麻黄经典类方一直是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主打方药。辛温发汗药麻黄针对外感疫毒、饮邪阻肺病机...
14.[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九味清瘟饮治疗奥密克戎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奥密克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15.[期刊]
河南省86例儿童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儿的中医临床特征及证候分布规律
摘要: 目的:分析河南儿童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患儿的中医临床特征及证候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河南儿童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医辨证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国家卫...
16.[期刊]
摘要: “风温”首见于《黄帝内经》,作为疾病至明清才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以致现今对战国至宋金元时期风温病的研究较为简略与模糊。为探寻此期风温之源流脉络,亦为风温病...
17.[期刊]
摘要: 银翘散为辛凉疏透法代表方剂之一,是治疗温病卫分证的基础方,主要用于治疗感受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该方具有解热、止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在治疗传染...
18.[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治疗温病的方药,探讨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及特色。方法:以俞根初原著、徐荣斋重订的《通俗伤寒论》为来源,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录...
19.[期刊]
摘要: “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论是古代医家根据下法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应用规律总结出的经验之谈,从古至今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都对这句话有所探讨,其中不乏有精辟论述...
20.[期刊]
摘要: 梳理古今医家对“胃系温病”的相关论述,系统分析“胃系温病”的概念、范围、特点与治法方药。温病分肺、胃两系,其中“胃系温病”是温病学的重要概念。“胃系温病”是邪...
1.[会议]
摘要: 由于全球变暖,暑热(环境高温)目前已成为社会较常见、较普遍的致病因素.本文对《黄帝内经》在论述针刺治疗暑热(环境高温)所致病症,以及暑热病的性质、病因病机、致...
2.[会议]
摘要: 程国彭诊治痰证颇有心得,该文从其治痰饮,宜辨湿燥表里,咳嗽治以止嗽散、眩晕治以化痰息风、癫狂痫斟酌论治等方面,对其治痰经验作了介绍分析.程国彭辨治痰证确实积累...
3.[会议]
摘要: 地域特色鲜明的新安医学对中医学各个学科领域、临床各科贡献突出,影响深远.该文从倡导寒温并重与寒温并用、推崇吴鞠通护阴与化湿治温要略、总结王孟英论治温病特色四法...
4.[会议]
摘要: 湿病,系由湿邪引发的一种综合病证,临床十分多见,小儿因体质特点患病尤多.通过介绍湿邪的来源,探究了小儿湿病的病因病机,总结了该病的特征,湿病虽有外湿、内湿之分...
5.[会议]
摘要: 《温疫论》是由明·吴又可撰写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被誉为中医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吴又可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病因学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其...
6.[会议]
摘要: 风温作为中医病名,含义丰富,包括了很多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急病如非典、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了解风温的概念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风温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
7.[会议]
摘要: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讨李双蕾教授诊治湿阻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总结李双蕾教授学术经验. 方法:通过临床医案采集,结合软件的分析...
8.[会议]
摘要: 目的:观察扶正除疫颗粒对A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扶正除疫颗粒抗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特点和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用随...
9.[会议]
摘要: 风药指味薄气轻,具有发散上升之效的一类药物.根据文献总结,风药可分为发散外风类、平熄内风类及搜风类药物等三类.风药的应用常见于临床各科疾病,在湿病治疗中使用尤...
10.[会议]
摘要: 湿病临床常见,当今发病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都与湿密切相关,但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如病因病机不统一、命名不规范、治法等.笔者从分析自然现象入手,以水的...
11.[会议]
摘要: 薛生白《湿热病篇》采用三焦辨证体系论述湿热的发生发展规律被学者广泛接受.但笔者细绎原文之后发现,薛生白之三焦是经络之三焦,而不是以部位分属的三焦,其间提到三焦...
12.[会议]
摘要: 广东人素有饮汤的习惯,就是近几年的新移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的影响,也逐渐被"汤"所吸引和同化,饭前总少不了先喝碗汤,有的是香浓醇美的老火靓汤...
13.[会议]
摘要: 目的:探讨菊栀合剂配合平衡火罐疗法改善湿热体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诊断为湿热体质的患者予菊栀合剂配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菊栀合剂每日一剂,6天为1个疗程...
14.[会议]
摘要: 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风邪为病变化多端,全国名老中医陈美华教授非常重视"风病"的证治.主张在临床上需识风、辨风,才能更好地治风.风邪具有"向上向外"和"动"...
15.[会议]
摘要: 目的:观察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rn 方法:治疗组48例给予大青龙汤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西药治疗,两组均以5日为1疗程,用药1个疗程后判定疗...
16.[会议]
摘要: 《金匮要略》湿病指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依其感邪轻重,传变深浅,以及正气虚实将此病分为六个阶段...
17.[会议]
摘要: 天人是相应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有影响,而人体对气候变化同样有不同的生理、病理反映.湿邪致病广泛存在,中医药在此证诊治方面独具特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8.[会议]
摘要: 李振华教授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之一,从事医、教、研工作60余年,在各科疾病尤其是内科杂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以“梅核气”为例,从病因病机的认识,到组方...
19.[会议]
摘要: 湿邪致病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湿邪的论述深刻,内容丰富,治法各异;本文从表湿证治法、里湿证治法、湿证治法禁忌三个方面探讨张仲景...
20.[会议]
摘要: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治疗上崇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原则.医圣张仲景创"痰饮"病名,并提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湿温病、痰饮病虽属...
1.[学位]
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与茵达日-4味汤对温病湿热模型炎症因子IL-1P、IL-6、TNF-a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药物对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影响,观察记录大鼠的基本情况。 方法: 建立大鼠...
2.[学位]
摘要: 清透法是古今医家在长期治疗外感热病中所体现出的重要治法。本课题从近代温病医案入手,对入选医案中的证候按温热邪在肺经、湿热邪遏卫气的主要症状治疗用药建立数据库,...
3.[学位]
摘要: 目的:根据方证对应理论,运用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软件,以《温病条辨》[1]之风温的方证信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数学三维空间对风温用药、用方、证候的质点位置及变...
4.[学位]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治疗外寒内热型外感发热的量效与时效关系,为探索经方的合理用药及更好的指导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
5.[学位]
摘要:
目的:观察并评估温阳清热法对阳虚湿热证治疗和减少复发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并进行理论探析。
方法:选取80例诊断为阳虚湿热证的患者予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
6.[学位]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手足口病2号方对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将符合纳...
7.[学位]
摘要: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藏象学说为指导,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为基础的一种辨证方法,在各种辨证方法中起着最为核心和基础的作用,被广泛应...
8.[学位]
摘要: 湿病是指因湿邪侵袭人体,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湿邪潴留体内,所表现湿邪停滞的病证。湿病及与湿有关的病证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各科之中涉及内、外、妇、儿等科,故掌握...
9.[学位]
摘要: 湿病是指因湿邪侵袭人体,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湿邪潴留体内,所表现湿邪停滞的病证。湿病及与湿有关的病证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各科之中涉及内、外、妇、儿等科,故掌握...
10.[学位]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银翘合三拗汤治疗甲型流感病毒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临床评价,为中医治疗流感的理论内涵提供宝贵的依据,...
11.[学位]
摘要: 本研究立足于中医温病学,介绍了岭南地区风温病“风热夹湿”证防治方面的相关内容。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常造成不可预测的局部流行和罕见的全球大流...
12.[学位]
摘要:
目的:
1.通过对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无焦虑状态患者和CHB伴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焦虑状态...
13.[学位]
摘要:
目的:
1、通过研究近40年来岭南地区有关病毒性脑炎中医学认识的文献,系统归纳现代中医对岭南地区病毒性脑炎的辨证论治方法;
2、回顾性地调...
14.[学位]
从免疫应答、氧化损伤及中药干预机理探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温病证型特点
摘要:
研究背景:
温病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根据感邪的性质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贯穿整个辨证论治纲领。温病学理论则...
15.[学位]
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具有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恶心呕吐、烧灼感、嗳气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症状。根据消化...
16.[学位]
摘要: 目的:温病学是在清朝初年开始兴起的一门学科,而温病的特点在于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及其中大部分病证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而其特有的三焦辨证亦是中医界的一大诊断和...
17.[学位]
摘要:
目的:
湿热证是岭南地区常见的体质类型和疾病发病类型,岭南地区沿海湿气大,山川丘陵众多使湿邪不散易与热邪相合而攻于人体。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太阴...
18.[学位]
摘要: 目的:利用统计学方法结合李学麟教授指导,分析李学麟教授湿病证治的病案,对疾病、证型、症状体征、用药进行统计,从中总结李学麟教授学术经验,初步建立并推广李学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