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057篇,会议文献有439篇,学位文献有173篇等,中医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的主要作者有王育林、李应存、段逸山,中医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的主要机构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宋慈所著《洗冤集录》,内容丰富、技术成熟,在国内广为传刻校释,对后世的审刑理案影响深远。《洗冤集录》首先流传到亚洲的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司法检验...
2.[期刊]
摘要: 薛生白《湿热病篇》中记录了16种脉象,很有湿热病特色。虚脉是湿热伤气的脉象,也代表着湿邪内阻脾阳不足;细脉不是阴虚,而是寒湿伤阳的脉象;脉细如丝或绝不是真阳外...
3.[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当归的方剂,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二...
4.[期刊]
摘要: 《医学六经》一书收录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6部医籍,颇受学界重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著录该丛书为明代顾从德所...
5.[期刊]
摘要: 基于《兰室秘藏·妇人门》中所载崩漏九方具体的方药,探讨其立方基础、配伍规律、剂量和煎服特点,揭示李东垣临证处方施治的基本思路与规律,以期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新...
6.[期刊]
摘要: 古之研习仲景学说的医家众多,明清大家尤怡独具慧眼,著《伤寒贯珠集》八卷,以伤寒治则为纲,按类分列六经原文,叙法诠证,解方述药,论药合证,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尤...
7.[期刊]
摘要: 论述了基于知识元标引的模板标引方法在实际标引中的操作流程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节点自定标引方法作为解决方式。节点自定标引方法以知识元为节点建立编码关系,实...
8.[期刊]
摘要: 《罗氏会约医镜》记载了积聚的证治经验,从病因、病机、诊断方面详细论述了积聚,并将积聚分为16种常见类型。在治疗上,罗国纲不仅强调治宜精一,还继承张元素的学术思...
9.[期刊]
摘要: 余显廷《脉理存真》学宗四圣和滑寿,其脉理溯源至太极图和《周易》,契合四部五论,其书天人阴阳观和脉象之象思维贯穿始终。天人阴阳为脉理统系之宗,体现在四个方面:河...
10.[期刊]
摘要: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收录的中药和西药著作的区分是基于中药西药在用药时有无中医药学理论的指导,是否用“以偏纠偏”思想来治疗疾病。通过对误收了的《良药与毒药》《...
11.[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分析苏颂及《本草图经》研究的进展及热点。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搜集与苏颂及《本草图经》相关的文献(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为数据源,统计...
12.[期刊]
摘要: 目的基于六经辨证分析《伤寒杂病论》治疗痹证的方剂,探讨张仲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用经方治疗痹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筛选标准的方剂并记录其...
13.[期刊]
摘要: 严用和,南宋著名医家,著有《济生方》和《济生续方》,一生行医五十余载,临证遣方用药灵活多变,提出“补脾不若补肾”之说,强调“气道贵乎能顺,顺则津液流通”的治疗...
14.[期刊]
摘要: 目的:挖掘古籍《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治疗不孕症的选穴规律。方法: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检索《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不孕症的针灸处方,分析处方数据中穴位的使用...
15.[期刊]
摘要: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的《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重要医书,是研究医学问题的珍贵资料。本文根据宋校医...
16.[期刊]
摘要: 导引是以养生祛病为目的,以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中医特色的身形锻炼方法,并且得到了诸多医圣先贤的认可与传播。但导引相关的著作繁多,记录版本繁杂多样,本文通过...
17.[期刊]
摘要: 通过仔细研读《傅青主女科》原文及查阅相关文献,从胞胎为土,生长化物;体质致病,因人而异;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治病求本,治法特色四个方面概括傅氏在“十不孕”中提...
18.[期刊]
摘要: 清代新安医家程樑的代表著作《引经证医》是一部汇集医理和病案的综合性医书,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理论上坚持溯本穷源,引经证医;诊病时强调审证周详,重视脉...
19.[期刊]
我国16种医科大学学报的主要计量指标比较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为例
摘要: 目的分析2020年中国16种医科大学学报的各主要指标情况。方法根据2021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有关统计数据,选取载文量、平均引文量、总被引频...
20.[期刊]
摘要: 《急救广生集》共十卷,为清末程鹏程辑录,嘉庆年间刊行。本书包括内、外、妇、儿、骨等多种疾病证治,治法崇尚经典、博采众长,尊古而不泥古,具备多方面学术价值。
1.[会议]
摘要: 《婴童百问》约成书于1506年。书中的《王云凤序》和《萧谦序》述其流传情况,以为此书相传为明代鲁伯嗣撰、郭静之所藏,后由其子郭坤初刊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
2.[会议]
摘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事业的深入,中医药要想更好地走向世界,对中医典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中医"四大经典...
3.[会议]
摘要: 名医的学术思想与代表著作是中医药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辽宁地区的中医药学发展迅速,涌现出诸多名医佳作,如年希尧与《集验良方》、庆云阁与《医学摘粹》、徐延...
4.[会议]
摘要: 《医学衷中参西录》系河北省盐山县已故张锡纯先生所著,成书于1860年至1933年.1918年至1934年,分期陆续列行,先后共七期30卷,约计80余万字.张锡...
5.[会议]
摘要: 先贤蒋宝素,江苏镇丹徒人,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出身中医世家.他七岁丧母,有祖母宠爱,父亲名椿田,有良好的医德,为世传家风,行医时绝不过分收病人...
6.[会议]
摘要: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相当,他还兼晓医理.因贬所气候环境恶劣,导致柳宗元百病缠身,为保身体康健,他研读本草,种植中...
7.[会议]
摘要: 清代医家徐大椿所著《洄溪医案》,收载各类病证56种共92案.虽每案短小,对方药的叙述也并不详尽,但体现了徐氏强调辨证,寻本溯源,尊崇经典,善用古方,重视胃气,...
8.[会议]
摘要: 撷取古籍著录的主要项目书名、作者名、成书时代,分别对三部中医古籍抄本加以探讨.考实龙之章所著为《蠢子医》,而不是《学医真铨》,《(删订)痘疹神应心书全集》的作...
9.[会议]
摘要: 中医之道,源于《素问》、《灵柩》、《难经》,彰显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后有河间论温热,主降火;子和擅攻法,祛实邪;东垣言内伤,从土论,树甘温;丹溪立阳有...
10.[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了马冠群的生平及其治学旨趣,简述了马冠群《医悟》的成书、版本、内容情况,并探析了《医悟》的学术特色及马冠群的医学思想.《医悟》旨在“为古圣昔贤曲宣其奥...
11.[会议]
摘要: 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医文献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起到了文化传承的纽带作用,记载着几千年的医家智慧、医学经验.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
12.[会议]
摘要: 《哲对宁诺尔》是以临症各科为主较系统地阐述了蒙医用单药、方剂、药引、疗法等多方面内容的蒙医经典著作之一.十九世纪上半叶由罗布桑却因丕勒用藏文所著.此书曾在俄罗...
13.[会议]
摘要: 本文梳理、整理了近年敦煌医学文献中针灸文献的研究内容.目前,已挖掘的敦煌石窟的针灸文献主要有:《灸经图》、《新急备急灸经》、《明堂五脏论》、《脉经》、《吐蕃藏...
14.[会议]
摘要: 《管子》客观保留了先民通过鬼神祭祀、苰禊沐浴等原始医疗活动,但同时又赋予这些原始医疗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管子》生态医学观要求人们通过主观努力来顺时养生,追求...
15.[会议]
摘要: 郑氏女科,迄今盖二十九世,无有间息,八百年传承中医国粹.其家族谱系中先后出过多名御医、名医.学术精华以抄本形式绵延流传.代表作《女科集义》,具有三大特色,该书...
16.[会议]
摘要: 郑氏女科,祖籍河南开封,先祖郑亿年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率家随高宗皇帝南渡,逐占籍昆山,迄今盖廾九世,无有间息,八百年传承中医国粹.其家族谱系中先后出过多...
17.[会议]
《滇南本草》文献研究——《滇南本草》是一部药物学和治疗学专著
摘要: 《滇南本草》是云南地方性医药名著,是现代研究云南本地区药物学和治疗学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是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先生所著,大约成书于公元1443年,至今近600...
18.[会议]
摘要: 嵩明管氏自先祖管群蕃师从著名医药学家兰茂起,世代以医为业,传承和发展兰茂学术,人才辈出.尤以第十代传人管浚为代表,对《滇南本草》的整理刊刻、流传推广做出了重要...
19.[会议]
摘要: 本文作为其一个尝试,探讨老官山汉简医书中所见的诊损至脉论。所谓诊损至脉论是关于呼吸次数和脉搏次数的比例的理论。首先确定"平"(正常)之脉的呼吸次数和脉搏次数的...
20.[会议]
摘要: 本次研究共整理出现存金陵古代医著27部,其中宋以前4部,宋元时期4部,明代8部,清代11部;运气著作1部,伤寒著作1部,诊法著作2部,本草著作1部,方书4部,...
1.[学位]
摘要: 中医古籍辑佚工作的梳理及开展能将历史发展中亡佚的中医药资源最大限度地还原,这对于医学史脉络的传承以及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至关重要。梳理清以来中医古籍辑佚发展的...
2.[学位]
摘要: 《医学入门》是一部由明代著名医家李梃整理编撰的医学全书,初刊于明万历三年(1575),正文共计7卷,另有首卷1卷。此书宗于医学经典,集各类实用性医籍精华为一体...
3.[学位]
摘要: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且流传年代久,版本繁杂,为使《中华医藏》入选书籍在书种及版本方面都达到最佳,因此古籍版本的调研与选择成为《中华医藏》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中...
4.[学位]
摘要: 隋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再次大一统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隋代“开皇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其这一时期的...
5.[学位]
摘要: 朱绍显,字茀,号壶山,以号行,生于1864年,卒于1946年,享年82岁,河南省桐柏县平氏镇人。朱氏早年入仕,曾任通关知州。中年嗜医,于1930年在北平(今北...
6.[学位]
摘要: 距今,中医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人文文化科学。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汲取哲学、文学、数学、...
7.[学位]
摘要: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身体话语资源。《黄帝内经》以身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讨了人生命的起源和身体的生成过程,建构了一个理想的身体典范。...
8.[学位]
摘要: 孙思邈,唐代医学大家,其医学伦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刻,被人们尊称为“药王”。他一生救人无数,不求名利,亲尝草药,在医德方面,更是有着独到且精辟的见解。本...
9.[学位]
摘要: 目的:咳嗽是肺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病因诸多,病机复杂。虽病位在肺,但五脏六腑均可引起咳嗽。历代医家对咳嗽的病因病机进行阐述,文献浩如烟海,却犹如一盘散沙,散落...
10.[学位]
摘要: 目的:通过运用文献学、统计学方法,对中医古籍(民国前)中药膳的功效或主治进行分析,依据最新的中医体质理论——中国人九种体质将药膳进行分类,并归纳每种体质适宜的...
11.[学位]
摘要:
研究目的:
当今全球国际化,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医药在各国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医典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基石,因此...
12.[学位]
摘要:
目的:
基于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循证分析及临床调研,通过对比与岭南传统天灸1号方(原天灸散)、安慰剂方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治...
13.[学位]
摘要:
研究目的:
本文将采用古籍研究方法对《千金要方》中关于灸法的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总结该书中关于灸法的应用规律及具体治疗方法,探讨研究孙思邈灸法的特点与...
14.[学位]
摘要:
研究目的:
大陵穴其位置在手腕掌侧横纹头的中间,揣穴时可以寻找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之间的凹陷处,有清心、安神、抗惊厥、梳理脏腑经络气机、调和胃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