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50篇,会议文献有8篇,学位文献有219篇等,话剧的主要作者有胡星亮、刘家思、张健,话剧的主要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以“向历史上去找材料”的方式来“淬励人心”——《中央日报》上的三篇吴祖光集外佚文释读
摘要: 《抗战历史剧》《读〈北京人〉——我们是第二代的“北京人”》《我发见了舞台上的孩子——看了〈表〉的演出之后》是吴祖光发表于重庆版《中央日报》的三篇集外佚文。《抗...
2.[期刊]
摘要: 《茶馆》是文学大师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其中的角色王利发面对日益惨淡的光景,虽然精通为人处世之道,但仍然无力与旧社会...
3.[期刊]
论中国话剧的三种主体接受及其场域关系——以百年话剧史为研究视野
摘要: 以百年中国话剧史为视野,中国话剧的三种接受主体——官方接受、专家接受和大众接受,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成特点、接受方式、功能作用和变迁轨迹。官方接受的产生与戏剧的...
4.[期刊]
摘要: 近40年来,鲁迅的小说《伤逝》受到众多改编者的青睐,并被改编成十余部戏剧影视作品。就改编类型而言,大致可分为“誊写式”改编、“复合式”改编及“取材式”改编三种...
5.[期刊]
摘要: 《龙须沟》是老舍1949年后最重要的创作之一,也是当代中国第一部以城市底层社会治理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如果说在当年,它的意义主要在歌颂新中国这一“当前主题”;那...
6.[期刊]
摘要: 《日出》是曹禺继《雷雨》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在结构上采用了新颖的“横断面”式的结构方式。而实际上,《日出》一剧的结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横断面的连缀,而应是横纵交织...
7.[期刊]
摘要: 在当代中国话剧创新发展过程中,与不同国家表演艺术的对话交流,对自身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戏剧作家、导演阿瑟·米勒携代表作《推销员之...
8.[期刊]
摘要: 《雷和雨》是在话剧《雷雨》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舞剧作品,二者分别为舞剧与话剧的经典之作。而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将《雷雨》这样一部经典之作用舞蹈的方式重新演绎并成就...
9.[期刊]
摘要: 戏剧期刊属于抗战剧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一大文化现象,应给予独立观照。但在历史进程中,一些刊物难免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遮蔽,影响其相关评述,中央青年剧社社刊《青...
10.[期刊]
摘要: 浪漫是湖南现代话剧作家创作的一大风格,该风格的产生与湖湘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奇山秀水以及浓厚巫傩风尚的滋养与孕育下,湖南现代话剧作家或将丰富想象力投注于...
11.[期刊]
摘要: 田汉的五幕话剧《秋声赋》结构精巧,插入众多音乐与重视地域空间的转换是其突出的叙事特点。音乐较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情感,同时还承担了参与组织戏剧结构的功能。转换的...
12.[期刊]
摘要: 当社会发生转型变革时,会带动文化发生巨大而直接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变化.在此影响下,大众文化的观念和...
13.[期刊]
宏大叙事中的情感表达——21世纪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创排的方法与策略
摘要: 21世纪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宏大叙事"仍然以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演绎为主,先后出现了多部以纪念革命历史、重温革命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为题旨的舞台精品...
14.[期刊]
摘要: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
15.[期刊]
摘要: 丁西林剧作的语言被认为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独树一帜,他不仅通过文体的杂糅而写出一种书面化的白话文,同时利用丰富的修辞来构建语言的文学性与多义性.但是鲜有论者结合白...
16.[期刊]
于黑暗世界透出一抹亮色——从鲁迅的小说《明天》到李时建的戏剧《小夜曲》
摘要: 李时建以《明天》为蓝本的剧作《小夜曲》鲜为人知,是被学界长期忽视了的鲁迅小说改编本.作为"黑暗中的独行者",鲁迅创作《明天》意在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吃人本质....
17.[期刊]
摘要: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一方面制定和实施了对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进行严酷打压、限制和管控的政策与措施,一方面为了装点伪满洲国的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建国宗旨”...
18.[期刊]
启蒙立场与“十七年”话剧文学研究——评申燕的《1949—1966年“社会主义戏剧”研究》
摘要: 申燕的《1949—1966年“社会主义戏剧”研究》在“十七年”话剧文学研究领域专门布局、先声夺人。她在搜集、细读了大量“十七年”话剧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做到了论...
19.[期刊]
现实主义对主流话语的依附与游离——以《龙须沟》生产机制为中心
摘要: 老舍的《龙须沟》是特定年代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产物,也是“十七年”话剧创作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考证和版本辨析,可以再现这部作品中现实主义对主流话语既依附又游离...
1.[会议]
摘要: 香港话剧作为香港文化的表述,在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夹缝中萌发和发展了本土意识,推动着香港话剧走向本土化和进行主体建构。特别是因应“九七”回归的问题,香港话剧产...
2.[会议]
摘要: 战时尚力话剧是中国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在抗战时期话剧创作中投影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现象.《野玫瑰》作为战时尚力话剧的一种,既体现了对个体抗争...
3.[会议]
摘要: 从心理学视角看曹禺《北京人》里的曾氏家族成员,发现除了愫芳和瑞贞,其余人物精神上还是婴儿,从巨婴症候式视角观照这些人物,曹皓是一个全能自恋者,思懿是一位大母神...
4.[会议]
摘要: 山西自然环境造就了干旱的气候特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民众在不断举行祈雨这一民俗活动,活动中重要一项内容就是酬神演剧.不曾间断的酬神演剧活动,成为山西民众日常生...
5.[会议]
摘要: 法律是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是法律与文学的共同追求,是二者互为视角互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契合点.本文以曹禺戏剧《原野》的法律问题为例,分析了法律与文学以虚构的方...
6.[会议]
摘要: 1922年欧阳予倩加入戏剧协社后创作的两部独幕话剧《泼妇》和《回家以后》,在话剧史上都值得一提。本文介绍了《泼妇》和《回家以后》两部话剧的故事梗概,浅谈了五四...
7.[会议]
摘要: 京味话剧写实风格突出,展现了新老北京的民俗风物;人物形象多样,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市井细民;时政气息浓郁,彰显了京畿之地的人文特征;京腔京韵诙谐,具有雅俗共赏的审...
8.[会议]
摘要: 文章对建国60年中国话剧创造的根基、话剧发展的正确思路以及话剧创作与发展的出路进行了论述,指出,话剧创作的唯一选择是寻找观众。应改变创作观念,增强剧本创作的平...
1.[学位]
摘要: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话剧创作较国统区和解放区而言相对薄弱,但并非一片荒芜。本文立足于史料挖掘和文本细读,在比较中考察了三大沦陷区话剧创作的客观状态和戏剧史价值。在...
2.[学位]
摘要: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你健康>)》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但其作者丛深,作为建国初期共和国文学的典型作家,其创作脉络以及该经典作品背后的文...
3.[学位]
摘要: 陈瘦竹是20世纪中国现代话剧研究的开山者,是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奠基者,是中、西方戏剧理论研究的沟通者。他不仅充分汲取了亚里士多德以降西方悲剧理论,而且深度反思...
4.[学位]
摘要: 《桑树坪纪事》是根据著名编剧朱晓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中国经典话剧。自问世以来,该剧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戏剧评论家的好评。然而,对该剧的研究虽多,却以文学和戏剧...
5.[学位]
摘要: 话剧《大坝惊涛》是一出六场话剧,故事发生在21世纪10年代初冬之际,地点在河南的赵河县。剧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杨蓝天(水务局局长)、赵成功(赵河县县长)、王兰心...
6.[学位]
摘要: 剧本《红胡杨》主要讲述了石油工人们生活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故事,男主人公陆宇,一个20出头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面对去环境恶劣的井队还是回安逸舒适的城里,为了梦想...
7.[学位]
摘要: 爱情永远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关于物质、成功、自我调整等等的主题也常常困扰着许多人。而如今,大学生们毕业时面对就业、爱情、社会...
8.[学位]
摘要: 《梦境人生》是以本人对梦境的兴趣、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来构思,结合相关的阅读、观影、观剧经验加以创作的话剧剧本。本剧关注了年轻人的成长经历、情感经历对其...
9.[学位]
摘要: 话剧剧本《追梦》讲述了一个被诊断患有绝症的大学生赵杰,不甘心向命运低头,为了追逐自己梦想,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带领团队艰苦创业的故事。剧本通过设置较为丰富曲折的...
10.[学位]
浅论教育剧场形式儿童剧的创新性,独特性和重要性——由儿童剧《Luna抗敏记》创作过程产生的思考
摘要: 本论文是基于创作教育剧场的儿童剧《Luna抗敏记》基础上的作品阐述。儿童剧作为一个传统的,特殊的话剧形式历来收到儿童和家长的追捧和喜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
11.[学位]
摘要: 中国左翼话剧发生于1928-1936年,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研究价值。左翼话剧与世界文艺界的左翼思潮蓬勃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又以国内严酷的...
12.[学位]
摘要: 1930-1940年代是曹禺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被读者与观众接受的初始期,也是曹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确立身份与地位的准备期。四大名剧的接...
13.[学位]
摘要: 田汉和夏衍都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重要的左翼作家。在抗战背景下,两人都对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进行了话剧改编。但两个剧本的主题具有很大差异:田汉侧重“忏悔”,夏衍...
14.[学位]
摘要: 《茶馆》是建国后老舍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作品以三幕戏的篇幅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人情冷暖表现得淋漓尽致。《茶馆》的创作缘起具有历史复杂性,其成功有必然性...
15.[学位]
摘要:
曹禺是我国优秀的剧作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雷雨》《日出》等作品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雷...
16.[学位]
摘要: 话剧剧本《大院的故事》发生在抗战的后期一个高校教师家属院内。本剧总共分五幕,四个历史时间段。前两幕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末期赵立仁、刘国安等几位教师为了民族的利益...
17.[学位]
摘要: 两幕剧剧本《意外死亡》由两个完全独立的故事组成。第一幕主要讲述了班长意外坠楼死亡后,其舍友与记者对其生前的生活经历和死亡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猜测与评价。...
18.[学位]
摘要:
论文以民族化为切入点,对上海孤岛时期的话剧创作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考察孤岛时期话剧的创作风貌,凸显其独特的文化品质与艺术价值。
首先,论文从话剧内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