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丛深“十七年”时期话剧和电影研究
【6h】

丛深“十七年”时期话剧和电影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丛深生平

1.1.2 丛深“十七年”时期代表作品简介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2 作为城市表达基础的乡村:《百年大计》

2.1 农家小院

2.2 活力舞台

2.2.1 主动到来

2.2.2 积极接纳

2.3 话语路径

2.3.1 作为表达的入口的俗语

2.3.2 作为纯洁性保留的官话

2.3.3 作为创造表征的期望语

2.4 小结

3 作为真实凭借的改造与互助:《徐秋影案件》《笑逐颜开》

3.1 城市温情

3.1.1 抚平破碎

3.1.2 真实凭借

3.2 为何流泪

3.3 话语暗示

3.4 小结

4 作为不断推进的“显微镜”:《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你健康〉)》

4.1 城市公寓

4.2 形象对置

4.2.1 犹豫

4.2.2 回望

4.2.3 追问

4.3 话语简化

4.4 小结

5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你健康>)》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但其作者丛深,作为建国初期共和国文学的典型作家,其创作脉络以及该经典作品背后的文本发展历史却鲜少有人关注。本文拟通过梳理作者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创作的主要话剧和电影剧本:即《百年大计》《徐秋影案件》《笑逐颜开》《祝你健康》《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你健康>)》(又名《祝你健康》)和《千万不要忘记》这六个文本,一方面对其“十七年”时期的创作脉络进行一个整体上的梳理,另一方面,也通过分析最终形成《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你健康>)》这样一个经典作品的文本历史,对“十七年”时期中国文化生产的话语机制提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观察,同时为丛深作品的整体性研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段话剧和电影的连续性研究积累历史材料和理论认识。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以“十七年”时期政治和文艺的关系为研究缘起,以考察丛深“十七年”时期的代表剧作《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你健康>)》的经典化过程为问题意识,对丛深“十七年”时期代表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丛深“十七年”时期的代表剧作均以城市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进而以城市在选取剧作中的表达方式为线索,确定了本文文本细读和跨艺术形式的研究方法,以及以时间为序对选取作品进行分组讨论的章节结构。  第二部分从《百年大计》的布景中所隐含的农家小院及其在全剧中的象征意义出发,指出城市在丛深“十七年”时期代表剧本中的最初表达,是以对乡土传统的借用为基础的。建国初期,现有的工人阶级在建国前从属于不同的阶级,在城市工业化的实践中,正是对传统乡土社会中从熟悉到信任的人际关系的沿用,以及对传统农民美德的借用,为工业建设和城市生活中新型人际关系表达提供了路径。  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中所显现出的城市表达路径为线索,继续考察了《徐秋影案件》和《笑逐颜开》中构建温情城市的不同方式。通过对比后发现,侦探片形式所带来的时空关系的重组影响并增加了《徐秋影案件》剧本结尾所试图昭示出的温情与希望的不确定性,而《笑逐颜开》则按照时间的顺序,通过故事片的形式,更加清晰地表现出温情城市的真实凭借,即个人的主动改造和集体中的积极互助。  第四部分主要以《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你健康>)》为中心,以剧本《祝你健康》《千万不要忘记》的文字文本和电影《千万不要忘记》的电影文本为佐证,借由作者提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显微镜”[1]为工具,将获得其基本表达路径后的城市中的具体问题,同艺术形象在舞台上的对置状态结合起来,试图通过对人物身体动作的艺术张力的分析,考察丛深“十七年”时期代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剧本艺术对时代的典型呈现及其经典化的可能。  第五部分结语部分指出,丛深“十七年”时期的代表剧本呈现出寻求城市表达的内部脉络,乡土传统作为城市表达的有效支撑,不仅体现在丛深的创作脉络之中,同时也可作为进入同时代同类型经典剧本作品的另一路径;与此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你健康>)》中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对置特点,回溯性地揭示了公私空间在丛深“十七年”时期代表剧作中,“一中心,半环绕”式的舞台呈现结构,及其最终所呈现出的规定性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