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代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437篇,会议文献有37篇,学位文献有192篇等,各时代史的主要作者有樊志民、尹玲玲、惠富平,各时代史的主要机构有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中华农学会报》1918年12月创办,1948年11月停刊,坚持刊行30年,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期刊,在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转型的...
2.[期刊]
摘要: 清乾隆以后,外省和桂东的汉族陆续迁入桂西的高寒山区和喀斯特石山区。通过7份高山汉所藏民国前期地契,3份壮族所藏民国末期地契,揭示高山汉以购买水田、屋基、菜园为...
3.[期刊]
摘要: 就已故著名教授石声汉音韵学遗札,习读鉴赏并加以考索,判定为自课修练古音学的珍存。所见与其生前传嘱的“校勘道路”和“绝学狭缝”等,若合契符,实古农学不二法门。石...
4.[期刊]
摘要: 在百年党史的光辉与坎坷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贯穿党史的重要主线,其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值得每一位农业农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深思。结合现实,...
5.[期刊]
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竞争——美国经济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两次大争论
摘要: 在1960—1990年代的美国中国学领域,利皮特等马克思主义学者,马若孟、罗斯基等新自由主义学者,和以黄宗智为代表的实体主义学者围绕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展开激烈的...
6.[期刊]
摘要: 文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群体.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一分子,中国古代文人必然受到来自"三农"的强烈影响.有赖于其时全社会"重农""敬农"的整体氛围,"三农...
7.[期刊]
摘要: 农业文化遗产常被看作是传统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其美学价值却一直未受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学初创期并未将审美纳入致思范畴,后经典美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
8.[期刊]
环城圈区县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述略(1860-1937)——以近代天津地区为例
摘要: 天津开埠后开始了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在口岸贸易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下,环津圈区县农村的种植业结构出现了变化,其中经济作物种植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主要体...
9.[期刊]
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合组经过与历史意义——基于历史档案的考察和述评
摘要: 基于抗战时期的历史档案,梳理了国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合组成立的历史经过。地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武功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抗日战争期间西迁的国立...
10.[期刊]
摘要: 《农学报》作为中国第一份农学期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西方农学知识作了完整地传播。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农学报》为基点支撑的农学会、农业学堂、乡绅传习等...
11.[期刊]
摘要: 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重要设施,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加强对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管理,能够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期刊]
摘要: 设施茄果类蔬菜的出现有效促进了农业种植的发展。但是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新疆设施茄果类蔬菜在实际的种植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病虫害,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
13.[期刊]
摘要: 1950年邓子恢在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中提到新富农对1929年苏区的土地分配表示满意,也就是说,在土地革命之前新富农已经存在。而这与新富农是中共土地改革后的产物...
14.[期刊]
摘要: 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从农业互助合作化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并不断完善,经历了近70年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个体分户经营向集体统一经营的演...
15.[期刊]
摘要: 农业经济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宋代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农业经济的繁荣归因于宋代政府政策激励下的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大规模垦辟、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
16.[期刊]
摘要: 土地是社会中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是实现我国粮食、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土地的需求日...
17.[期刊]
摘要: 清末农业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农业教育研究、区域研究及农业现代化研究等.农业教育研究体现在农业教育兴起与发展、农业学堂两个层面;区域农业史研究以东北地区最为突出;...
18.[期刊]
摘要: "空间历史"是融合人文社会科学与GIS技术的研究热点.针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历史重构,以西蜀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其贸易形式、古道性质及货物...
19.[期刊]
摘要: 近代以来,伴随着清朝封禁东北政策的解除,为谋求生存,大批关内人民迁居东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移民的到来,传播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东...
20.[期刊]
摘要: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社会各界掀起的农村调查热潮之中,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中国农村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了具有科学性、批...
1.[会议]
摘要: 民国时期,知识界、金融界有关农业仓库的研究和讨论主要体现在:对国外农业仓库的介绍和本国农业仓库资料的编撰;关于农业仓库和传统仓储制度关系的争论;对农业仓库是否...
2.[会议]
摘要: 金代女真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统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百余年,在金代社会经济中农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金代建立之初,就将农业作为立国这根本,在金王朝发...
3.[会议]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从发展商品经济,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并在此前提下对富农经济的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劳动条件等方面予...
4.[会议]
摘要: 在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农村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对近代中国农村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逐步提出了乡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思想,并...
5.[会议]
新古典经济学租佃模型视野下的唐宋变革——以地租率和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为中心
摘要: 均田制崩溃、租佃制发展与人身依附关系变化是唐宋变革论者立论和争论的焦点,但鲜有论及期间发生的有经济学意义的变化.借助新古典经济学,可知变化有二:唐宋租佃制,尤...
6.[会议]
摘要: 宋朝是一个战乱、灾害频仍的朝代,但宋朝又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这与宋朝发达的农业生产是分不开的.为发展农业生产,宋朝政府采取了劝农生产、加强劳动力管理、...
7.[会议]
摘要: 17世纪之后,徽州出现了田面权分化,并且逐渐形成了活跃的田面权交易市场.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徽州各地形成了专用于田面权交易的契约形式.但是,契约形式的形成、发展...
8.[会议]
摘要: 清代浙江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快速发展更深受海洋贸易的影响,粮米的大量出海走私,沿海民众的下海贸易经营,尤其是国际市场上对蚕丝、茶叶、棉花等的大量需求,使得丝织品出...
9.[会议]
摘要: 本文以浙东民间契约为例,对其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清代的田会作为原始农村土地投资基金的历史。文章首先介绍了田会的性质。会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
10.[会议]
摘要: 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本文以先秦河南水井为考察对象,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先秦河南水井的相关报告、遗址、史料及文献的梳理,借助于前人...
11.[会议]
摘要: 西汉时期的代田区田方法带有显著农业技术推广性质,过去学界给予代田区田较高评价,从农业技术和土地利用技术方面考察,似有修正必要.代田精耕而不细作,区田细作而不精...
12.[会议]
摘要: 朝鲜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后,主要从事水田的耕作和经营.由于朝鲜移民在迁入我国东北时,大多属于十分贫穷的农民.他们为了谋生,获得一份耕种水田的工作,就必须从当地中国...
13.[会议]
摘要: 顾炎武曾言:明代“屯田遍天下,九边为多;而九边屯田,又以西北为最”[1].明代的屯田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话题.对于明代屯田的研究,李三谋的《明代九边军屯...
14.[会议]
摘要: 唐代后期,苏州乡村甫里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其乡村经济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商品化的特征.市场扩大和人口增多是甫里经济商品化的直接原因,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技...
15.[会议]
摘要: 河西归汉后,河西,陇西与内地连成一片,这极大地便利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至元鼎四年(前113年)西域始通于汉。汉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后,“益发使抵安息奄蔡整...
16.[会议]
摘要: 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种养结合的农业结构性组合.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业模式等诸多方面出现的变...
17.[会议]
摘要: “治石田”,反映出了当时西北屯田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人口...
18.[会议]
摘要: 清代河南省大部分农业人口依旧坚持农耕职业的原因之一为习俗影响,即不商和安土重迁习俗所营造的主观环境限制了农业人口主动脱离农村就业,从而限制了河南籍商人群体的扩...
19.[会议]
摘要: 在宋人的理解当中,“田制”就是“限田”而已,并没有作为“制度”的特殊含义。宋人在提到“田制不立”的时候,就是限田“不行”的意思,并没有暗含将其与前代的“均田制...
20.[会议]
摘要: 红薯,大致有红薯和白薯之分。不同地方的人分别把红薯称为蕃薯、地瓜、酋、红酋、白曹或山芋。有一种皮色粉红、肉质为蛋黄色的瓜儿若,甘面可口,栽种于巴山丘陵地区。本...
1.[学位]
摘要: 本文对商代中原地区农业进行了研究。商代中原地区与现今相比,气候总体上温暖湿润,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这样的自然环境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总体上是有利的,同时我们...
2.[学位]
摘要: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波澜壮阔的洞庭湖为核心,是湖南省农业开发最早、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洞庭湖区自古以来交通便利,物资丰腴,物产丰富,...
3.[学位]
摘要: 明清时期,政府十分重视对京杭大运河的疏浚和维护,确保了南粮北运的顺利进行。但是运河利用东西走向的自然河道水源来解决南北之间的水路交通问题,就会不可避免地打乱某...
4.[学位]
摘要: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创造了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奇迹,但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
5.[学位]
被遗忘的历史:山东昌邑王家庄子稻改运动研究(1964-1981)
摘要: 稻改运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在农业领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耕作制度的改革运动,立意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农业,以保障工业建设原始积累的需要。人民公社制度的建...
6.[学位]
摘要: 本文对施中一的农业推广理念与实践进行了评析。民国时期的农业推广是一个极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课题。农业推广运动作为知识分子探索救国图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影响着今天...
7.[学位]
摘要: 本文主要从历史气候变迁的角度来分析两汉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相关研究,分析了两汉时期的历史气候状况及其变迁历程,得出了两汉时期的历史气候经...
8.[学位]
摘要:
农民家庭收支是考察一个地区经济枯荣和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若收支盈余多,表明经济繁荣,生活程度较好;若盈余少,则该地区经济落后,生活程度较低。
以...
9.[学位]
摘要: 近代东北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在营口开埠后,至九一八事变前发展尤为迅速,农产品商品化高度发展是近代东北农业的特征之一,它的发展与近代东北的土地开发,大量移民的...
10.[学位]
摘要: 本文对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了研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上承明代下至民国,对于华夏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特别是清...
11.[学位]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本,粮食贮藏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有了。设立仓储是为了备荒赈济,以此来维持社会稳定。
要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需要官...
12.[学位]
摘要: 北宋时期,封建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这就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文章重点考察北宋农田发展模式、土地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技术进步、影响农业...
13.[学位]
摘要: 本文对生态环境变迁与明代北方畜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明代是我国古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拥有适宜气候与地形的明代北方地区,水草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情况较好,...
14.[学位]
摘要: 黔北是贵州省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明代以前本区受地形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较为缓慢。明清以来,大量人口涌入黔北,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品农作物传入本区,农业...
15.[学位]
摘要: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以及外来移民的涌入,为安顺地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得到加速发展。从农作物品种上看,明清时期该地区引进了不少的新品...
16.[学位]
摘要: 明朝以前,由于受到本区域的地形、人口、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黔东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为缓慢。自明清以来,大量的汉人移民涌入该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
17.[学位]
摘要: 黔东北地区是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核心部分,明清时期是该区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口的增长、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工具的进步、土地利用的深入、新作物的引进以及...
18.[学位]
摘要: 说春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其最初的主要作用为劝农课桑、指导农事,同时“春贴”也兼具着统一时令的作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
19.[学位]
摘要: 在南方开发史上,六朝无疑是第一个关键时期。随着北方大量汉族人口南迁,六朝小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交换也较北方为盛,小农群体一改秦汉“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