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5789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合作经济与科技、科技和产业、工业技术经济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理论研讨会、2017年西南三省一市(贵州、重庆、四川、云南)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等;区域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由18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莹莹、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周振江等。
区域协同创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5789篇
占比:99.79%
总计:85968篇
区域协同创新
-研究学者
- 朱莹莹
- 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
- 周振江
- 周敏华
- 夏道玉
- 尹彦
- 左雪松
- 张拓宇
- 徐晨
- 曾铁城
- 林东明
- 王大伟
- 王晓燕
- 袁建明
- 郄海霞
- 郭思炜
- 万栗江
- 于兆吉
- 付书科
- 付明
- 付轼辉
- 仵凤清
- 任建兰
- 伏虎
- 何万篷
- 何燕
- 余江涛
- 俞尹红
- 傅才武
- 傅才武12
- 储晓露
- 刘亚娟
- 刘力
- 刘向丽
- 刘和东
- 刘媛
- 刘彩珍
- 刘欣宇
- 刘琦
- 南京市人民政府1
- 卜雪梅
- 卢小君
- 叶楠
- 叶舜璐
- 向际森
- 吴旋
- 周会敏
- 周娟
- 周学强
- 周志平
-
-
张国禄;
王琦玮;
闫泽宇
-
-
摘要:
区域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而在区域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科技创新政策的优化可以有力助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廊坊市处于京津协同创新“桥头堡”的位置,在“石保廊全面科技创新试验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为打造区域协同创新高地,廊坊市在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仍需进一步改进。廊坊市只有在积极吸收兄弟城市协同创新试验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扩大人才引进政策关注面做起,在资金投入政策、目标规划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提升。而廊坊市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对自身科技创新政策的反思与完善,也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启示与借鉴。
-
-
储晓露
-
-
摘要:
日前,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1》(以下简称“指数报告”),这也是三省一市4家科技智库第三次共同发布该指数报告。指数研究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
-
孙即才;
蒋庆哲
-
-
摘要: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新能源开发嵌入区域减排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制度因素、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方面。基于当前我国发展实际,应采取建立新能源矿产保障供应新机制、构建新能源消纳新路径、挖掘碳资产潜在新价值、形成清洁能源发展新优势、培育智慧能源赋能新动力、拓展区域集群发展新思路、赋予“绿水青山”合理价值等策略,发挥区域协同减排效应,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为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路径。
-
-
王斌;
万栗江;
罗坚
-
-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推进,城市网络已然成为区域创新研究的重要视角。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以该区域内16个地级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该地区近10年来的创新网络,并借助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凝聚子群分析、网络密度等指标方法对该网络组织框架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1)网络密度不断提升,形成了以成都为绝对核心,重庆、宜宾、绵阳等多次中心的网络结构;(2)节点城市间网络地位相差较为悬殊,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相差较大;(3)内部子群数量逐渐减少,成员间合作模式日益成熟。
-
-
李金泉;
薛蕾
-
-
摘要:
文章采用长江经济带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投入、产出和环境支撑三个子系统的区域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即区域协同创新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然后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据此,应强化区域内、区域间创新要素整合,推动区域创新成果市场化,完善区域主体间合作机制。
-
-
袁娟
-
-
摘要:
高技术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产业链升级和协同创新,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分析,发现在区域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区域分割、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度差以及集群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需要因地制宜、促进两链融合以及统一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创新互补力等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
-
叶楠;
梁成;
陈耀飞
-
-
摘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经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武汉科技创新中心等5个(北、东、南、西、中)区域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的体系化布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等核心城市自我发展跨越的新台阶,而且肩负着构筑全国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和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使命。
-
-
李洋
-
-
摘要:
文章通过梳理欧盟三种协同创新模式和日本首都圈协同创新网络,从创新的机制、能源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在创新机制方面,力促官产学研创新协同;在创新资源方面,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在创新环境方面,优化区域协同创新政策。
-
-
孙红军;
赵祚翔;
甘克勤;
李欣泽
-
-
摘要:
本文利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Dagum基尼系数、传统与空间Markov链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揭示2015~2019年中国19个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9个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增长态势;整体、区域内以及区域间差异均呈明显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其时空转移特征呈现出“非对称向上”、“俱乐部收敛”和“跨层次跃升”的态势;在不同领域环境下,其转移特征表现出显著空间依赖性。研究结论对于缩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
-
-
唐仕正;
文力
- 《2017年西南三省一市(贵州、重庆、四川、云南)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的支柱,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已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各国都想占领科技制高点,把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发展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其中智能制造已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6年5月国家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就要求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创和对外交往中心职能.推动智慧型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成都地区产业机构调整,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巩固成都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整合区域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链,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制造业迈向高端领域、建设制造强市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