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迁移
动态迁移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0920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科学与财富、绥化学院学报、通信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八届信息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大会、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8届全国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学术会议(CCSCW-2012)暨全国第23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2)等;动态迁移的相关文献由746位作者贡献,包括B·D·约翰森、倪威麟、刘阳等。
动态迁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0920篇
占比:99.90%
总计:131048篇
动态迁移
-研究学者
- B·D·约翰森
- 倪威麟
- 刘阳
- 臧斌宇
- 陈榕
- 陈海波
- 丹尼尔·T·科恩
- 兰雨晴
- 夏建兵
- 夏颖
- 姚远
- 孙琳洋
- 宋潇豫
- 徐舫
- 王澄
- 胡娜
- 蔡立羽
- 赵敬峰
- 马立克
- 魏文国
- 冯雅妮
- 山蕊
- 张敏
- 徐建
- 曾鹏
- 李明宇
- 李永
- 王永坤
- 管海兵
- 蒋林
- 褚涵月
- 费薇
- 郑冕
- 雷万保
- A·B·迪金森
- B.M.法斯
- E·J·布兰德怀恩
- E·施皮格尔贝尔格
- F.E.斯威德尔斯基三世
- G.谢夫纳
- G·钦亚
- J.D.侯赛因
- J·伍尔德里奇
- J·博策克
- N.华
- R.D.布赖恩特
- R·奈特
- R·斯蒂芬森
- R·格瓦
- S·比内
-
-
崔振礼;
罗宇
-
-
摘要:
随着嵌入式设备性能的提升和功能的不断扩展,单操作系统架构已经难以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应用需求,因此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了双操作系统架构。然而,如何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外设资源是双操作系统架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华为海思Hi3559AV100 SOC双操作系统架构中外设中断与CPU核的绑定原理,提出一种外设资源在系统运行期间可以动态迁移的解决方案,并在搭载该SOC的嵌入式开发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
-
潘文标;
李洪波
-
-
摘要: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让虚拟化技术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虚拟机动态迁移作为虚拟技术的重点内容,在虚拟机集群的管理、维护和资源优化中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当前阶段,关于虚拟机动态迁移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虚拟机动态迁移中的安全性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了虚拟机动态迁移中的攻击点,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一定的应对方式,旨在促进虚拟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
赵梦琦;
孙鹏
-
-
摘要:
文章首先对时延模型、迁移调度模型进行了说明,指出应以延时调整系数、网络架构还有流表耗时为落脚点,对通信代价模型进行建立,由此确定通信代价约束以及最终目标。其次围绕SDN流表调度展开了讨论,强调以通信代价模型为依托,在对网络架构进行动态迁移的前提下,结合路径请求量对累计总效用、平均时延进行计算,基于信道负载完成动态调整工作。最后对仿真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了讨论,指出对该方法加以运用,可将控制器数量对时延产生影响降至最低,确保网络负载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
-
刘超;
宋丹丹
-
-
摘要:
伴随云计算技术在各行业的加速渗透,如何在提高虚拟机迁移效率的同时提升虚拟机迁移安全性已成为关键问题。鉴于此,在系统分析移动边缘计算和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类型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既能保障虚拟机迁移安全性又能提高迁移效率的方法。考虑在移动边缘计算下边缘设备间虚拟机迁移的安全性问题,建立一种以边缘节点为核心的虚拟机迁移方法。通过安全传输层协议(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构建安全传输通道,并利用预迁移方法动态迁移虚拟机。
-
-
刘清;
喻学明;
周结华;
程士广
-
-
摘要:
为解决云计算中心资源使用波动导致的资源服务质量下降和资源成本较高问题,从资源使用的时序预测、虚拟机动态迁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云资源动态调度策略;然后,探讨预测方法,选择高斯过程回归算法作为预测模型,并从降低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确定σ和l两个超参数最优取值等方面进行优化改进;最后,基于预测结果对虚拟机迁移的触发,采用内存页混合拷贝的思想,动态完成待迁移虚拟机与关联目标服务器的资源占用迁移和源服务器的资源占用释放,使得提供资源服务的服务器资源利用率能够比较稳定的维持在85%左右。由实验可知,云计算中心资源使用趋势预测结果与观测结果比较贴近,动态调度资源使得云计算中心提供资源服务的质量有明显提高,同时资源使用率提高147%左右,为云资源的动态调度提供一个较好的选择。
-
-
周慧芬
-
-
摘要:
目前,用户的网络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数据安全是云计算环境下虚拟机动态迁移的最大阻碍,因此将针对云环境下虚拟机动态迁移安全的相关因素以及技术进行分析,为保证虚拟机进行动态迁移时客户隐私数据的安全,提出采用虚拟机动态迁移安全仿真测试的方法,并结合四种虚拟机迁移策略进行分析,得出DMS-VM策略是四种策略中虚拟机迁移能量消耗最少的策略.该分析为数据安全问题提供了保障,并为云计算应用作出了贡献.
-
-
原毅
-
-
摘要:
阐述虚拟计算机动态迁移中的安全问题,虚拟机动态迁移的攻击点,以及针对于不同部分的攻击特征,分析动态迁移架构的控制、安全模块的优化,安全的虚拟机动态迁移策略。
-
-
郭建伟
-
-
摘要:
VXLAN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中心技术之一,它支持高达16 million个VLAN Segments,完全可以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配置和管理。对于数据中心来说,会存在多台物理主机上运行大量的虚拟机,利用动态迁移技术,可以让虚拟机在不同的物理主机间移动。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诸如负载均衡,节省电力等特点.
-
-
龚云辉;
刘云根;
杨思林;
王妍;
王玉莹;
杜鹏睿
-
-
摘要:
【目的】酸碱度是影响沟渠底泥营养盐迁移释放的关键性因子。探究不同pH条件下山地农村沟渠底泥营养盐释放迁移的动态变化,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滇池流域典型山地农村沟渠底泥,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定未灭菌与灭菌处理下不同pH(5.5、7.5、9.5、11.5)条件的底泥、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估算底泥-水界面营养盐释放通量。【结果】底泥中总氮质量分数随着pH升高而减少,未灭菌组强碱性(pH 11.5)和酸性(pH 5.5)条件下总氮释放通量分别是对照(pH 7.5)的8和4倍,灭菌组均为对照的2倍。上覆水中溶解性总磷质量浓度和释放通量随pH升高而增加,未灭菌组强碱性(pH 11.5)和弱碱性(pH 9.5)条件下溶解性总磷释放通量分别是对照的12和4倍,灭菌组分别是对照的30和15倍;未灭菌组溶解性总磷释放通量高于灭菌组。冗余分析表明:酸性条件促进底泥中钙结合态磷(CaP)的释放,碱性(p H≥9.5)条件促进总氮、总磷和铁铝结合态磷(Fe/Al-P)的释放,中性(pH 7.5)条件对底泥中氮/磷释放影响较小。【结论】碱性(pH≥9.5)和酸性显著促进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磷营养盐释放,中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小。底泥灭菌处理降低了不同pH下的微生物活性,阻碍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磷向上覆水体迁移释放。图6表1参36。
-
-
龚云辉;
刘云根;
杨思林;
王妍;
王玉莹;
杜鹏睿
-
-
摘要:
[目的]酸碱度是影响沟渠底泥营养盐迁移释放的关键性因子.探究不同pH条件下山地农村沟渠底泥营养盐释放迁移的动态变化,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滇池流域典型山地农村沟渠底泥,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定未灭菌与灭菌处理下不同pH (5.5、7.5、9.5、11.5)条件的底泥、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估算底泥-水界面营养盐释放通量.[结果]底泥中总氮质量分数随着pH升高而减少,未灭菌组强碱性(pH 11.5)和酸性(pH 5.5)条件下总氮释放通量分别是对照(pH 7.5)的8和4倍,灭菌组均为对照的2倍.上覆水中溶解性总磷质量浓度和释放通量随pH升高而增加,未灭菌组强碱性(pH 11.5)和弱碱性(pH 9.5)条件下溶解性总磷释放通量分别是对照的12和4倍,灭菌组分别是对照的30和15倍;未灭菌组溶解性总磷释放通量高于灭菌组.冗余分析表明:酸性条件促进底泥中钙结合态磷(Ca-P)的释放,碱性(pH≥9.5)条件促进总氮、总磷和铁铝结合态磷(Fe/Al-P)的释放,中性(pH 7.5)条件对底泥中氮/磷释放影响较小.[结论]碱性(pH≥9.5)和酸性显著促进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磷营养盐释放,中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小.底泥灭菌处理降低了不同pH下的微生物活性,阻碍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磷向上覆水体迁移释放.
-
-
-
-
-
刘诗海;
孙宇清;
刘古月
- 《第8届全国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学术会议(CCSCW-2012)暨全国第23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2)》
| 2012年
-
摘要:
虚拟机动态迁移是支持绿色云计算环境的重要技术,迭代时间和宕机时间是迁移性能的衡量指标,而虚拟机迁移时使用的网络带宽和业务运行产生的内存脏页是影响迁移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分配迁移带宽和减少脏页率能够有效缩短迭代时间和宕机时间.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业务特征的自适应虚拟机迁移带宽分配算法,通过对迁移过程中脏页率的分析,预测运行业务的网络带宽使用量,自适应分配虚拟机迁移带宽;引入带宽调整系数,有效处理迁移过程中的业务数据抖动现象,从而确保预测的合理性。这一算法能够在保证迁移性能和系统可靠性的同时,减少迭代时间和宕机时间.实验表明在带宽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该方法能够合理利用空闲带宽资源,提高迁移性能和确保业务服务质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