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功能性胃肠疾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483371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护理研究、中华消化杂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等;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伟岸、刘新光、李瑜元等。

功能性胃肠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83371 占比:99.99%

总计:1483489篇

功能性胃肠疾病—发文趋势图

功能性胃肠疾病

-研究学者

  • 王伟岸
  • 刘新光
  • 李瑜元
  • 杨云生
  • 王小衡
  • 于开杰
  • 侯晓华
  • 冯淑怡
  • 刘小强
  • 刘昊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永莉; 刘欣; 史海涛; 李晗; 郭敏茹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围绝经期功能性胃肠病人群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治疗及疾病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8例围绝经期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为围绝经期功能性胃肠病组及围绝经期非功能性胃肠病组。调查问券包括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婚姻状况、家庭和睦程度、是否有医保、就业状况、是否有兴趣爱好、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是否有慢性病及居住环境等,以及社会支持就医程度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数据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中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率为.62.50%。单因素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功能性胃肠疾病和围绝经期无功能性胃肠病者的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本人及其配偶是否患有慢性病、有无医保、家庭和睦程度、居住环境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χ2=82.435,84.7%)、未就业(69.5%)、其他婚姻状况(100%)、经济收入小于1000元(100%)、本人及其配偶患有慢性病(89.6%)、无医保(69.5%)、家庭不和睦(98.5%)、居住农村(83.1%)的围绝经期妇女更易患功能性胃肠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是否有慢性病、家人及社会支持就医程度是围绝经期妇女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更容易受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人支持就医程度的影响,总体就医率不高,围绝经期功能性胃肠病女性应得到社会、家庭、政府、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多方面的支持,以减少围绝经期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王荣荣
    • 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较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了解甚少[1]。尤其是老年患者存在特殊生理和心理特征、并发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FD在老年患者中的分布越来越广[2]。本研究探讨莫沙必利片和米曲菌胰酶片治疗老年FD的联合效果,报告如下。
    • 熊兰
    • 摘要: 目的 研究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患者肠道菌群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诊治的95例FGIDs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95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心理状况,分析二者和功能性胃肠病关系.结果 观察组真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比对照组少,小梭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比对照组多(P<0.05);观察组SCL-90评分中焦虑、敌对、抑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症状、精神病性、躯体化、其他因子分与总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肠道菌群、心理状况均与FGIDs具有相关性,二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FGIDs的治疗.
    • 张悦; 刘聪; 张润涛; 康永
    • 摘要: 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是一种以慢性或反复出现的腹部疼痛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从肠-脑轴紊乱、饮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轻度黏膜炎症、免疫激活、肠道通透性改变、胆汁酸代谢紊乱及5-羟色胺代谢异常等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 马兴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四君子汤辨证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效果及对肠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进行四君子汤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症状改善时间.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进行四君子汤辨证治疗,效果理想,可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加快病情恢复.
    • 伍梅; 韩冬梅; 李雪云; 陈如红; 陆宇; 李小风; 杨柳菁; 田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校大学生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5—2018年本校在校的大学生1200名,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38份,统计功能性胃肠疾病患病情况,比较功能性胃肠疾病和正常对照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民族、年级)、饮食情况(暴饮暴食、辛辣生冷等刺激饮食、每日饮水量、蔬菜水果频次)、作息情况(每日学习时间、每日睡眠时间、每周体育锻炼次数、每周娱乐时间)、心理因素(焦虑、抑郁)以及既往应激史(肠道感染史、过敏史、经常用药史、外伤史),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138名学生中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率为26.80%(305/1138),发病率前3位的是功能性便秘119名、功能性消化不良91名、功能性腹胀70名,主要临床症状有便秘、腹胀、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暴饮暴食、辛辣生冷等刺激饮食、每日睡眠时间、焦虑、抑郁、肠道感染史、经常用药史是在校大学生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校大学生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发病率.
    • 申宇宏; 乔小江; 白莉霞
    • 摘要: 目的 分析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心理分析和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中选取150例,将其归为观察组,再选取我院同时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SCL-9(症状自评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并采取不同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抑郁发生率为85.33%,相较于对照组的10% 更高,P<0.05;治疗前,观察组SCL-9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丙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高于甲(76%)、乙(80%)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性胃肠疾病和精神心理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外,还要针对各种心理因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以此来促使临床疗效提高.
    • 吴华春
    • 摘要: 目前的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条件的上升,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的心理障碍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多.而对于消化科门诊来讲,一天当中有接近百分之40的患者是患有功能性胃肠病的.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FGIDs患者当中,其中大约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患者患有心理障碍.与普通人群以及其他器质性病症相比,要明显偏高.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肠易激综合征在FGIDs当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经过众多的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对于性格内向,或者有焦虑,抑郁以及负性生活事件等状态的人群与肠易激综合征有机器紧密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学者发现,普通人群以及功能消化不良的焦虑或者是抑郁症状其发生率占据百分之54.2和百分之9.1.其中在功能消化不良疾病当中,心理因素,是较为危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神经胃肠病学的不断发展,让对于功能性肠胃病的患者有了一定的考察依据,最近几年,对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影响等如何进行治疗有了诸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良好效果.
    • 孙丽
    • 摘要: 朱丹溪言:"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的功能对全身气血阴阳均有中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肝主疏泄中对气的调节与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也是情志调畅的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及相关文献认为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基于此认识,在其防治过中可从肝着手,从肝与情志、情志与病出发,最后回归于肝平衡问题,从而选方用药预防、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