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房

前房

前房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2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3篇、专利文献119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食品与药品、临床眼科杂志、实用防盲技术等; 前房的相关文献由1284位作者贡献,包括M·R·罗宾逊、卢奕、王宁利等。

前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3 占比:77.63%

专利文献>

论文:119 占比:22.37%

总计:532篇

前房—发文趋势图

前房

-研究学者

  • M·R·罗宾逊
  • 卢奕
  • 王宁利
  • A·德林
  • B·蒂策尔
  • D·施泰因梅茨
  • F·贝伦德特
  • J·A·伯克
  • L·米勒
  • P·M·休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静文; 董敬民
    • 摘要: 目的 观察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不伴有白内障的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9例(3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小梁虹膜夹角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下降(均P<0.05).随访期末:28只眼(90.32%)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10±0.06较术前0.12±0.07提高(t=2.115,P=0.043);中央前房深度(3.01±0.16)mm深于术前的(1.94±0.14)mm(t=-28.643,P<0.001);小梁虹膜夹角(31.58°±3.98°)大于术前的(16.11°±3.05°)(t=-28.300,P<0.001);周边前房深度深于术前(P<0.001).术后除5只眼(16.13%)轻度角膜水肿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有效的.
    • 林明玥; 林慧; 曲申; 周祁; 牛耘丽; 毕燕龙
    •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行前房穿刺所致眼压波动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者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5例药物无法控制眼压而行前房穿刺(穿刺组);另15例经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药物组).两组患者眼压降至正常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ECD、角膜厚度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穿刺组ECD为(1166.6±309.95)个/mm2,较药物组ECD(2034.7±261.23)个/mm2明显减少(t=-5.46,P<0.05).术后BCVA及角膜厚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3.21,-4.01;P<0.05).结论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间,反复前房穿刺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大量丢失.
    • 李黄恩; 巫雷; 曾庆森; 曹向荣; 高岩; 党秀红; 邱志方; 李莉; 李志强; 单明华; 祖皮丽娅; 王勇; 徐惠芳; 李海祥; 陈茂盛; 李雪婷; 徐艳雪; 唐琼燕; 周衍文; 武哲明; 司马晶
    •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18家医院的14万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18家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3 889例(143 889只右眼)的眼部生物学参数资料.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等眼球参数采用IOLMaster 500测量,获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各医院将资料整理分析后提交给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总体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x2检验等分析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在不同性别、年龄、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143 889例患者中女性84 319例,男性59 570例;年龄为72(65~78)岁;角膜散光度数为0.84(0.51~1.33)D,散光度数≥0.75 D者80 895例(56.22%),散光度数≥ 1.00 D者57 304例(39.83%).女性角膜散光度数为0.87(0.53~1.37)D,男性为0.82(0.50~1.29)D(U=-14.891);女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3.26%(28 046/84 319),逆规散光比例为49.08%(41 385/84 319);男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4.26%(20 408/59 570),逆规散光比例为46.91%(27 945/59 570)(X2=70.9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增加,角膜散光度数先由0.94(0.57~1.48)D减少至0.75(0.46~1.18)D,后又增大至1.19(0.74~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 263.438,P<0.05),变化的转折在61~70岁.随着年龄的增大,顺规散光比例减小[由77.50%(396/511)减少至12.50%(3/24)],逆规散光比例增大[由11.15%(57/511)增大至79.07%(34/43)],斜向散光比例变化不大[17.02%(16/94)至19.92%(245/1 230)],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 174.496,P<0.05).前房越浅,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2(0.51~1.31)D增大至1.05(0.61~1.56)D;逆规散光比例越大,由47.32%(60 207/127 227)增大至51.69%(184/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09.961,x2=120.995;均P<0.05).平均角膜屈光力越大,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0(0.49~1.33)D增大至0.95(0.58~1.53)D;逆规散光比例越小,由52.84%(4 963/9 392)减小至39.97%(9 023/22 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08.562,x2=752.147;均P<0.05).不同眼轴长度相比,当眼轴长度>25.00mm时,角膜散光度数最大,为1.04(0.62~1.65)D;逆规散光比例最大,为49.00%(10 964/22 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 071.198,x2=131.130;均P<0.05).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向以逆规散光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散光度数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65岁为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变化的转折点.前房越浅,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以及逆规散光比例越大.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逆规散光比例最大.
    • 罗实; 张莹莹; 周军; 白硕
    • 摘要: 目的 探讨性别、年龄和眼别对前房深度(ACD)的影响,为ACD的CT评价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收集564例患者眼眶CT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ACD值,比较左右眼、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的ACD值差异.结果 左眼与右眼AC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左眼、右眼)AC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左眼、右眼)不同年龄组的ACD值总体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D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CT评价ACD时应考虑性别及年龄因素的影响.
    • 韦千秋; 刘英伟; 薛敏; 柴春莹; 陈丽娟; 吴可欣
    • 摘要: 目的 探讨团队管理式延续性护理在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一分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团队管理式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视力恢复情况包括前房深度、眼压和裸眼视力.结果 观察组前房深度和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0.5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队管理式延续性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安全可靠.
    • 赵红; 李新玉; 郑广瑛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诊断及复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外伤性睫状体断离复位术102例(10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UBM组63例及非UBM组39例.比较两组检测情况、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UBM组前房角漏的检出率为87.23%(41/47),高于非UBM组的62.50% (15/24)(x2=5.833,P=0.016),UBM组60例可见断离口,3例见可疑断离口;而非UBM组30例可见断离口,9例范围不明.UBM组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2.06%(58/63),高于非UBM组的71.79%(28/39)(x2=7.282,P=0.006).术后2周UBM组视力、前房深度均高于非UBM组(t=4.399,5.624;P<0.001).UBM组术后1d平均眼压、术后前房积血发生率均低于非UBM组(t=2.358,P=0.020.,x2=4.737,P=0.030).结论 UBM可对外伤性睫状体断离患者病情及断离范围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并可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
    • 张清华
    • 摘要: 目的 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前来本院就诊的8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调研对象,随机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半年的眼压控制在12 mm Hg以下的比例为92.50%(37/40),对照组为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成功性滤过泡成功率为90.00%(36/40),对照组为67.50%(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 d即可形成前房,在术后4~14 d可调节缝线,并根据眼压状况、过滤泡进程拆除.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出现了浅前房,观察组患者中则有2例.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利于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并能够良好的控制远期眼压状况,有利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从而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受到了患者的肯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