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调节
利润调节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0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6891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经济技术协作信息、集团经济研究、财务与会计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等;利润调节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荣、刘曜、刘秋玲等。
利润调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6891篇
占比:99.98%
总计:456988篇
利润调节
-研究学者
- 张建荣
- 刘曜
- 刘秋玲
- 吕娟娟
- 孟燕
- 李天芳
- 杨海峰
- 肖练
- 赵红茂
- 陈平
- Gu Yinkuan
- Ruan Hong
- Zhang Hongxia
- 亚东
- 刘伟团
- 刘佳
- 刘其泉
- 刘洪亮
- 刘鹏
- 吕杰
- 吴天予2
- 吴经邦
- 孔晖
- 孙建军
- 孙建华
- 宋涛
- 宋淑鸿
- 寇德广
- 广陵
- 张军
- 张剑峰
- 张友富
- 张建明
- 张开元
- 张慧敏
- 张振新
- 张文娟
- 张春美
- 张法文
- 张潇
- 张琳琳
- 张红侠
- 张红茂
- 张菁
- 徐品竹
- 徐翰挺
- 易智敏
- 曹椿苗
- 李姝
- 李建玲
-
-
李建玲
-
-
摘要:
目前,我国市场企业合并浪潮仍在继续,我国监管部门特别关注企业编制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这使得企业商誉减值损失成为最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商誉减值损失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也会对整个市场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研究商誉减值对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市场情况,分析研究商誉减值对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
-
-
魏小丹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行为增多,沪深交易所和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加强了监管。文章从利润调节动因和方式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主要方式及趋向,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
-
-
-
-
张开元;
胡玮佳;
李想
-
-
摘要:
基于交易所针对年末突击利润调节行为的发函监管实践,本文聚焦于"符合什么样风险特征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受到交易所针对年末突击利润调节的发函监管"。研究发现:(1)前三季度亏损、被实行ST风险警示、存在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受到发函监管。增长的持续性越差,受到发函监管的可能性越大;(2)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前三季度盈亏情况与被实行ST风险警示的情况对受到发函监管可能性的影响更明显;(3)当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时,前三季度盈亏情况、违规情况与增长的持续性对受到发函监管可能性的影响更明显。进一步扩展性检验发现,发函监管存在一定的市场效果与舆论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交易所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责、投资者运用发函监管信息及时避险等提供参考。
-
-
王舒怡;
宋淑鸿
-
-
摘要:
以水泥行业企业——青松建化为研究对象,在对*ST青松2017年末会计估计变更行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财务报表和股价变动数据的整理以及对变更过程财务指标的收集计算,对*ST青松进行案例分析.
-
-
黄英
-
-
摘要: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或者费用化处理,不仅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规范企业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处理,本文在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梳理后,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中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借款费用在资本化的过程中主要面临涉及时间节点确认复杂、资本化和费用化边界模糊、易成为利润调节手段等困境,为此,应通过准确确定资本化期间、划清资本化和费用化的边界、客观确认资本化的金额等措施进行应对.
-
-
易智敏
-
-
摘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这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的处理基本一致,都禁止使用后进先出法,而GAAP却允许企业选用后进先出法作为存货的计价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后进先出法存在着明显的利润调节,即后进先出清算,使得企业销货成本的降低进而导致企业的收益得到提高.总的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价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下,禁用后进先出法并不合时宜,在有关企业的当期收入与成本匹配问题及税赋问题都使得后进先出法有存在的必要.而借鉴美国证券委员会(SEC)的经验,对选择后进先出法做出相关的约束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利润调节将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
-
张振新
-
-
摘要:
2006年初,我国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正式实施。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但实施中仍然存在利润操纵隐患,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