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减灾效益

减灾效益

减灾效益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灾害及其防治、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534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中国工程咨询、灾害学、水文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首届中国水旱灾害管理学术研讨会、浙江省大中型水电站防洪和发电调度技术研讨会暨浙江省水电站建设新技术交流会等;减灾效益的相关文献由19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军、宋立军、谭明等。

减灾效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7.4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1534 占比:92.24%

总计:1663篇

减灾效益—发文趋势图

减灾效益

-研究学者

  • 刘军
  • 宋立军
  • 谭明
  • 朱效福
  • 李志强
  • 王家先
  • 邵学强
  • 任晓宇
  • 刘柏根
  • 刘艳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严实
    • 摘要: 本文以新疆农五师八十三团精河防洪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其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多年来防洪经验,并对工程总体布置和减灾效益进行分析。本次防洪工程修筑护岸工程13.07km,采用现浇砼护坡斜坡式防洪堤和格宾挡墙式护岸。工程施工后,可保护1866.67hm2农田面积及河道内分布的5处居民点,能够有效解决洪水问题并取得良好的减灾效益,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 张平
    • 摘要: 2022年9月16日,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水利专业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协会年初立项,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水工程防洪调度减灾效益评估导则》《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导则》,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的《河湖水环境水生态建设工程质量评估导则》3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大纲进行了审查。会议采用现场会议和网上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 张平
    • 摘要: 2022年9月16日,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水利专业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协会年初立项,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水工程防洪调度减灾效益评估导则》《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导则》,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的《河湖水环境水生态建设工程质量评估导则》3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大纲进行了审查。会议采用现场会议和网上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 甘璐; 郭金兰; 雷蕾; 邢楠
    • 摘要: 2019年4月28日傍晚到夜间,北京北部地区出现一次弱降雨天气,对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相关活动的准备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此次弱强度、高影响降雨天气的成因,探讨了开幕式重大活动现场气象服务关注的重点.结果表明:世园会开幕式期间受到弱短波槽影响,动力条件较弱,北京处于高压后部和低压辐合区的前部,低层表现为下沉或弱上升运动;各数值模式对此次降雨过程的预报总体均有所反应,但在降雨出现的时间和范围上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利用地面自动站、风廓线和云雷达等多种高分辨率探测资料,结合精细化模式预报产品,有助于预报人员精准研判降水系统短时的变化特征.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往往关注单点预报,将天气影响的风险预报服务与应对预案相结合,通过采取一定的服务策略,可以有效弥补预报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效益.
    • 邵学强; 金新芽; 罗堂松; 魏珂
    • 摘要: 通过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的有关资料,对该台风引发的特大暴雨、洪水的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暴雨、洪水分析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受台风影响地区的防洪调度情况,以及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 高相波; 李丽慧
    • 摘要: 本文以热水河流域的老洼沟和分叉沟两处典型泥石流沟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勘查分析泥石流形成发育条件,揭示泥石流灾害成因机制.沟道上游地形陡峻,沟域形态近似呈扇形,为物源和降雨、径流等的汇集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崩滑坡积物及沟床松散堆积物构成了丰富的泥石流物源;雨季充沛的降水及其形成的地表径流则是良好的水源条件和水动力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共同促使泥石流的形成发育.然后利用矩阵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MatDEM评价不同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减灾效益.在只有岩土工程措施的情况下,泥石流物源块石携带的能量有62.3%在沟道运移过程中转化为热能,其余37.7%的能量则由拦挡结构承载;而在生态-岩土工程协同作用的情况下,物源携带的能量有70%在与上游生态工程和沟道的碰撞、摩擦过程中消耗,30%的能量在与下游拦挡结构相互作用过程中消耗.基于此,分别对老洼沟和分叉沟设计对应的生态工程-岩土工程协同作用防治方案,为建立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灾害生态工程-岩土工程协同减灾模式提供参考.
    • 林钒; 任赛赛; 黄梅妹; 何宇晖
    • 摘要: 应用地面区域气象自动站逐时雨量数据,分析前汛期2次暴雨过程(即2019年5月31日至6月2日、2018年6月18日至6月22日)的详细雨情,并设计表征灾害强度的公式;以汽车保险赔偿情况为例,评估2次过程的气象预报服务效益;探索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方案,作为传统预报质量评分规则的补充.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的雨情相近,前者强度更强,单位强度受灾金额更大;按传统评分规则,莆田市气象台对2次过程的预报质量无明显差异,但2019年5月31日过程减损效益达54.4%,汽车保险赔偿金额也验证了50% ~60%的服务效益;橙色和红色预警信息对用户的提醒作用更突出,今后应着力提高橙色或红色预警的时间提前量,改进夜间灾害天气的服务手段;应用暴雨灾害强度、受灾金额的减灾效益评估方案具有服务效益定量化的优点,可以将其拓展至城市交通气象、盐业气象等领域的服务效益评估.
    • 田述军; 张静; 张珊珊
    • 摘要: 汶川地震后物源增多、 泥石流规模增大,而震后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尚缺乏理论指导,导致众多泥石流防治工程在建成后短期内就被淤满或冲毁,防治效果不理想.为探讨震后泥石流工程防治效果和工程改良,以北川县青林沟泥石流防治工程为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Massflow对不同降雨条件和不同防治工程条件下泥石流进行模拟,结合危险度模型,开展泥石流防治工程减灾效益评价.研究表明:1#坝(主要工程)拦截作用弱,减灾效益不明显,2#坝在防灾减灾中起主导作用;2013年青林沟内按20年一遇设计标准建成的防治工程仅能拦截一次10年一遇泥石流;对比8种工程改良和组合条件的减灾效益,最优模式为加高2#坝1m并沿用现有导流堤的"拦排"治理模式;震后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时要适当考虑增大堵塞系数,提升设计年限标准,结合不同工程的作用,合理布置工程.
    • 刘军; 谭明; 宋立军; 郝婧; 常想德; 姚远; 吴国栋
    • 摘要: 2017年5月11日新疆塔什库尔干发生MS 5.5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塔什库尔干断裂带,属于全新世发震构造,且为浅源型张性中强地震.此地区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构造活动剧烈.极震区位于地震断裂上方,灾害破坏较集中,地震对震中附近的库孜滚村造成了毁灭性破坏,与同级别地震相比,灾情较重.灾区位于帕米尔高原,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经济落后,自建房屋质量差,抗震能力低,这也是本次地震震级不大、震害较重的重要原因.%On May 11, 2017, a MS 5.5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axkorgan of Xinjiang. The earthquake is in the Taxkorgan fault belts, which belongs to the Holocene seismogenic structur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hallow source and medium-strong earthquake. Thectonically, this region is effected by the Eurasian plate and the Indian plate together, so the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y is relatively strong. The most damaged zone is located above the earthquake fault, and the disaster damage is more concentrated, causing devastating damage to Kuzigun village near the epicenter. Compared to the earthquake with same scale, the degree of disaster is relatively high.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such "heavy damage with mediate scale of earthquake" are because of the poor natural conditions, lack of resources, economic backwardness, poor quality of self-built housing and low anti-seismic capacity.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