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结构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经济、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02239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兵团工运、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湖北植保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5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蒋云钟、赵红莉等。
农作物种植结构—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02239篇
占比:99.99%
总计:1902336篇
农作物种植结构
-研究学者
- 刘刚
- 蒋云钟
- 赵红莉
- 段浩
- 王镕
- 郝震
- 朱彦儒
- 李向龙
- 严瑾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委员会1
- 农药市场信息传媒1
- 刘雪玲
- 吴文斌
- 宋茜
- 张永庭
- 杨雪茹
- 王冬利
- 胡明
- 闫浩文
- 万苏鸿
- 于峰
- 付瑜
- 代必金
- 何勇1
- 何孟霞
- 何延成
- 何建华
- 何祺胜
- 余宏章
- 余强毅
- 余春艳
- 侯开雄
- 刘云涛
- 刘亚群1
- 刘克宝
- 刘兴元
- 刘宝柱
- 刘建志
- 刘得国1
- 刘德祥
- 刘新有
- 刘海新
- 刘璐萍
- 刘艳玲
- 刘艳霞
- 刘述彬
- 勾现清
- 单玉芬
- 单静1
- 史正涛
-
-
-
-
摘要:
精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于评估和预测粮食产量及价格十分重要,精准农业和作物管理也需要高精度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遥感技术已发展成为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提取的主要手段,高分遥感卫星进入商业化运作为农作物分布精细制图提供了机遇。然而,高分遥感影像上农作物光谱变异性大,传统遥感分类方法较难获取高精度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迫切需要发展智能化的技术方法。
-
-
吴家梅
-
-
摘要:
农田重金属污染以镐为主,根据湖南省镉污染治理经验,笔者总结了稻田镉污染的安全利用技术,供广大种植户参考。一、治理措施1.推广镐低积累水稻品种根据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区推荐。
-
-
李前前
-
-
摘要:
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农田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农田水利工程所决定的不仅仅是农田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所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十分重要.而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针对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技术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这样一来农村经济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甘肃省定西市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
-
刘刚
-
-
摘要:
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结合去冬今春气候特点、病虫源基数及历史资料综合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预计2021年上半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5100万亩次,同比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稻飞虱、稻纹枯病仍呈偏重发生态势;草地贪夜蛾在局部呈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水稻病毒病、黄曲条跳甲、柑橘红蜘蛛、柑橘潜叶蛾、柑橘木虱、桔小实蝇、斜纹夜蛾、鼠害等在局部地区发生偏重。
-
-
刘雪玲
-
-
摘要:
炭化植物遗存可以为我们研究农业种植结构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中原地区周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梳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原地区周代出土的植物遗存主要为西周、春秋和东周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农作物组合不同,西周到东周时期粟在农作物遗存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到东周时期小麦遗存的地位有明显的提升,形成了粟麦并重的局面,这为汉唐时期小麦逐渐取代粟而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遗存奠定了基础。
-
-
刘雪玲
-
-
摘要:
炭化植物遗存可以为我们研究农业种植结构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中原地区周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梳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原地区周代出土的植物遗存主要为西周、春秋和东周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农作物组合不同,西周到东周时期粟在农作物遗存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到东周时期小麦遗存的地位有明显的提升,形成了粟麦并重的局面,这为汉唐时期小麦逐渐取代粟而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遗存奠定了基础.
-
-
-
刘刚
-
-
摘要:
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去冬今春气候特点、病虫源基数及历史资料综合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预计2020年上半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大发生,各病虫发生趋势如下:1.水稻病虫发生程度4(5)级,发生面积约3400万亩次。稻瘟病预计发生程度2(3)级,发生面积273.3万亩次。发生主要区域为种植感病品种较多的山区、历史发生区。
-
-
袁站芳;
付瑜;
杨文军
-
-
摘要:
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是精细化农业遥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于估算农作物产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具有显著意义,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各项农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选择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地讷河市为实验区域,利用2017年多期高分一号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基于不同农作物物候信息、光谱信息及特征参数的差异,提取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作物种植结构,总体精度为89.87%,卡帕系数为0.87.
-
-
朱凤敏;
吴迪;
杨佳琪
-
-
摘要:
以欧空局免费资源哨兵1号(Sentinel-1B)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利用不同农作物的后向反射系数——时间序列特征建立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旱地作物分类,探索雷达遥感监测旱地农作物结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三江平原地区利用多时相VV极化雷达数据可以区分玉米和大豆作物,分类精度介于65%—68%之间,利用本研究方法可以掌握农作物种植结构分布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