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开发

农业开发

农业开发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68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6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78435篇;相关期刊1186种,包括瞭望、农村经济、农村金融研究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 、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第10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农业开发的相关文献由372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官正、本刊编辑部、魏成阳等。

农业开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26 占比:4.4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8435 占比:95.55%

总计:82086篇

农业开发—发文趋势图

农业开发

-研究学者

  • 吴官正
  • 本刊编辑部
  • 魏成阳
  • 张鹏
  • 华香
  • 黄元发
  • 周占先
  • 王勇
  • 王智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云飞
    • 摘要: 清初,归化城(呼和浩特老城)土默特地区被划定为朝廷的"官粮地",推动了该地区土地性质的转变.同时,清廷给土默特蒙古族人分配"户口地"即份地,作为他们承担兵役、官差的报酬.由于这种兵役、官差负担沉重,土默特蒙古族人传统的牧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不得不将份地出典给进入该地区的汉族农民耕种,由此,该地区逐渐进入由牧转农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蒙汉人民开始广泛接触并以土地开发为基点结成了密切的社会经济合作关系,他们彼此协作、互相学习、互惠互利,改进了农牧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共享了发展的实惠.蒙汉民众通过相互嵌入式的生产发展模式,使得土默特蒙古族人逐渐适应了农业社会,同时也使得来自内地的汉族农民能够在此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原有的民族界限弱化,产生了基于地缘关系的地域共同体,土默特地区成为民族和睦杂居的典范.
    • 何乐花
    • 摘要: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具有资源优势、极强的融合性、产品的综合性及参与体验性等特点。主要阐述了休闲农业的生产、生态、旅游及文化功能,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经验,东莞休闲农业的优劣分析,并提出推进东莞市农业科技创新、拓展东莞休闲农业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布局与保障行业安全的建议。
    • 郑义文
    • 摘要: 本文通过在长汀县罗地村建立标准径流小区模拟山坡地农业开垦种植,并分别采用植生袋(带草籽)、植生袋(不带草籽)、聚丙烯生态袋、生态砖、土埂5种材料进行台埂处理,以无埂措施为对照,开展减流减沙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生态袋和生态砖台埂措施保水保土效果要总体好于其他材料台埂措施,相对于无埂措施年平均可减少径流量36.43%、28.17%,减少土壤流失量68.63%、65.93%;聚丙烯生态袋由于使用年限长、成本低且较容易施工,是山坡地农业开发应用中理想的筑埂材料。研究结果可为我省传统的山坡地农业开发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制定相对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依据。
    • 韩祎; 王致维; 胡淼; 范飞; 陈懋; 王克雄; 王丁; 梅志刚
    • 摘要: 河漫滩是众多水生生物的关键生境,其衰退是长江生物多样性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庆长江江豚保护区位于鄱阳湖和长江干流交汇区下游,江湖复合的水文情势形成了众多沙洲和沿岸浅滩,是长江干流河漫滩最丰富的江段,也是长江干流江豚高密度分布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了2000—2017年安庆保护区江段河漫滩的面积及农业活动的变化。结果显示保护区江段河漫滩总面积为61.81 km^(2)(SD:16.3 km^(2)),其在2000至2017年间没有显著变化。2017年,河漫滩上的农田面积为19.70 km^(2)(SD:10.84 km^(2)),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整体上,各水域(10 km尺度)的农田面积与河漫滩面积呈现显著正相关,且拥有较大河漫滩的江段还面临日益加剧的农业活动压力。相比2006年,安庆保护区江豚种群仍然呈现下降趋势,显著增强的农业活动对河漫滩造成的扰动和质量衰退可能是多重影响因素之一。我们建议加强对保护区人类活动的管控,尤其需要重点关注河漫滩保存较好而农业活动快速上升的区域。
    • 李娜齐
    • 摘要: 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与重要的战略位置,汉武帝时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曾在这里进行了争夺战争。汉王朝占据河西地区后,对此地开始苦心经营,主要措施的为戍边屯垦、移民设郡,但其具有双重影响:大规模的移民实边保卫了边疆的稳定安全;也不可避免地对于自然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产生了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加重、黄河决溢频繁等问题。不过人类也并非一味破坏环境,在与自然界长期互动的过程中也逐渐总结出一套和谐相处之道,表现在思想、信仰、行为方式层面,构成了汉民族生态文化。
    • 金城
    • 摘要: 南宋时期,明州人口持续增加,对耕地需求日益高涨,为解决人地矛盾,明州加强海塘、、堰等水利工程建设,改善水利设施条件,促进明州农业开发由山间盆地与山麓地带向沿海地区延伸,推动沿海地区农业垦殖,促进明州社会经济发展.
    • 韩茂莉
    • 摘要: 东北地区经历2次农业开发,辽金时期与清代2次开发之间元、明300多年,东北地区再度恢复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清代同治、光绪以来的内地移民将农业开发转为持续性的生产活动.全面农业开发之前,东北地区保持以森林、森林草原为主的环境特征,农业开发一步步用农田取代了原有的地理环境,并具有从南部的松辽平原向北部松嫩平原逐步推进的空间特征.
    • 瞿翔; 郝琦; 李媛媛; 何仕帆
    • 摘要: 土壤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其与植物共同构成稳定的微生物-植物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微生物处于核心地位.以土壤微生物的概述及相关鉴定为切入点,分析了土壤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又提出了土壤微生物的具体作用,并阐述了土壤微生物资源在农业中的利用方式.
    • 王小丰; 方志远; 韩美君
    • 摘要: 在辽金元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农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西辽河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良好的农业开发环境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经济繁荣。明清两代非常重视农业,大力支持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给予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加之其他政策的实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的栽培和驿站、桥梁的建设等,使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成果颇丰,至清代更加显著。自然灾害等成为制约农业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动力与制约因素做出了进一步讨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