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02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2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2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2-09-06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会议文集:2002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居民休闲,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换言之,休闲农业所表现的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企业.休闲农业具有教育、经济、社会、游憩、医疗、文化和环保等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活用及保育自然与文化资源,提供城市居民田园体验的机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家所得,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目标.本文介绍了竹山地区竹林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休闲农场经营管理.
  • 摘要:从1990年开始,科技部把农业专家系统列入了"863"农业信息技术计划的重点课题,给予重点支持,开展了针对农业领域的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模型及实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区域位置选择、环境管理等都是有关空间行为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由决策者或领域专家在专业领域知识和经验的支持下,在分析大量的空间和非空间信息的基础上得到的.但是实际工作中,决策者或领域专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基于GIS的专家系统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专家系统通过图像化、图形化的表达方式便于用户和决策者的理解和应用.随着应用的深入,第三维的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第三维上将显示分析信息、决策信息、监测信息等.与二维GIS相比,三维GIS对客观世界的表达能给人以更真实的感受,它以立体造型技术为用户展现资源环境空间现象,不仅能够表达资源环境要素的平面关系,而且还能描述和表达它们之间的垂向关系.本文介绍了 基于三维GIS的智能化生态观光农业的建设情况.
  • 摘要:观光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目前被台湾农政部门与农业学界视为辅导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然而,究竟"休闲农业园区"的实质内涵为何?在实务上又该如何推动?目前仍处于创造性定义与操作的阶段.正因为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各种有利或有害其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做法便可能在此时含混作用其中,甚至造成政策之夭折或质变.因而,如何在此政策推动之初,即对政策概念的本质有所理清,进而据此提出政策推动的规范性原理原则,便相当重要.本文介绍了休闲农业园区的政策概念起源等情况.
  • 摘要:假日旅游是指居民在节假日期间外出参加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活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现在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在我国,假日旅游现象以1999年国庆节假期延长为导火索,在全国悄然兴起,并骤然升温,形成了每年以国庆节、春节、五一节为热点的旅游黄金周,国内旅游业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假日旅游在我国内需型经济生活中显示出了重要作用,刺激了居民消费、拉动了内需,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介绍了我国假日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互动发展研究.
  • 摘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及与农业相关资源为开发素材的新兴旅游业,也可称其为"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以大农业资源和农村特色为依托,寓科研、观赏、娱乐、文化、购物、度假、健身等功能于一体,其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作为甘肃省的省会、黄河上游沿岸地带和丝绸之路的旅游集散中心,进行观光农业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兰州市开发观光农业的意义 二、兰州市观光农业开发现状 三、兰州市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论证 四、兰州市观光农业总体开发布局规划
  • 摘要: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交叉型产业,它既是现代科技的高效农业,也是现代旅游业的新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观光农业在我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有长足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广东的经济重心和旅游大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二、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摘要: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兴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产业.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但发展异常迅速.湘南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区位、交通、客源市场等均具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优势,应尽早规划,加速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一、湘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优势分析。 湘南即湖南省南部地区,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个地级市,土地总面积为57126平方公里,约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27.0%.2000年底,湘南总人口为1722.9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6.3%.湘南是湖南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农业用地面积大,农业劳动人口多,且农业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条件好,农业生产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门类齐全,农作物品种繁多,地域特色显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 二、湘南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
  •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过程中,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安徽省池州市地处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核心的皖南旅游区,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蕴藏着无限商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是池州市农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生态经济示范区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池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条件 二、池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基本思路 三、池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讨 四、池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开发若干对策
  • 摘要: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特色产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观光农业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辽宁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等等情况.
  • 摘要:农业是人类发明的历史最悠久、门类最齐全、形态最成熟的产业,在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它仍是主要的生产形式,农业不仅向社会提供粮食、肉、禽、蛋、奶、蔬菜等生活必需的物品,还向第二、三产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生产原料.在当代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阶段,农业仍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三大问题中,人口的急速增长,更增加了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普及,农业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原始与高效共存的态势,另外"绿色革命"的兴起,这给农业的发展方向、模式增加了新的内涵,人类从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转向重新审视农业,提出了"关注农业"的主题.本文介绍了农业观光资源状况等等.
  • 摘要: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在拥挤嘈杂都市里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乡村情调,观光农业随之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也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西南地区地貌类型复杂,高差悬殊,河流纵横,山地占绝对优势,自然景观差异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有着发展观光农业的优越条件.成都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开始逐步发展观光农业,刚开始是农户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自发地发展了一些农家娱乐活动,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农家乐",它是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和度假方式.与常规意义上的旅游相比较,"农家乐"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主要表现为:①路途较短,一般到达目的地不超过一小时,因而交通方式也灵活多样,可骑自行车甚至步行前往. 一、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与分布概况 二、龙泉驿区"农家乐"的功能设施与经营特点 三、龙泉驿区"农家乐"的经济效益 四、龙泉驿区"农家乐"客源分析 五、龙泉驿区"农家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摘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介绍了丹东市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及开发研究。
  • 摘要:进入21世纪后,旅游已成为一种真正的大众性消费形式出现在城市生活中.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及休闲化特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家庭轿车数量的日益增多,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时尚选择.近年来各地"农家乐"旅游热潮的兴起,足以证明乡村旅游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之一.任何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均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这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必备条件,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乡村旅游现有的产品模式、市场结构、消费方式及出游时间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性 二、乡村旅游市场的文化特性 三、乡村旅游效益的文化特性 四、小结
  • 摘要:中国的城市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节奏日趋突现,环城市旅游度假带作为城市游憩空间的组成部分,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它是中国经济与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对城市体系发展的一种弥补和促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在旅游上,明显表现为从传统的观光-休闲-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中国假日旅游经济的启动,在经历了三年"黄金周"集中大旅游以后,旅游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即长线旅游在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游在增加.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由于贴近和适应市场需求,就这样在市场促动下发展了起来.本文内容包括: 一、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二、城市发展对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形成机制的影响 三、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结束语
  • 摘要:休闲活动的理论基础,传统上有所谓宗教活动说(Religious theory)、精力过剩说(Surplus energy theory)、生活准备说(Preparation theory)、休养说(Recreation theory)、重演说(Recapitulation theory)、发泄情欲说(Catharisis theory)、放松说(Relaxation theory)、生长需要说(Growth theory)、自我表现说(Self-expression theory)等说法.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个人心理感受为主要诉求的体验理论(Experience)逐渐兴起,并形成观光休闲活动规划设计的主流.运用自己的感官,引挑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形成个人整体的心理感受,以获得感性的愉悦及知性的充实,已成为观光休闲体验活动设计的最高方针.故以提供体验为核心商品或服务的经济活动已蓬勃发展,所以"体验式经济"(Experience Economy)已经悄然来到.现在,有愈来愈多的业者掌握体验的优势,以精心设计的情境,说服消费者为体验付费;也有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体验. 本文介绍了体验经济即教育农园的意义与功能等等内容。
  • 摘要:经过近几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北京郊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二三产业占郊区经济总量的份量迅速上升,农业中加工、出口、籽种和一些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这就充分体现出一个道理: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引向深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城乡融合的都市型郊区经济,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的需要.农业做为都市型郊区经济的基础产业,应当按照都市型农业的基本功能,抓紧在资源配置的层次上进行战略性整合. 一、都市型农业资源的战略性整合,是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二、都市型农业资源的战略性整合,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三、都市型农业资源的战略性整合,是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过程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都市农业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尽管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产业,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都市农业作为一种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科学概念则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即世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都市农业起先被一些西方学者,如美国的艾伦·尼斯限定在城市之中,称作Urban Agriculture,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都市圈的形成,则大大地扩展了都市农业的空间,都市农业被泛指为整个都市圈中的农业,称为Metropolitan Agriculture.尽管现在人们对都市农业的认识还不可能完全统一.然而一个可以统一的认识是,都市农业是一种与现代城市发展,特别是现代生态城市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种农业形态.因此认识都市农业,必须从农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中认识. 二、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活"的基础设施 三、都市农业是与自然亲和的文化产业 四、都市农业是现代绿色农业
  • 摘要: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并与城市经济紧密融合的,具有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近几年来,济南市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都市农业的雏型和框架初步形成.为加大引导力度,促其健康发展,根据市领导的要求,编制"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本文内容包括: 一、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意义和基础条件 二、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 三、重点项目及布局 四、规划措施 五、组织领导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使农业、农村遇到了新问题,面对农业进入新阶段市场的制约,面对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中央决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2000年在新制定的"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更加明确地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介绍了山东省冠县前社庄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情况.
  • 摘要:都市农业是指处在大城市市区间隙地带及郊区,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科技、资金、市场、信息等优势,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稀农业精品,为市民创造优美生态环境并具有旅游、观光、休闲等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具有高度智能化、高度产业化、高度集约化、镶嵌式布局等特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内部及其城郊的农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使城市空间不断扩展而且使城市内部及其边缘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久居城市的人们逐渐被"水泥丛林"所包围,被"柏油沙漠"所环绕,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心理压力大等问题.为了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在都市内部与周围必须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显然,仅靠少量的公园式绿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发展农业.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还能对控制污染、美化环境、补给城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内容包括: 一、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二、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三、结语
  • 摘要:当今世界的59亿人口大致平均地分布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估计到2005年城市地区的人口将超过农村地区.并且,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极为显著.在北美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等地区,其中3/4的总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则只有1/3. 长期以来,贫困是农村的代名词.但近期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城市化也催生了大量的城市贫困人口.在未来的30年内,世界城市人口可望增加一倍,但城市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在20世纪90年代这10年期间,世界银行估计全世界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下的城市从人口4亿增加到10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估算城市贫困人口增加了76%,而同期的农村贫困人口在减少.另外,从健康与环境条件的标准来衡量,全球约有6亿城市人口生活在非健康环境条件下.因此,如果不采取防范措施,随着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在未来25年的快速城市化,城市贫困和食物短缺问题将更恶化.本文介绍了都市农业的机遇、风险、任务与挑战.
  •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乡村旅游近年来已在我国悄然兴起.报刊上曾先后发表文章,介绍国外乡村旅游的情况,呼吁在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不少地方也在纷纷行动,积极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但由于认识不一,关于乡村旅游的不同讨论其涵义实际上并不相同;由于认识不够准确,一些地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也使得预想效果并不能如愿获得.因而,有必要通过交流和讨论加以澄清. 一、关于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发展方向 三、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讨论
  •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由南至北遍地开花,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也伴随着出现许多问题.许多乡村旅游区在一哄而上的风光过后,已是步履维艰,难以为继.本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摘要: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的兴起既迎合了新千年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巨大潮流,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传统古老的第一产业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本文内容包括: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与农村发展 三、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与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四、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与庄园建设
  •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回归自然"的呼声渐起,广大游客对非名胜古迹的田园农家、乡村风情的向往,致使我国旅游市场中的"田园度假式"休闲旅游产品倍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休闲旅游"农家乐"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悄然兴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农家乐"休闲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和农业资源为依托,以"三农"(农村、农民和农业)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等特点.本文以湖南益阳、株洲两地"农家乐"的现状为例,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愿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湖南"农家乐"旅游的概况 二、益阳、株洲两地"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基本经验 三、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农家乐"发展的措施 五、小结
  •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国土面积广阔,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区.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社会整体发展程度较低,传统产业如农业、畜牧业生产潜力十分有限.属于我国贫困落后地区.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中国西部神秘的面纱渐被揭开.以云南为代表的西部旅游业迅猛崛起,成为西部旅游产品的重要供给地,也为西部产业替代和摆脱贫困提供了发展方向.故而西部各省区均先后确立了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培育的战略决策.加入WTO后的世界旅游发展趋势,席卷全球的新信息技术及西部大开发的国策均为西部旅游发展创造了机遇.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也曾预测: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最大的目的国,中国西部将成为旅游产品主要的供给地.然而,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很多,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旅游开发资本少,旅游需求少),远程客源市场(旅游成本高,所需时间长),知名度低,人才匮乏等等,但最深层次并且难以逾越的障碍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化中自身的制衡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因旅游业的发展,大量外来旅游流对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冲击,使当地少数民族出现"汉化、城市化"等趋同性变异,本民族文化向"商品化、浅表化"发展.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产品自我更新、自我升级的生产能力,最终导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就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社会制约作用.本文内容包括: 一、西部旅游业发展基质分析 二、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制约 三、应对模式的理论思考
  • 摘要:延庆县是旅游大县、农业大县,将旅游与农业有机地融合,拓宽旅游领域,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是当前旅游业日趋多元化的要求.延庆县旅游局在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家村观光度假旅游活动"的初步方案,并已付诸实施.这一活动使延庆县两大优势行业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延庆县的几大知名旅游景点,如八达岭长城、康西草原、野鸭湖度假村、龙庆峡、松山和正在开发的玉都山风景区等均座落于延庆盆地边缘和北部浅山区,呈环形分布.妫川平原(延庆盆地)是延庆主要的农耕区.景点与农耕区交错分布,观光农业有景区可以依托,且交通方便,发展条件优越.自2001年5月以来,四个开展农村观光旅游的村落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600余人次. 一、现有观光农业的基本情况 二、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三、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发展延庆县农业观光游的几点建议 五、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 摘要:近些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古村落旅游蓬勃发展,以江苏周庄、同里,安徽宏村、西递,浙江乌镇、西镇,上海朱家角,江西流坑,湖南张谷英村等为代表的古村落,已经成为江南最重要的古村落旅游目的地. 皖南旅游区是安徽省七大旅游区中最重要的旅游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三市,虽然其面积仅占安徽省的22.2%,人口占安徽省的9.1%,但其旅游接待要占全省的25%左右,旅游收入要占全省的35%左右.皖南旅游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工业经济不发达,林地的主要功能已由过去的经济目的转向如今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目的,种植业因山多平地少而受到限制,发展以古村落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民生活和居住区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发条件分析 二、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模式 三、古村落旅游开发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 摘要:延庆民俗旅游业自1997年起步至今,经历了由农民自发兴起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200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加快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步伐的实施意见>,在多方面对民俗旅游业给予扶持.成立了延庆县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县民俗旅游业的规划、开发、协调、指导、监督工作.管理中心成立四个月来精心策划了十个主题民俗村和十个重点发展民俗村,对全县民俗旅游业进行了规范管理,颁发了"民俗旅游接待村"标志牌和"北京市民俗旅游接待户"标志牌.同时对全县的民俗旅游进行了整体包装宣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02年7月底,全县已形成近30个民俗旅游接待村和400多个民俗旅游接待户,2002年1~7月接待游人10万余人次,收入260余万元,对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同时介绍了延庆民俗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 摘要:水是地球之乳汁,是生命之源泉,人类的生命在水中孕育,人的生产和生活离开水便无法展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浩瀚的五湖四海中,到处弥漫着人类对水的讴歌或激愤.据不完全统计,辞海中关于水的词条最多,达到400多条,再加上其他词条中涉及到水的,合计近千条.涉及水的成语俯拾皆是,如"水贵如油"、"洪水猛兽"、"滴水穿石"等.我国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成百上千首关于水、用到水字的诗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李之仪)……等等,家喻户晓.音乐中对于水的礼赞也不少,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蓝色多瑙河"等等.可见,水确实构成一种文化.本文探讨了水文化公园建设情况.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人类对自然有目的、有组织的保护出现于19世纪,主要模式是通过法律形式,对特定自然区域进行人为保护,保护那些已经十分稀少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种.人类对自然区域的保护经历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网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自然保护最初是以国家公园的形式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稀有的自然景观,所以国家公园是以自然景观的稀有程度和观赏价值而划定的.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1897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以后大多数国家也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 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模式 三、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项目建设地区的背景 本项目地区属宁夏中部的中宁和同心交界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黄河渠首泵站、红寺堡1~3泵站、红寺堡1~3干渠、红寺堡灌区以及大罗山自然保护区.其中红寺堡灌区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处于牛首山、烟筒山和大罗山之间,是全区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红寺堡灌区横跨约100公里,截止到2001年底,红寺堡灌区累计开发配套农田25.67万亩,已安置移民9.14万户,而移民绝大多数来自高寒山区和干旱地区,在原籍属于国家重点帮扶的贫困户.随着近百万亩荒地开发为耕地、林地和园地,土地生态系统将大为改观,近期将有贫困移民近20万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走出一条新路. 二、项目启动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环境与资源的优势与旅游生态和产业基础 四、总体布局与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 摘要: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其实质是利用农村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整个农村景观、农事活动和农业生态系统来吸引游客,使农业由提供农产品的第一产业导向提供旅游、加工、服务的第三产业.既可发挥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教育及乡村游乐的功效,又可达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作用,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梅州市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和梅州市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情况.
  • 摘要:海峡两岸的地理界,自1990年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委托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召开亚太区域大会以来,即建立了定期在大陆、香港、台湾轮流召开地理大会的联合活动制度,促进了两岸三地学术交流与合作,得到了两岸三地地理界的广泛欢迎与支持.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农业开始萎缩以来,农政单位便积极致力于改善农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经营方式,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有识之士便酝酿利用农业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憩消费享受田园之乐,并促销农产品.于是,农业与观光结合的构想应运而生.1980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里创设"木栅观光茶园"开启了观光农园之先河.此后陆续有农业相关资源投入观光旅游行列,例如1984年东势林场正式开放游客旅游;1988年走马濑农场开放提供游客体验农业之农场.这些观光农园与休闲度假农场之开发奠定了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之基础.本文介绍了休闲农业之意义、功能等内容.
  • 摘要:农业可以提供粮食、经济作物、林、牧、渔、副产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与社会财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提供剩余富裕的劳力资源,扩大向第二、三产业就业转移,推进社会向城镇化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还可以通过生物、耕作、工程等措施,来保护与改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维护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还可以美化生活环境,丰富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保健运动,使人们身心愉快舒畅,健康长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城乡关系.本文认为从建国50多年农业发展历程看,农业的功能是不断扩大和多样化的,同时介绍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广阔前景
  • 摘要:率先提出定位概念以来,时至今日,"定位"一名词已在广告业造成一股旋风(Ries & Trout,1981),也成为目前销售者进行目标行销的核心概念(Kotler,2000).那么"定位"是指什么呢?以广告商品的范畴来说,定位就是指"品牌个性"(郭承丰,2001).例如,看到某一类"商品"您马上联想到某一特定"品牌",如复印机-全录、计算机-IBM、汽车-TOYOTA;某些人物也有定位及品牌个性,如半导体一张忠谋、喜剧演员-卓别林、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等.本文介绍了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定位策略.">目前,海峡两岸一直非常重视"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定位"这项议题,事实上是一种"定位"(positioning)问题.定位一词随着时间的演变具有许多意义.自Ries & Trout(1972)在美国<广告年代>率先提出定位概念以来,时至今日,"定位"一名词已在广告业造成一股旋风(Ries & Trout,1981),也成为目前销售者进行目标行销的核心概念(Kotler,2000).那么"定位"是指什么呢?以广告商品的范畴来说,定位就是指"品牌个性"(郭承丰,2001).例如,看到某一类"商品"您马上联想到某一特定"品牌",如复印机-全录、计算机-IBM、汽车-TOYOTA;某些人物也有定位及品牌个性,如半导体一张忠谋、喜剧演员-卓别林、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等.本文介绍了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定位策略.
  •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市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保继刚以北京市为例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陈健昌等应用假设检验法揭示出旅游者决策行为主要由感知行为和最大效益原则决定,论述了大、中、小尺度各种不同的空间行为特征;吴必虎等通过问卷分析,绘出了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曲线,得到了旅游客源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等四条规律;陆林则以黄山为例对山岳风景区的旅游者空间行为、感知行为和动机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聂献忠、张捷等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的结点特征与现状以及国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开拓客流市场的建议性措施.
  • 摘要:世界各民族在各自漫长的造园活动中,充分汲取各自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形式,其中有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它们是: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在此,对中西方两种园林在构图法则与立意、造园要素、造园师的理论素养以及两地美学思想等作比较,以期达到了解两种风格园林的目的.本文内容包括: 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 三、对水的运用两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四、在植物运用方面差异 五、在园林建筑中使用雕塑与山石的差异 六、造园师素养的比较 七、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对比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市委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迈出了矫健的步伐.随着"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生产手段基本实现机械化.上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7.7万千瓦,平均单位面积拥有机械动力0.37千瓦/666.7平方米,耕地、开沟、灌溉、植保、收割、脱粒、运输等主要农活,基本实现机械化,年单位面积和劳动用工量由38工/666.7平方米减少到7工/666.7平方米. 一、高起点地制定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 二、合理地调整都市农业的总体布局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四、加快形成建设都市农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不断地完善建设都市农业的配套政策
  • 摘要:喀斯特地貌以其典型的二元结构、多种多样的形态成为云贵高原独特的景观,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也独具特色,可挖掘的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喀斯特地区都市农业生产正面临着转型与升级,都市农业旅游以其吸引力和发展潜力逐渐成为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本文内容包括: 一、国内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二、贵州喀斯特地区都市农业旅游的特色 三、贵阳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优势 四、贵阳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构思
  • 摘要:"三农"问题不仅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因急需解决而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存在了几百年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部中国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故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1983)认为,中国文明在达到顶峰后之所以几百年停滞不前,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央政府鼓励小规模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没有分化的农民阶层,整个国家就好像是乡村体的大聚合.农村、农业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瓶颈.本文介绍了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及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 摘要:都市农业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区域性农业,其内涵可概括为:一是都市农业存在于都市内部或外围;二是都市农业一部分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三是都市农业是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新定位;四是都市农业在经济上依附于都市经济,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的外延涉及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庄园农业,农业高新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本文介绍了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圈层布局.
  • 摘要:城市郊区农业发展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繁荣在市区,看发展在郊区".因此,大力发展郊区农业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北京郊区农业大体呈三带环绕:(1)以朝阳、海淀、丰台为代表的近郊型农业发展区;(2)以通州、顺义、昌平为代表的中郊平原农业发展区;(3)以门头沟、延庆、密云为代表的山区农业发展区.斋堂镇地处都市农业的第三带,山地多人口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符合北京都市化农业生活性和生态性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斋堂绿色农业山镇的特色,促进生态、文化、农业与旅游业进一步的融合;将斋堂建设成门头沟区乃至北京市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是制定斋堂农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 二、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向 三、农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 摘要: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品尝、习作、休闲、体验、健身、科考、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具有开发范围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域特色明显、原始野趣浓、易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参与性强、重游率高、消费较低等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引起旅游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近些年来其发展迅速,成为当前国内外旅游中的热门项目和主要潮流之一.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三、开发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 摘要:对于现代的旅游业来说,旅游资源具有越来越广泛的涵义.在传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特定环境中的农业生产及其蕴涵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田园风光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游憩用途,也逐渐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由此形成的观光农业由于适应了"生态性、绿色化"的世界旅游潮流,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酒泉市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中,河西走廊地区具有鲜明特点的绿洲农业与西北风情和丝绸之路的古老韵味互相融合,观光农业也因而更富于开发潜力,并且在初步发展中显示出勃勃生机,有必要予以深入研究,并在酒泉市旅游业乃至大旅游经济的发展中予以恰当定位. 一、酒泉市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及观光农业在酒泉市旅游业中的定位 二、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和评价 三、酒泉市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项目和布局规划 四、酒泉市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
  • 摘要: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溯及源头应可推至19世纪的乡间游憩(countryside recreation),它提供游客认知与建构乡村性的接触点,也提供地方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动力,因此,一向被视为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神奇效力,然而,事实上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背后,常伴随着各种代价(Butler,1980),所以,Ap and Crompton(1998)就曾形容旅游业"不仅是只会下金蛋的鹅,而且还会弄脏自己的巢".本文介绍了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动力系统 近几十年来,全球旅游业发展迅速,类型功能日益增多.自1998年的"华夏城乡游"以来,我国也掀起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高潮,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随着人类文明特别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人对喧哗拥挤、污染严重、竞争激烈和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感到压抑和疲惫,旅游者厌倦了喧嚣的都市环境和造作的园林,而向往和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乡村环境.农村的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尤其是展现中华文化之本的"村野文化"①(又可称为乡村文化),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神韵和意境,对久居城市的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迎合了游客追求乡土化亲近感和"天人合一"完美境界的需求,使人们达到身心状态的"释然"平衡,见图1所示.这正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关于农业观光、原野旅游、田园旅游、乡情旅游等②乡村旅游的不同表述,实质上都是以乡土文化为其核心内涵. 二、乡村旅游的主要地域类型 三、乡村旅游核心价值及其有效体现途径 四、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摘要:乡村也称农村,在我国乡村的范围一般是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包括乡镇、村庄及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相对应,是指以广阔乡村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自然、人文景观和乡村生产生活习俗为旅游对象,融观光、休闲、科考、学习、体验、购物、度假于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城市居民在享受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乡村宁静、清新的田园风光和纯洁古朴的乡情乡味,丰富多彩的原生型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自然成了城市居民的向往和追求.于是乡村旅游率先在欧美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兴起并很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本文对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都市人都热衷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都市生活的主要部分.如果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看,如何吸引都市人和怎样吸引更多人参与乡村旅游,对其提高旅游收入和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其中品牌设计和营销最重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 二、乡村旅游的品牌营销策略 三、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 摘要: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是中央赋予重庆市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也是重庆特殊市情的客观要求.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因其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和在重庆的广阔发展前景,将成为重庆市带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需要新的突破口 二、乡村旅游在重庆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特殊作用 三、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四、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对策措施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内涵在不断地变化,旅游休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相对于都市的喧闹、拥挤、忙碌和污染,乡村地域由于环境清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而成为时尚的旅游目的地,"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向往,尤其是保持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自然生态景观的乡村地域吸引着都市人去游览体验.目前乡村旅游的主要开发方向有三类:一类是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地、试验园、农事活动为基础开展的观光农园;一类是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和农民接待设施开发的野营、漂流、远足、攀岩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一类是依托乡村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开发的"农家乐"、土特产购物、特色饮食、民俗节庆活动等乡村民俗民间文化旅游,乡村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在乡村旅游中,古镇旅游具有显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因而往往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心.这些人文风格迥异、区域自然背景不同的古镇旅游,给现代旅游带来了新的乡村生活体验和理念.本文内容包括: 一、古镇特征与旅游资源状况 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与实例分析 三、古镇旅游开发策略
  • 摘要: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正式成员.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融入世贸大家庭,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加入WTO后,作为对外开放产物的旅游业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况,浦江的旅游业亦是如此.本文介绍了新世纪浦江县旅游业发展思考.
  • 摘要:生态旅游概念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最初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1983年H.Ceballos.Lascurain(世界保护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首次定义"生态旅游",表述了生态旅游的两个基本特点: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念的形成,生态旅游概念逐步取代了绿色和自然旅游,并融入新的发展观,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生态旅游包涵两个基本内容: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本文介绍了延庆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条件与评价等等情况.
  • 摘要:黄澄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稻田、宛如迷宫般的深绿茶园,或是一望无际的粉红荷花田,这样的农村美景即是休闲农业魅力之源.而采摘果实的喜悦、哺乳小羊的感动、看到老牛耕田的惊讶或放起天灯时的成就感,如此的农村体验更是吸引了无数的都市人涌入乡村,或坐在老庙前、吃喝着妈妈老是提起的古早,感觉着时光倒流,或在广阔的稻田中、挥汗挖掘田土完成蕃薯窑时回味往事,更是心灵上的极大满足.从看到优美的农村环境、亲身去体验农村生活到感受到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休闲农业的魅力源源不绝.本文介绍了台湾休闲农业之环境设计发展.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乡村景观意象的概念与特征 乡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景观空间,既是居住地、生产地,同时在乡村空间结构体系中来说,乡村又是重要的目的地.乡村景观意象不仅来自于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而且更重要的来自于非当地居民的感知和认同,这是乡村景观认知的两大主体.在景观认知的两大主体中,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认识拥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在当地景观环境中出生、生长,熟悉乡村景观环境的每一个环节,掌握了景观环境的自然节律和社会特征,能够通过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景观逻辑推断,对自己周围的乡村景观环境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而将乡村作为目的地的感知人群对乡村的感知是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景观感知空间、人为的景观感知过程下对乡村景观形成的景观意象.这种景观意象尽管是亲身的景观体验,但景观感知具有表象性和个别性,缺乏对乡村景观从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景观认识. 二、乡村整体景观意象规划 三、乡村景观意象规划的典型实证研究
  • 摘要: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也是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结构之一.其实质是利用农村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整个农村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来吸引游客,使农业由提供农产品的初级产业导向提供加工、服务的三级产业,既可发挥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维护及乡村游乐的功效,又可达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繁荣农村的作用,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广东省已将旅游业作为发展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对广东省增创经济新优势,发展广东旅游业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内容包括: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和形式 二、广东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及其对策 三、结论
  • 摘要:丹东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为辽宁省森林最多的地区,是辽宁省发展森林旅游业的重点地区.丹东市森林旅游业主要是以境内各种级别的森林公园为基础开展起来的.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点缀,以林木为主体与多种生物共同组成的森林景观,实质也是结构与功能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森林旅游是在森林内的动植物资源、奇峰怪石、自然风光并附带一些人文景观开发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科技知识,使其具有功能性、参与性和知识性. 一、丹东市森林旅游业的自然基础 二、丹东市森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三、丹东市森林旅游业的开发
  •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与其相关的新概念也不断涌现:订单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等,使农业所具有的内涵不断丰富,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也为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活力. 所谓策划,就是策略、谋划,是为达到一定目标,在调查、分析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程序,对未来某些工作或事件事先进行系统、全面的构想、谋划,制定和选择合理可行的执行方案,并根据目标要求和环境变化对方案进行修改、调整的一种创造性社会活动过程.本文所讨论的"干旱区农业生态园策划、规划、设计理念"是将"策划"的理论运用到生态园的设计中来,研究生态园多影响因素的设计前期工作及设计依据.从旅游学角度出发,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基于生态园现有状况分析和调查资料,建立一个达到既定目标的工作程序,以保证生态园的艺术性、社会性与经济性并重.
  • 摘要:观光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民俗旅游业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由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台中健康暨管理学院主办,北京地理学会、延庆县科学技术协会、旅游局、政府办公室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单位协办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于2002年9月6日~9日在北京市延庆县举行.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和全国各省、市、区的研究所、大专院校、生产部门和来自台湾大学、台中健康暨管理学院、屏东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辅仁大学等共17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农业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台办等有关委局、市辖各县的主要领导20多人列席了会议.大会收到了研究论文84篇,约80余万字.
  • 摘要: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对内为现代化都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功能,对外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本文介绍了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和都市农业的特点与类型等等情况.
  • 摘要: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渐趋严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而提出来的.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蔓延、人口与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渐趋恶化,城市政府及居民开始认识到无节制的城市扩展将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而要求对城市及其附近的农业用地进行保护以遏制城市蔓延,并提出发展具有多样性功能的都市农业.在20世纪中期,北美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已开始较广泛的"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研究与实践.其后,在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经济较发达的亚洲地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集中在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地区. 本文介绍了都市农业的类型与基本特征等等情况。
  • 摘要:都市农业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它已经和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这也是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的根本区别.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组织(SUGA)启动的全球计划鼓励城市积极发展与都市农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制定、技术支持、投资和信贷措施以及信息交流.显然,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这几方面的共同改进.而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都市农业在城市规划概念性框架中的地位.迄今为止,针对都市农业的干预和管理政策还相当缺乏,都市农业在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中也只是偶尔被提及.鉴于都市农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急需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本文内容包括: 一、为什么应将都市农业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 二、是什么阻碍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 三、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以促进都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 四、总结与启示
  • 摘要:中国台湾的都会地区长期以来由于都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国民所得差距加大,生活水准不平日益凸显.因此,建设富丽农村(今称农村新风貌),一直是农业施政的大方针. 为降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居民贫富的差距,促进城乡交流是极重要的策略.城乡交流策略的内涵应概括城乡两地居民在意识上彼此肯定互补的功能,在行动上双方以优势的资源互相交换而分享成果,以达到互利共生的双赢效果.本文介绍了城乡交流的理念等等情况.
  • 摘要:城市游憩作为城市的一项非基本职能在现代城市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而言,其庞大的城市人群既有外出旅游的需求,在现代旅游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客源地的角色,同时市民日常及双休日的休闲、游憩需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改善城市人群居住环境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城市游憩系统的构成中,城市休闲农业又以其自然、生态的特点在城市这个人工痕迹十分明显的空间占踞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等等内容.
  • 摘要:综观过去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政策辅导方向过于强调有形的硬件建设及经费补助,特别是台湾当局辅导的休闲农场规划案,未考虑所要规划农场的资源特性及市场定位,几乎千篇一律朝向大型且综合性的游乐区发展,使得所呈现的休闲农场与一般游乐区难以区隔,导致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瓶颈.从欧洲以及纽、澳先进国家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显示,系基于替代性观光业的发展理念,强调市场区隔以吸引游客前往休闲度假;采取副业方式经营民宿,以增加观光农场额外收入;强调教育解说服务,以提供丰盛的农业知性之旅.因此,若要突破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困境,应先思考台湾地区究竟适合发展哪一种型态的休闲农业?是要朝向大型、且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游乐区发展呢?还是朝向类似欧洲以及纽、澳的观光农场发展呢?还是发展台湾地区独有的休闲农业型态?今后唯有明确掌握未来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可行的发展型态,才能决定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未来的走向.就休闲农场的经营立场,也应采取企业化经营理念,先从产业分析的观点出发,针对其所经营的事业或产品,分析其在产业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以掌握产业内的竞争状况,进而了解自身所处的竞争地位与竞争优势,然后进行市场区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定位,据以拟定适合的行销战略.
  •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农业出现了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品尝,购买农产品的观光农园.20世纪80年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观光农园与休闲农业总称为观光休闲农业,它的崛起与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介绍了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及功能.
  • 摘要:.1996年,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观光农业.1997年,市政府召开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研讨会".1998年5月,<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经市农委、计委、区划委联合行文正式出台,1998年8月,市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北京市观光农业工作会议",成立了北京市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由此,观光农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投资人、旅游观光者以及农民的关注和欢迎,观光农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介绍了北京观光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1993年,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办公室编制的<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了"观光农业"的概念.1994年,又编制了<大兴、房山永定河沙地观光农业项目规划>.1996年,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观光农业.1997年,市政府召开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研讨会".1998年5月,<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经市农委、计委、区划委联合行文正式出台,1998年8月,市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北京市观光农业工作会议",成立了北京市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由此,观光农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投资人、旅游观光者以及农民的关注和欢迎,观光农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介绍了北京观光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 摘要:近几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上海都市观光农业初露端倪,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特别是各大园艺场已成为上海市民的旅游新景点.在这些观光园内,看一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尝一尝新鲜的无公害瓜果,领略浓郁的田园风光,感受农村的乡土气息,都市观光农业倍受青睐. 为了展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迷人魅力,上海确定孙桥、东海、罗店、马桥、中日、封浜、奉浦和泗泾等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为上海市现代化都市观光农业示范园艺场.经过近年来的扩建和完善,这些园艺场因地制宜,在园区内建成了蔬菜种植、花卉盆景、观光休闲、购物餐饮、娱乐健身、果蔬展示等区域,从而使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园艺场,逐步显示出它们的旅游功能,成为都市观光农业的基地.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 摘要:西安皇家上林苑观光农园位于西安市南角杜陵塬,北距西安市中心8公里,距旅游胜景大雁塔5公里,南距秦岭北麓自然风景旅游区20公里,是汉唐皇家上林苑核心区之一--乐游苑所在地,处于西安市南郊重点生态建设区的中心地带.一期工程占地80公顷,二期工程占地350~400公顷,三期工程最终建成1400公顷的生态保护与观光休闲旅游区,成为西安市南郊生态建设和山川秀美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2002上半年,我们经过实地考查,系统分析,反复论证,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依托,以文物保护性开发为原则"的规划思想,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现代规划技术建设一个季相变化丰富多彩的大农业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城郊型观光农园. 一、西安皇家上林苑观光农园开发条件分析 二、观光农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三、观光农园规划的原则与要点 四、功能分区与项目设计 五、观光农园DI(旅游地形象)设计
  • 摘要:钱其琛曾指出:宁夏要以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为切人点,促进宁夏全面发展.宁夏在全国属于小省区,但也有比较独特的一面.从历史上讲,西夏历史和文化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从自然条件上看,宁夏拥有美丽的引黄灌区,有"塞上江南"的美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宁夏应瞄准自己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以吸引游客到宁夏来.以特色旅游业来活跃地域经济,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就观光农业发展的条件与优势,观光农业的区域布局,发展的主要方向,观光农业的项目与景点及旅游线路设计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与优势 二、观光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三、观光农业旅游线路设计
  • 摘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兴旅游业,又是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属于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产业.它涵盖的"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乡)村旅游"等不同概念,是指以农村为媒介,能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各种功能的旅游业.观光农业是在城市公园人满为患,城市人寻找新的周末休闲观光场所,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农业景观与城市人扩大休闲旅游愿望相结合的客观背景下形成的,观光农业大多具有较稳定的客源市场.它因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特点和双重收入,因此具有较高且较稳定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包括可供观光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现代生态农业等类型,具有观赏、品尝、参与、娱乐、求知、购物等多种功能.本文探讨了新疆观光农业情况.
  • 摘要:观光农业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旅游交叉产业.由于其高效性,发展十分迅速,观光农业的兴起,为旅游业及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目前,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观光农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而我国虽然有不少地区提出发展观光农业的项目和设计方案,并在经济发达地区已有特色观光农业形成,但总体而言,我国观光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地域辽阔,区域条件差异大,在做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地气候、水体、地貌、土壤及景观生态环境条件的特殊性,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一、观光农业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二、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要密切联系天气、气候条件 三、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要注意和水体相结合 四、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要联系地貌、土壤条件 五、观光农业景观规划必须考虑到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六、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要紧密联系当地的景观生态条件 七、卧龙区观光农业景观规划总体构想 八、结束语
  • 摘要: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本文介绍了大兴区观光农业开发的资源基础和市场支持等等情况.
  • 摘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被认为是继城市游乐园、主题公园后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观光农业就其类型而言有多种.一般按照是否收取门票,可分为不收门票的开放性、非主题公园型的农业观光地和收取门票、封闭的、主题公园式的观光农业园.两者均可有专业型与综合型之分.专业型即由单一的农作物品种组成,综合型即由多品种的农作物组成.由于主题公园式观光农业园既有门票收入又有园内多个环节收入,因此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实际上已成为我国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形式.本文介绍了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概况和广新农业生态园复合型开发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带来的新特色.
  • 摘要: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广泛,极为丰富多彩.不仅有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还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民俗建筑、特殊风俗、民族艺术、传统习俗、节日活动等.很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推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密切城乡关系、扩大国内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调剂与丰富人们生活质量,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以及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和积极作用.现分东、中、西部主要省区的概况作一介绍.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乡村旅游范围的界定 十多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东部西部,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发展起了各具特色的旅游业.但是,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来看,明显存在着乡村旅游称谓较多、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旅游亦被称为"农业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绿色旅游"等,造成概念及其范围模糊不清;(2)"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是对旅游活动开展地域空间的限制,还是对旅游活动开展环境氛围的修饰(由此产生以下几个疑问);(3)平地新建的大型人造景观民俗文化村(可能在城市市区,也可能在郊区或乡村)、城市内举办的传统庙会等民族民俗节庆活动是否属乡村旅游的范畴;(4)城市市区内的农业观光园、农业工厂等是否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5)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特殊环境保护地带的旅游是否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6)在都市人眼中,建制镇、县城甚至县级市皆属乡村,而在农民眼中,后者则是城市,那么,乡村地域空间该如何确定?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特征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则
  • 摘要:都市农业是指以服务于都市居民多方需求为目标的现代农业,一般将都市农业定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是一种多功能的都市型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兴起于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早在1959年就提出了"都市农业区域"的概念,而最早把都市农业的概念付诸实施的国家是日本.近年来,都市农业的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Urban Agriculture Support Croup),1996年3月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部(Global Facility for Urban Agriculture),广泛开展了都市农业研究的推广工作.目前都市农业已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得到推广.从联合国的专门小组到国际互联网的热门站点,反映了一种人们期望回归自然,重视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趋势.发达国家都市化建设的经验表明,发展都市农业,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是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了北京市海淀区都市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 摘要:观光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要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本文介绍了观光农业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总体上观察机遇多于挑战.从长期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从近期看挑战大于机遇.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业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占65%左右),仍然依赖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和经营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活动.农业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就不那么丰富;农村劳动资源多,但技术素质水平低,创造和积累的财富相对少;还有相当多的剩余劳动力,无事可做.农村可经营的农林牧副渔生产比较广泛,门类齐全,但生产的大路产品多,具有特色、精品产品少,深加工、精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就更少,经济效益低;农村进入小康社会,9亿农村人口是一个广阔的大市场,但农村消费水平仍然不高.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外的一些农产品进入中国,由于质量好,价格低,产品特色、竞争性强,必然对农业的冲击,将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因此,要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够赢得挑战,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改变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结构要进行更大调整,以适应人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
  • 摘要:观光休闲农业在国外仅有3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它是一种由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部门交叉融合的新型产业,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目的,从而在我国已获得了迅速发展,并显示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为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这一新兴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郭焕成、卢云亭、孙文昌等学者就其规划布局原则问题,已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仅以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本依据,结合规划布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渴望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绷紧的神经,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周边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环城市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而兴起.吴必虎等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的概念,对城市周边旅游进行系统理论总结,初步建立起环城市旅游研究的框架.
  • 摘要:相对而言,流域因其生态功能比较完整、有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行政区域也多与流域重叠,因而便于实施流域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许多小流域开发模式的成功案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小流域开发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是,它除了具有保持水土、国土整治的生态功能以外,还应该在解决当前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落后山区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城镇及工业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程度上,流域为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想"平台". 一、研究背景 二、流域观光经济带的功能 三、观光经济带模式的提炼与设计--以长江上游舞阳河流域为例
  • 摘要:追溯我国悠久的园林历史,不难发现数千年来"渴慕林泉"、"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是华夏民族传统的艺术意匠.积淀了无数异彩纷呈的园林艺术瑰宝.公元十八世纪传人欧洲后广为流传,为我国赢得"世界园林之母"的盛誉.在现代东西方"重返自然"的艺术潮流中,古老的中国园林传统艺术独领风骚,具神奇诱人的魅力令世人瞩目. 中国古典园林,是诗情画意凝聚于自然境域中的艺术再现.它体观了中国人民以老(子)、庄(子)文艺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古代文艺和民族美学传统和思想感情,即祟尚自然之美,反对人为造作,要求创作者在精神上与自然同化.根据古代绘画及文学艺术传统意念,追求在自然环境中,创造出巧夺天工而不露人工痕迹的美的境界,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亦即古代重视"天工"、"化工"的民族艺术传统,把"天籁"、"天乐"、"言意之表"、"得意忘言"作为园林艺术创作所竭力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的体现.至六朝时,受老庄美学及玄学影响,出观过"注重神似"的艺术思想,以及注重艺术意境创造的美学观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为"虚实结合"、"境生象外",借动、静因以成景,创造出撩人意绪、引人联想的广阔的艺术意境.这些,形成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美学传统渊源,也为优秀的自然山水园林的设计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中国园林景观规划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 摘要:市民的旅游习惯已随着双休日的实施而改变;由于假期增多且短暂,市民为利用假期,多以定点深度旅游取代过去走马看花的形态,再者游客已对容易客满的热门景点失去新鲜感,开始选择前往非观光胜地,在此背景下,农村旅游也就应运而生;虽然农村旅游是未来一大商机,但由于目前市场规模不够,旅馆经营者甚少到当地设立,因此利用自有住宅经营的旅游,便成为市民到农村旅游时,解决住宿问题的最佳选择.本文介绍了台湾农村旅游之类型及其行销策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