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79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22381篇;相关期刊483种,包括党史文汇、福建党史月刊、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水利的历史与未来水利史学术研讨会等;农业合作化的相关文献由78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化民、杜润生、许经勇等。

农业合作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0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2381 占比:99.87%

总计:623172篇

农业合作化—发文趋势图

农业合作化

-研究学者

  • 高化民
  • 杜润生
  • 许经勇
  • 叶扬兵
  • 吴玉梅
  • 徐腊梅
  • 李伟
  • 杜国景
  • 王俊斌
  • 马社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明社
    • 摘要: 柳青将“听党的话,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作为首要的创作心得,因此,他被许多人批评为“缺乏批判精神”“意识形态的宣传员”。然而,柳青同时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型,他不仅用党性去写作,也用生命去写作。他在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创业史》《狠透铁》在明确传递农业合作化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隐形地向我们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另一面:农村权力结构的深度调整,农民两种积极性的冲突与论争,女性价值向男性的皈依以及知识分子改造中的两难处境,从而让我们得以全面而真实地了解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
    • 翟传秀
    • 摘要: 再婚女性,作为一类少量而特殊的女性群体,虽然在“十七年”小说中表现为短暂出场、少量篇幅及轻浅化的形象塑造,却也流露鲜活、异质的存在及意义价值。《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三部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再婚女性”形象,即为典型适例。这些再婚女性据其性格特质约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美丽外貌与叛逆精神、个性独立的“妖女”型女性,另一类则是具有宽厚包容和忠贞品性,默默奉献的“地母”型女性。两类再婚女性形象,缘于新中国保护妇女权益法案的颁布所形成的舆论环境与话语机制,亦是作家在表达时代主流话语的同时,内心对女性美、民间美之文学理想的执念体现,再婚女性在此时不失为有效的载体。再婚女性形象塑造,显示其双重现代性意味,即在“十七年”小说书写的政治潮流下展现女性的主体意识建构与多元审美内涵,同时带有革命现代性与女性现代性的能指,帮助实现革命/女性(阶级/性别)的融合和意义互动。
    • 常明明
    • 摘要: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是依靠县、区干部或上级派出工作组直接领导贫农、下中农,边摸索边建立的.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快速发展,建社干部短缺问题很快显现,为此,各级人民政府在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中选拔了一些骨干,通过举办各类短期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本掌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和办社方法的基层干部,不仅使农业合作化运动快速推进,而且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 李崇寒
    • 摘要: 1952年春节过后不久,位于太行山南端的山西平顺县川底村来了位陌生人,据村民回忆,此人穿着棉袍、戴着棉帽,手拎旱烟袋,“开始大家不知道这老汉是干啥的,什么会他都参加,和什么人都能说得拢,公鸡打架他也要看个头尾,甚至碰见妇女烧饭他也有嗑唠”,怎么看都像是个庄稼人,谁能想到,“他还是个写书的”。
    • 郑品芳
    • 摘要: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农民生产互助、大生产运动探索了农业合作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全面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并先后针对党内分歧进行了六次批评右倾或纠正"左"倾的工作,最终实现并巩固了农业集体化.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以"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为遵循、以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和苏联集体农庄实践为借鉴、以建立全部的巩固的中国社会主义为目标等三大特点,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人人平等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农业大兴水利和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周俊芳
    • 摘要: 《太行风云》是期颐老人刘江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太行山一个村庄的变迁,从热火朝天的抗战风云,到农业合作化的激荡生活,如同一幅乡情浓郁的山水画。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质朴生动的人物,诙谐有趣的语言,呈现出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至今读来,仍有滋有味,仿若身临其境。
    • 秦程节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项被赋予政治、经济双重改造使命的宏大工程,对农民的日常心理和行为取向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从广东地方性实践看,面对"入不入社"问题时,各阶层农民的心理形态与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贫农普遍呈现出"积极拥护""感恩""均平""求富"等不同心理形态;中农则表现为"欲迎还拒","怕吃亏""随大流""单干"等不同心态兼而有之,呈现出对国家政策规范化期待与谨慎戒备的双重矛盾心理;富农由于自身处境对入社抱投机心理,既害怕被孤立而主动讨好乡村"熟人社会",又因入社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不满与有限抵抗.研究表明,各阶层农民入社并非完全出于自主的理性选择,而是掺和着利益、政策与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权衡与考量.农民的各种复杂心理和行为取向,既反映合作化语境下农民的利益诉求,也隐含各阶层农民的生存智慧.
    • 严官金
    • 摘要: 日月如梭,英子慢慢长大,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艳压群芳的美少女。很快,托媒说亲的人,陆续上门。英子一律拒绝。白鹤坪大队支书叫大树,贫苦人出身,人正心善,劳动积极,农业合作化时期就成为培养对象,后来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大树觉得这一切都是新社会带给他的,满怀对政府的感激。只要是组织布置的任务,只要是上级的要求,绝没有二话,坚决落实。农田建设、水利工程、公粮余粮……样样走在全公社前列。他在群众中的口碑好,威信很高。
    • 黄鹤
    • 摘要: 马克思基于国际农业合作社的实施与探索,辨证性融合发展创建了马克思农业合作化思想理论.该理论现已成为我国当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性理念支撑.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进土改政策,结合农业合作制的实践经验,致力于促进马克思农业合作化理论向本土化转型创新.我国通过马克思农业合作化思想理念的正确引领,经过漫长而大胆的试验尝试,根据国家和农业的实际发展条件,革新发展成为中国化农业合作的独特路径,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变革步伐,而且对提升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效益具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
    • 梁苑茵
    • 摘要: 李凖创作于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前夕的短篇小说《农忙五月天》一般被视为农村女青年东英在农忙时节为"发动妇女参加生产""解放妇女劳动力"而在村里创办农忙托儿所的故事,但小说叙述构造的特别性及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与丰富度一直未受到关注.本文聚焦小说所呈现的农忙托儿所创办过程的特别之处,尤其是"人心换人心"的感觉一意识一行为方式对"村一社"空间形态和人心状态的再造.本文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与"社会"之间,李凖的"文学"观察打开了新的空间;如果把李凖的文学观察与呈现放置在"现代中国"实践经验的思想史脉络中考察,将有助于深化对"组织妇女"与"解放妇女"、制度与人心、"共和"政治等问题的讨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