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排土场

内排土场

内排土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9217篇;相关期刊26种,包括采矿技术、露天采矿技术、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露天开采专业委员会1999年会、第一届中国西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学术论坛等;内排土场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广贺、王东、卞正富等。

内排土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9217 占比:99.97%

总计:269305篇

内排土场—发文趋势图

内排土场

-研究学者

  • 李广贺
  • 王东
  • 卞正富
  • 封海洋
  • 曹兰柱
  • 李金典
  • 雷少刚
  • 韩猛
  • 于鹏
  • 周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鹏飞
    • 摘要: 为促使大型露天煤矿的建设更加安全合理,采掘系统的安全评价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安家岭露天矿西侧排土场的边坡实际情况,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对于边坡失稳影响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了理论上可能存在的边坡变形模式。
    • 薛万海
    • 摘要: 为解决安太堡露天矿过芦子沟背斜末期下部的剥离物和原煤运输难以运出的困难,根据采运排系统现状和背斜期末的煤岩赋存特点,提出了安太堡矿内排出入沟东移和运输系统优化方案,实时将运煤道路由多重折返式改造为直进式。结果表明:该方案减少了原煤运输距离和交叉路口,降低了安全风险,大幅释放了背斜区近距离内排空间,优化后的出入沟使工业广场与矿坑联络更加便捷通畅,提高了各环节生产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夏嘉南; 李根生; 卞正富; 雷少刚; 金慧霞
    • 摘要: 露天开采作为草原矿区开采的重要方式,采排复过程中形成的“梯田式”内排土场传统地貌面临占地面积大、景观破碎、水土侵蚀等问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可以自然地貌为师,具有融合矿区原始景观的独特优势。为构建与周边自然地貌相融合的内排土场地貌,在现有工艺和团队已有成果上,提出一种采排复一体情景下,基于水文保留曲面(HPCS)的内排土场近自然地貌重塑模型,以新疆黑山露天矿内排土场为例,构建HPCS下近自然设计地貌(NNDL_HPCS)为实验组,地表调整曲面下近自然设计地貌(NNDL_SAS)、原始自然地貌(PNL)和传统设计地貌(TDL)3者为对照组,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与CLiDE演化模型,模拟并评价NNDL_HPCS在地貌融合、土方调配与土壤抗水蚀3方面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地貌设计上,基于HPCS的内排土场近自然地貌重塑模型可依据预设采复周期下采复子区采前地表、矿层顶板和矿层底板3者的数字高程数据(DEM),自动求解复填可用土方量,获取复填子区地表高程设计结果;地貌融合上,NNDL_HPCS较NNDL_SAS和TDL视觉上更接近于PNL,其相对PNL的高程总方差较后两者分别低50.37%和37.92%,且其自然水文保留率较后两者分别高出2.85%和8.53%;土方调配上,NNDL_HPCS土方运移成本小幅增加,其土方平均运距分别较NNDL_SAS和TDL分别高出约4.99%和5.05%;土壤抗水蚀上,NNDL_HPCS较NNDL_SAS 10 a可减少约55%的表土水蚀总量,较TDL减少约72.6%,可显著提高内排土场表土抗水蚀能力。
    • 夏嘉南; 李根生; 卞正富; 雷少刚; 宫传刚; 李恒
    • 摘要: 露天开采作为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开发形式,其长期高强度人为扰动形成的传统“梯田式”内排土场面临占地面积大、景观破碎等问题。近自然地貌重塑作为矿区修复的重要手段,具有融合矿区内外景观的独特优势。为设计与周边自然地貌相融合的露天矿内排土场地貌,在现有开采工艺基础上,提出一种采排复一体下基于调整曲面的内排土场近自然地貌重塑模型;以新疆黑山露天矿为例,构建内排土场近自然设计地貌,及区域原始地貌和传统设计地貌2个对照组,结合CLiDE演化模型,模拟并评价10 a内近自然设计地貌的抗水蚀效果。结果表明:①地貌设计上,近自然地貌重塑模型在采排复一体化过程中可依据采复子区采前地表、矿层顶板及底板数字高程数据,自动求解复填可用土方量,获取复填子区地表高程近自然设计结果;②土方调配上,近自然设计地貌土方平均运距较传统设计地貌高0.49 m/m^(3),较后者高约0.06%,两者土方平均运距极为接近;③视觉上,近自然设计地貌能够与周边自然景观相融合,相较传统“梯田式”地貌,其与周边自然地貌间无明显拼接痕迹;④土壤水蚀模拟上,近自然设计地貌较传统“梯田式”地貌10 a可减少约39.07%的土壤水蚀量,其可显著提高内排土场表土抗水蚀能力;⑤土壤运移演化上,近自然设计地貌表土流失及堆积区的空间位置与自然原始地貌重叠率达57.27%,较传统设计地貌高2.96%,其区域表土运移特征与采前自然地貌更为接近。
    • 韩鹏; 何渊; 徐占金; 徐国俊; 王毅; 刘丽珍
    • 摘要: 以河曲露天煤矿选煤厂东侧内排土场排放到界的永久边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室内相似模拟模型,根据该排土场边坡上下层的料构成的差异情况,以+1004.0 m为分界,采取了不同的物料粒径级配建立模型。试验中的振动作用由振动试验台产生,研究了该边坡模型在10~40 Hz不同振动作用形式下的响应规律,通过对试验过程中现象的观测,揭示了不同振动作用形式下的物料运动类型、滑移规模与边坡破坏发展过程。
    • 袁远; 郭夏飞
    • 摘要: 为研究安太堡露天矿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采用GEO-slope对内排土场3个不同位置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给出了边坡稳定性控制措施。分析结果表明:内排土场南部区域高段排土边坡变形方向为北东方向;边坡现场变形区域与破坏机理分析区域相一致,主要为单台阶或多台阶沿排弃物料内部的滑动变形;压脚可以有效减小边坡变形,提高边坡稳定性。
    • 赵贵彬; 封海洋; 韩猛; 李金典
    • 摘要: 为研究增高扩容后顺倾软岩基底内排土场的稳定性及不稳定边坡控制措施,以扎尼河露天煤矿2021年及2022年内排土场增高扩容设计边坡为例,对设计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针对不稳定边坡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内排增高扩容过程中可采用预留临时底煤的方式提高边坡稳定性,并且在内排跟进过程中可采用煤岩置换的方法对留设的底煤进行开采并快速内排,使边坡处于稳定的情况下将资源进行回收,提高煤炭资源回收效率;最终确定2021年留设8 m厚临时底煤,可保证2021年增高扩容设计边坡的稳定;2022年留设10 m厚临时底煤,可保证2022年增高扩容设计边坡的稳定。
    • 刘建国; 王兴涛; 司国斌
    • 摘要: 伊敏露天矿属于富水软岩边坡露天矿,富水煤岩边坡系统强度低、充水量大、渗透性差、演化弱层赋存复杂,容易存在滑坡隐患.通过分析伊敏露天矿的地质条件,确定了内排土场地下水的渗流方式;基于典型地质剖面建立SEEP/W渗流分析模型对内排土场地下水渗流进行模拟;分别对现状内排和设计内排进行模拟,得到现状内排较为稳定,但雨季仍有滑坡风险的结论.
    • 赵贵彬; 封海洋; 韩猛; 李金典
    • 摘要: 水是影响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泥岩及泥岩弱层含水率对顺倾软岩基底内排土场稳定性的影响,以内蒙古东部某露天煤矿2021年及2022年内排土场设计边坡为例,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泥岩及泥岩弱层含水率的降低会降低内排土场从基底滑动的风险.最终确定设计边坡泥岩及泥岩弱层含水率降至27.3%时,可保证内排土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 韩鹏; 何渊; 徐占金; 徐国俊; 王毅; 刘丽珍
    • 摘要: 以河曲露天煤矿选煤厂东侧内排土场排放到界的永久边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室内相似模拟模型,根据该排土场边坡上下层的料构成的差异情况,以+1004.0 m为分界,采取了不同的物料粒径级配建立模型.试验中的振动作用由振动试验台产生,研究了该边坡模型在10~40 Hz不同振动作用形式下的响应规律,通过对试验过程中现象的观测,揭示了不同振动作用形式下的物料运动类型、滑移规模与边坡破坏发展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