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
公共雕塑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雕塑、建筑科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07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教学研讨会等;公共雕塑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文宏、王平胜、王森等。
公共雕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070篇
占比:99.05%
总计:19253篇
公共雕塑
-研究学者
- 何文宏
- 王平胜
- 王森
- 赵云川
- 吴文治
- 唐凤云
- 康乐
- 李姌
- 李静
- 沈海晖
- 洪建萍
- 王林
- 程洁
- 褚子辰
- 谢路
- 贲琦
- 郭婷婷
- 郭媛媛
- 陈亮
- 陈立新
- 颜海强
- 高家骥
- 魏宇辰
- ArtChina
- George
- Kaye
- TKD
- 万吉欣
- 于冰
- 亢康
- 付明春
- 代艳娜
- 任怡
- 何为
- 何永宏
- 俞梅芳
- 冷柯
- 刁文姗
- 刘佳婧
- 刘佳婧1
- 刘悦笛
- 刘松松
- 刘松松1
- 刘淑泓
- 刘玉宝
- 刘磊
- 刘蓓
- 刘贻永
- 卢正昕
- 印洪
-
-
-
史华威
-
-
摘要:
《拉洋车》作为早期公共雕塑的典范,完成于王府井一期整改工程。在“追忆”主题的确立、雕塑语言的组合等完成过程中,符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分解了雕塑符号的提取和创建要点,挖掘了作品成功的因素,以期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有所帮助。
-
-
赵嘉
-
-
摘要:
尹一鹏,广西桂林人,1936年生,出生时正逢秋菊盛开之时,故取名为“菊生”。他于1955年考入中南美专(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曾新泉、朱培钧、陈禾衣等人,195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是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雕塑的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在景德镇从教几十年,他培养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人才。
-
-
曹智勇
-
-
摘要:
雕塑艺术作品自古以来长期表现出显著的公共特性,公共雕塑艺术品一直表达着人类价值共性,或以在地性为表达视角,或以全球性为表达视角,而在地性则是地方性公共雕塑的主要特性。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其在地性具有历史悠久、特色显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内涵,也有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内涵,黔西南的公共雕塑以不同形式表达着黔西南公共雕塑的在地性特征,彰显着黔西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取向与少数民族价值存在。
-
-
王臻
-
-
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全国各地的公共艺术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大小乡镇遍地开花,公共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乡村振兴计划的影响下扮演重要角色,公共雕塑不仅在改善乡村环境、体现乡村地域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公共雕塑在陶冶情操、建设人们的精神文明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如何将公共雕塑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成为这门课程设计的重要问题。
-
-
代艳娜
-
-
摘要:
城市公园中千篇一律的静态雕塑逐渐引发了人们对景观环境的审美疲劳,而交互式公共雕塑的出现,很好地改善了这一状况,并增强了公共雕塑与人、与景的交流和融合。从公共雕塑的互动性概念谈起,举例分析城市公园中公共雕塑的互动性表达方式,并对我国当下城市公园中公共雕塑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梳理。
-
-
薛争争
-
-
摘要:
伴随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城市中的雕塑数量不断增多。近年来,城市公共艺术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进一步促进公共雕塑趋于多元化发展,使得公共雕塑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广泛,并在雕塑的语言表现、色彩搭配、历史传承上焕然一新,优化了城市精神面貌,提高了城市社会形象。通过合理运用雕塑艺术来展现城市主题、彰显历史文化,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布局的有效方式。本文围绕着公共雕塑的创新和实践展开探讨,结合公共雕塑实际案例,分别从雕塑设计、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塑造城市形象锦上添花。
-
-
祝泗玉
-
-
摘要:
刘开渠作为新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创作的公共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的特点.这种"时代性"是对西方写实主义和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完美表达和阐释,同时保持着对社会历史、文化底蕴的感知.结合西方写实主义传统,突破了中国传统塑人、塑像的固定形式特点,塑造了大批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这不仅是对传统形式、传统观念上的革新,同时也将受众的文化审美需求与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关系进行结合.其作品的审美意蕴、社会功能和特点构建了刘开渠艺术作品的内在张力.
-
-
-
朱峰
-
-
摘要:
如今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验美、感受美的生活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公共艺术包容性也越来越强、形式日渐多元。“泛化”是把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泛指涉及的方面广、范围大,普遍与泛化相对的含义是“具体”。本文研究的公共艺术的泛化是说公共艺术的边界在不断的扩展模糊,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
-
邬春生
- 《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教学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通过现代雕塑对美国城市环境的影响,雕塑在城市景观中所处的必不可少的地位和在城市复兴运动中的作用,认识环境艺术对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及由此给带来的启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雕塑将如何使建筑、环境与居住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看上述问题,美国的城市复兴运动可以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首先,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环境艺术的要求,着力营造一种人、建筑与环境融合在一起的环境氛围,而现代城市雕塑正是这种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环境设计市场的需求已逐步形成,国外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正在纷纷进入这一市场。但环境艺术是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和民族、地域特征的艺术,而这正是本国设计师具有的独特优势,应加以充分发挥。此外,加强对环境艺术的重视,政府要加以一定的投人和扶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城市环境艺术得以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