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闻
公共新闻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026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青春岁月、新闻世界、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安徽省第三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全国气象影视技术交流会、江苏省第四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等;公共新闻的相关文献由302位作者贡献,包括蔡雯、郑一卉、李一峰等。
公共新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026篇
占比:98.60%
总计:20311篇
公共新闻
-研究学者
- 蔡雯
- 郑一卉
- 李一峰
- 邵培仁
- 余建清
- 周珂
- 项国雄
- 严英
- 刘春
- 周培源
- 周红梅
- 姚娟
- 孙佳钰
- 张向阳
- 曾繁旭
- 李习文
- 李攀
- 杨华云
- 杨茜西
- 林靖
- 汪洋
- 王娟
- 王琛
- 王莹
- 郑保卫
- 郑珮
- 郭平
- 陈伟鑫
- 高春梅
- 万军
- 严园园
- 严彬
- 丰笑容
- 付强
- 付晓静
- 付永田
- 付玉
- 代安楠
- 代平
- 仲勇
- 任帆利
- 任海林
- 何建阿
- 何明敏
- 何诗恒
- 余丽蓉
- 傅海
- 冯旭
- 冯皓
- 冯蕾
-
-
-
骆正林
-
-
摘要:
随着技术酵素对社会生活的催化,新闻传播正在由职业活动演变成一种公共生活,新闻传播的公共性被大大激发出来,新闻业和新闻学均遭遇巨大的“未来不确定性”。当社会大众与职业媒体共同分享新闻传播权时,新闻学的问题域走到了转换的十字路口。问题域的转换:一种能够激发新闻学想象力的方法论俞吾金先生认为,“哲学的进展始终是以人们对基本问题的反省、超越或解决作为自己的前提的”。其实不光哲学需要反省“基本问题”,任何学科都需要对“基本问题”进行持续的反思和辩驳。为此,俞吾金提出了一组概念,如思想酵素、问题域、问题域的转换等,这些概念可以有效诠释“理论的进化和创新”。
-
-
武俊
-
-
摘要:
公共新闻属于民生新闻发展的产物,且与当下国情相适应。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民生新闻价值取向并不是新闻发展的终极取向。为了有效应对民生新闻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更新其价值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从“民生新闻”向着“公共新闻”发展,可能是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
-
李潇湘
-
-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新闻行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如今,民生新闻也成为时代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让民生新闻朝着公共新闻去发展,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本身公共新闻就具有很多价值,比如,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进而为人们营造良好且和谐的生活空间。本文就公共新闻对民生新闻的继承与发展加以分析,也提出了几点有效且可行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
-
-
高鹍
-
-
摘要:
民生新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如今传播内容日益碎片化、同质化,新闻越权造成公信力缺失等弊端逐渐显露,收视率、传播价值与受众评价不断降低.民生新闻将何去何从?本文认为,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已势在必行,并针对转型的原因以及具体做法加以论述.
-
-
-
-
-
葛蕾1
-
-
摘要:
民生新闻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节目同质化、内容肤浅琐碎、格调低下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媒体的形象,更制约着民生新闻的发展。民生新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是全新的课题。民生新闻需要在拓宽领域、深度报道、强化评论、创新样态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
-
-
付永田
- 《江苏省第四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杰伊·罗森教授认为,新闻记者除了履行报道新闻和让社会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职责外,还应积极关注公众在获得信息后的行动能力,帮助公众应对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微博作为全新新闻传播技术和渠道的应用,在当下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格局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无疑已成为在实践中探索和践行公共新闻理念的试金石."于欢刺杀辱母者案"对当前社会公共新闻理念的实践,乃至当今社会法治教育和公共领域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这一案例为研究契机,从传播主体、讯息、受传者、媒介、反馈五个环节着手,深入探究微博传播何以成为公共新闻理念的试金石,并进一步思考微博传播在践行公共新闻理念上的客观局限及其克服之道.
-
-
王晓雅
- 《安徽省第三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 2011年
-
摘要:
社区新闻,作为公共新闻的一支新触角,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实践,但它像一棵生命力极强的幼苗,已经深深扎根到基层社区,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民生工程的一道亮丽风景.如何认识社区新闻的社会价值,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新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怎样拓展社区新闻信息反馈渠道,怎样避免社区新闻实践中的缺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当前社区新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反对虚假新闻,坚持真实报道,健康而不低俗,娱乐而不说教,追求多元化,避免同质化,厘清是非关系,思考留给社会的对策建议。虽然社区新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它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加速,社区新闻如何实现它的服务性和导向性,如何走向多元化而又突出主旋律,进而显示其在社区舆论阵地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只要继续践行党的以人为本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关注民生,创新采编报道模式,服务社区,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新闻事业一定有着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