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学加工

光学加工

光学加工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35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877822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光学精密工程、光机电信息、光电工程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暨中国光电产业论坛、2006全国光电子与光电信息技术学术研讨会等;光学加工的相关文献由558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勇建、伍凡、张学军等。

光学加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77822 占比:99.98%

总计:878020篇

光学加工—发文趋势图

光学加工

-研究学者

  • 万勇建
  • 伍凡
  • 张学军
  • 戴一帆
  • 杨力
  • 范斌
  • 曾志革
  • 李圣怡
  • 浦东林
  • 胡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宝华; 吴泉英; 唐运海; 范君柳; 孙毅; 沈栋慧
    • 摘要: 为了改进自由曲面刀具路径规划中刀具圆弧Z向补偿的计算方法,降低车床克服X轴惯性带来的跟踪误差,提高切削速度和效率,基于超精密车削下的慢刀伺服技术提出一种差值迭代法。以理想刀位点极径和由给定刀触点计算出的实际刀位点极径作差值运算,判断差值是否小于车床导轨分辨率,若低于分辨率,则输出刀位点;若超过,将差值补偿给初始刀触点重新计算补偿刀位点,再与理想极径作差值,此为一次迭代,通过多次迭代,即可完成最终刀位点输出。通过实验分析证明:三次迭代后的刀位点极径即可满足阿基米德螺线渐变,车床X轴稳定进给,同时对Z轴的补偿量较少,加工精度达PV0.226λ@632.8 nm。该差值迭代法无需复杂的方程组求解和曲面拟合,可操作性好,加工精度和效率高。
    • 陆海龙; 张文娟; 赵丽丽
    • 摘要: 本文基于安全系统工程定量事故分析的故障树分析法对光学加工过程中机械伤害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按照各影响因素对机械伤害事件的作用大小提出了防范对策,以达到避免光学加工过程发生机械伤害的目的。
    • 袁胜豪; 张云飞; 余家欣; 李凯隆; 王超; 田东; 海阔; 黄文
    • 摘要: 为了研究磁流变抛光后元件表面"彗尾状缺陷"的生成和演变机理,本文以石英玻璃为样品,分析了磁流变抛光时抛光液中抛光颗粒浓度与水分含量对彗尾状缺陷的影响.研究表明,彗尾状缺陷的生成与元件表面存在的原始缺陷相关,抛光颗粒在缺陷处的堆积是造成原始缺陷转变成彗尾状缺陷的主要原因.随着抛光颗粒浓度的增加,抛光颗粒在原始缺陷处的堆积明显,生成的彗尾状缺陷数量增加;然而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抛光液的流动性增强,抛光颗粒在缺陷处堆积效应减弱,彗尾状缺陷出现的数量降低.在磁流变抛光过程中,原始凹坑缺陷首先演变成彗尾状缺陷,彗尾状缺陷的头部凹坑深度相对于原始缺陷表现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凹坑的边缘角度随抛光的进行单调增加,直到缺陷被完全去除.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磁流变抛光中抑制元件表面彗尾状缺陷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后期研发控制彗尾状缺陷的抛光液和工艺优化方法.
    • 谢晋; 罗宜毫; 陈钊杰; 何铨鹏; 胡满凤
    • 摘要: 优化工件表面微结构形状并提高其加工精度可以挖掘出更高的零件表面功能特性,从而附加形成新的产业价值.目前,精密微细加工技术正在成为新兴产业的研发热点及探索方向.基于光能、热能、流体动能等的微细加工技术,因无定型工具难以控制微细结构的形状精度,机械加工技术可获得高形状精度的表面,但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超硬工具的微细尖端易磨损和机械剪切产生微毛刺导致微细结构加工表面质量差等问题.分别基于激光的光能、放电的热能和流体的动能,开发出3种复合磨削技术,其关键是研究物理加工和机械加工的复合加工原理及其多工艺参数的融合控制方法,旨在实现硅晶片、蓝宝石、光学玻璃及硬质模具钢等难加工材料的高精度微结构加工.研究得出,激光辅助磨削技术可以在线去除微细机械加工中的边沿毛刺和提高微结构表面质量;放电辅助磨削技术可以在线修整微金刚石磨粒,优化微切削性能,无需冷却液和后续抛光工艺便可实现光滑表面的机械加工;磨料流辅助磨削技术可以在微细磨削过程中加工出光滑的结构表面.
    • 海阔; 曾雪锋; 李锐钢; 李英杰; 李龙响; 张学军
    • 摘要: 行星研磨技术由于提升磨削接触点相对速度,能够有效提高材料去除效率.但由于传统研磨盘不均匀磨损,导致研磨盘形状持续改变,从而影响了研磨过程中去除函数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本文针对基于小磨头行星运动方式,通过建立构建磨损函数,预置研磨盘曲率半径,使研磨盘满足在加工单周期后各点去除量相等,从而提升去除函数稳定性.通过实验验证,研磨去除函数与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优化后的研磨盘可获得高效稳定的去除函数.采用直径40 mm SiC研磨盘研磨SiC工件,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加工前后研磨盘磨损情况,面形变化小于1%,符合均匀去除要求;对比多组不同研磨阶段去除函数,体积去除率误差小于2.3%,满足光学研磨去除函数稳定性要求;在公转100 r·min-1,自转-100 r·min-1条件下,体积去除率达到6.879 mm3·min-1,比同样参数下的平转动研磨提高了40.9%的去除量.证明了行星研磨技术能够通过参数设计获得高稳定性的高效去除函数,为行星运动研磨技术应用于SiC镜片高效加工提了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 张颖; 刘红; 陈小安; 闵攀; 罗瑞
    • 摘要: 环氧复制法利用环氧树脂将抛光母模的高精度表面复制至镜坯,这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制备光学反射镜的方法.由于树脂的材料特性,复制面形精度随着反射镜口径的增大而迅速降低,并且在脱模后没有有效的面形精修方法.本文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仿真了环氧复制过程,提出了一种针对母模的优化设计方法,提高了环氧复制法的精度.然后研制了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金属薄膜,利用磁流变修形技术将复制后的薄膜表面加工至更高的面形精度.最后利用环氧复制法分别在5天和10天内制备了Φ180 mm抛物面反射镜和Φ500 mm平面反射镜,面形RMS均小于20 nm,表面粗糙度Rq均为0.6 nm.
    • 王光伟; 龚云辉; 王元康; 周旭环; 黄娅芳; 董汝昆; 郭春荣
    • 摘要: 在光学加工中,对于光纤倒像器圆弧角R 的加工,无论是精磨还是抛光,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圆弧角较小(R=0.5 mm),非线性倾角,因此不能采用常规倒角磨具进行加工,应制作专用精磨磨具.对于圆弧角R的抛光,由于圆弧角形状特征不同于常规光学元件(如球面、平面),普通的球面或平面抛光设备并不具备此项加工功能,因此圆弧角R的抛光成为整个光纤倒像器光学加工的技术瓶颈.通过对光纤倒像器圆弧角形状特征研究分析,找寻具备此项加工模式或运动轨迹的设备,为满足抛光条件要求,对设备进行一定的改造;同时,结合光纤倒像器圆弧角形状特征及设备性能,设计专用抛光磨具及工装.加工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控制,对光纤倒像器圆弧角R 的抛光加工满足了图样技术指标要求.
    • 胡瑞; 陈志强; 张媛媛; 徐涛; 刘红; 张继友
    • 摘要: 针对Ф1.05 m空间光学系统主镜的设计指标要求,提出了轻量化反射镜结构优化设计的新方法,并建立了反射镜结构自动化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平台,基于此平台确定了性能优异的主镜结构设计方案.主镜重量小于50 kg,轻量化率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主镜在三球铰支撑下的第一阶模态频率为361.2 Hz,自由状态下的一阶非零模态频率为501.9 Hz;在1°C均匀温度变化下,不去离焦和去除离焦之后的面形RMS分别为0.55 nm和0.10 nm;主镜在30g过载加速度作用下的最大应力为16.1 MPa,均满足设计要求.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大口径反射镜加工工艺,路线为超精密铣磨—小磨头数控研抛—离子束精修,实现主镜面形误差的确定性去除.为保证面形检测结果的天地一致性,发展了重力卸载技术和面形误差数据后处理技术,剔除重力和其他系统误差对检测的影响.主镜最终面形精度达到0.011λRMS,获得了高精度的光学面形,也证明了方案的合理性.
    • 刘锋伟; 吴永前; 陈强; 刘海涛; 闫锋涛; 张仕杨; 万勇建; 伍凡
    • 摘要: 在光学系统中使用非球面可以有效校正像差,改善像质,进而简化系统结构;并且增大系统口径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分辨本领,因此在基础科学研究、天文学宇宙探测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都对大口径非球面镜有着迫切需求.大口径非球面的制造在现代光学制造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大口径非球面镜的先进制造为主题,对大口径非球面镜的光学加工技术,特别是研磨抛光技术及其过程中所采用的面形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特别总结了新一代先进光学制造的技术特征,展望了未来大口径非球面镜的制造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