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P模型
GTAP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5565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工业技术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亚太经济转型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学术研讨会等;GTAP模型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启荣、李丽、黄凌云等。
GTAP模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5565篇
占比:99.88%
总计:145733篇
GTAP模型
-研究学者
- 朱启荣
- 李丽
- 黄凌云
- 冯晓玲
- 周曙东
- 周玲玲
- 姜珊珊
- 孙明松
- 张恪渝
- 杨军
- 邵兵家
- 陈迅
- 张晓磊
- 王原雪
- 王文玺
- 钱进
- 魏景赋
- 何一鸣
- 刘合光
- 刘慧
- 周润
- 夏友富
- 宋马林
- 崔连标
- 廖玫
- 张帅
- 张恒龙
- 张晓倩
- 张震
- 戴丽
- 方远
- 曲德龙
- 曲越
- 朱庆华
- 李艳华
- 杨秀苔
- 牟园园
- 王婉如
- 王绍媛
- 王静怡
- 田维明
- 秦晓钰
- 米明金程
- 肖志敏
- 赵明
- 赵灵翡
- 郑芳
- 郭丹丹
- 陈柳霖
- 陈淑梅
-
-
张嘉洛;
褚晓飞
-
-
摘要: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提升该区域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手段,零关税可以有效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本文采用GTAP模型,对于零关税假设场景之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宏观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得出:中国与东盟的零关税有利于中国GDP的增加以及国民福利的总体上升,中国需注意在关税降低之后,对于第三产业的建设及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进口总量与出口总量都有大幅度地提升.中国与东盟区域内国家应努力促进区域内关税优化.
-
-
李思淼;
关嘉麟;
李超
-
-
摘要: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贸易保护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加征关税是最具代表性的手段。其农产品在加征关税的清单中被数次提及,必将会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因此,本文以中美贸易之间的农产品关税为切入点,选用GTAP模型,根据目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状况,设置了4种不同的情景,评估目前已实施和可能实施的贸易政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相关行业提供有益参考。
-
-
李楠;
黄宇炫;
马紫孟;
张建武
-
-
摘要:
本文基于GTAP模型从劳动力报酬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模拟分析了CPTPP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CPTPP现有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活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长期经济中影响较小,在短期经济中影响较大。预测随着中国加入CPTPP和CPTPP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从劳动力差异性看,非熟练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增长要大于熟练劳动力;从产业层面看,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均大幅提高,而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
魏景赋;
王佳铭
-
-
摘要:
RCEP与CPTPP均为以降低关税为主要目标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于在前者基础上继续谋求加入CPTPP的中国而言,势必日渐降低的关税税率变化将如何影响中国贸易效应?为厘清此一问题,本文通过GTAP模型一般均衡模型的方法对RCEP与CPTPP的税率规则进行模拟分析,结论为:以降税为基调的税率演进会同步促进中国贸易效应提高与经济增长,但也将会带来产业结构受冲击后所导致的居民福利、贸易条件及贸易平衡多重下降的隐患。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及改善社会再分配机制的三项政策建议。
-
-
马文秀;
李瑞媛
-
-
摘要:
中国和日本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产品结构集中度较高,市场相互依存程度较高,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通过中日相互减让关税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及贸易逆转效应、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的享惠门槛降低效应、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的贸易成本降低效应、服务贸易及投资协定的间接出口带动效应对中日货物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GTAP模型模拟评估结果表明,中日关税减让对两国的进出口规模均有促进且对日本的促进作用更强,两国的GDP和社会福利均会得到改善,但中国的贸易条件和贸易收支会出现恶化;两国双边进、出口额均有增加但产业异质性明显,中国各产业对日出口和进口均增加,其中纺织品对日本出口增量最大,机电产品自日进口增加额最多;中国对日本的货物贸易逆差增加。为此,中国应制定灵活的产业冲击应变政策,充分利用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重视推进非关税壁垒优惠安排,做好贸易风险防范。
-
-
朱庆华;
米明金程;
张晓倩
-
-
摘要: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即将结束之际,印度以现有协议不符合印度利益为由宣布退出谈判,引发各方关注。探讨印度退出RCEP对印度和其他成员的影响,对确定RCEP在印度退出问题上的立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用GTAP模型模拟比较印度加入和退出情况下RCEP成立的经济贸易效应,发现RCEP成立会提升成员国经济和福利水平,印度退出RCEP将损害自身利益,降低包括中国在内的RCEP其他成员从该贸易协定生效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减缓非成员因RCEP成立受到的不利影响。因此,RCEP成员国应争取早日签署协定,分享协定带来的利益,同时积极争取印度回归谈判或者随后申请加入。中国要积极实施自贸区战略,规避其他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对中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
-
王原雪;
张晓磊;
杨继军
-
-
摘要:
本文使用GTAP模型全面评估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并从进口品跨国价格传导、国内需求变动引致的价格冲击、国内中间投入品成本的价格传导以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价格传导4个角度,系统剖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若中美两国严格执行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进口品的跨国价格传导机制会导致中国进口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但国内中间投入品成本的价格传导机制会导致中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2%~4%.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策时,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谷贱伤农"问题,而非进口品涨价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
-
-
崔连标;
翁世梅;
宋马林
-
-
摘要:
采用全球多区域CGE模型对中国停止进口美国农产品的影响进行评估,测算了中国对不同"一带一路"地区开放市场的经济冲击效应.研究发现,若中国停止进口美国农产品,中美两国的实际GDP、居民福利和就业均会遭受负面冲击;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市场能够缓解美国农产品供给中断对国内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自美进口农产品中有16%-32%的部分可被"一带一路"国家取代,替代率随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对华出口增加明显,可作为贸易冲突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的重要参考对象.
-
-
李金叶;
胡佳霖
-
-
摘要: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历经八年的谈判后正式签署,近年国际关注度不断提高.本文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各经济体的制造业竞争力及互补性进行分析,采用动态GTAP模型对RCEP生效后14年间的经济影响进行模拟,并通过静态GTAP模型对主要经济体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各成员国间贸易联系将随着RCEP的落地更加紧密;(2)RCEP落地后会促使各成员国宏观经济、社会福利及贸易条件等均衡发展,其中韩、日、中依次受益较为突出,而短期内美国及欧盟等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冲击;(3)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将会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进而带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
-
黄欣瑜;
宋蕴博
-
-
摘要: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而此前印度以协议不符合印度利益为由退出谈判.本文利用GTAP模型和第十版数据库,通过不同情景的设置,探究降低关税和技术性壁垒对RCEP成员国和其他国家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在印度缺席或是加入的不同情况下,RCEP的建立对成员国和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RCEP生效后将改善成员国的多项宏观经济指标,且在贸易壁垒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印度加入协定能够给成员国和自身带来诸多好处,因此我们对印度的加入应持欢迎的态度,并尽快促进RCEP协定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