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间隙
保护间隙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矿业工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95201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电瓷避雷器、电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输变电年会、2010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保护间隙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力农、胡毅、严玉婷等。
保护间隙—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5201篇
占比:99.97%
总计:395307篇
保护间隙
-研究学者
- 王力农
- 胡毅
- 严玉婷
- 王亚舟
- 姚学玲
- 陈景亮
- 鲁海亮
- 郑传广
- 朱正国
- 乐杨晶
- 余鹏
- 刘凯
- 刘庭
- 孙晋茹
- 文习山
- 邓世聪
- 黄炜昭
- 姚森敬
- 张亚冰
- 徐莹
- 李佳
- 肖宾
- 胡建勋
- 邹伟
- 尹彬
- 廖志华
- 张东
- 杜祎
- 王羽
- 邵瑰玮
- 陈瑞珍
- 黄湘柏
- 黄章庆
- 严骏宏
- 任新新
- 刘能
- 卢旭
- 周易龙
- 徐金云
- 方梦鸽
- 方针
- 曾益
- 李世民
- 李成榕
- 李景禄
- 杨鑫
- 胡建平
- 舒印彪
- 闫仁宝
- 陈思琳
-
-
胡新宇;
杨廷方;
汪新秀;
宋华伟;
石发科
-
-
摘要:
保护间隙用于防雷保护,虽然结构简单,但其空气间隙往往无法快速将电弧熄灭,进而导致线路的跳闸率升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在保护间隙旁加装一个拉弧线圈的方法,通过改变间隙的磁场分布,使得电弧所受的电磁力增加,电弧半径变小,从而加快电弧的熄灭。基于COMSOL仿真平台,根据磁流体力学(MHD)理论建立了间隙电弧放电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保护间隙的电弧偏移量远大于传统保护间隙,电弧最小半径为传统保护间隙的47%。现场实验证明,改进型保护间隙的电弧均能够在5 ms内被熄灭,远小于传统保护间隙熄弧时间,最大只有传统保护间隙熄弧时间的14.1%。
-
-
罗屹豪;
杨廷方;
汪新秀;
宋华伟;
周西杰;
刘云辉
-
-
摘要:
保护间隙结构简单,但其空气间隙无法快速熄弧,使得线路的跳闸率上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在保护间隙旁加装一个空气炮的方法,通过喷射出高速气流,带走电弧的热量并拉细电弧,从而加快电弧的熄灭。该空气炮能在灭弧后自动充气,为下一次动作做准备。基于磁流体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理论,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了该新型保护间隙模型以及电弧的仿真模型。经仿真计算,加装自能式空气炮的保护间隙能将电弧拉细到原来粗细程度的25%,更易熄灭。由于气流带走热量,使电弧的弧心温度仅为传统保护间隙的1/3,也使电弧更易熄灭。现场实验证明,加装自能式空气炮的保护间隙的电弧均能够在13.3 ms内被熄灭,远小于传统保护间隙熄弧时间,熄弧时间最多只有传统保护间隙的31.8%。
-
-
王毅;
申佃涛;
苏荻;
程梓航;
王曦;
安韵竹
-
-
摘要:
以城区10 kV配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建立雷电回击过程中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的数值计算模型,对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分布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并联保护间隙和避雷器对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的限制效果,并对比了5种不同安装密度下并联保护间隙和避雷器的感应雷过电压限制效果.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并联保护间隙和避雷器均能降低10 kV配电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距离落雷位置最近的杆塔上装设保护间隙或避雷器,可有效降低配电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幅值;距离落雷位置最近的杆塔上未装设保护间隙或避雷器,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的降低效果不明显.
-
-
-
-
聂飞
-
-
摘要:
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动了电网的迅速发展,带电检修工作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220KV高压输电线带电检修工作的安全保护方面,对于这项工作的基本标准和实际的用具要求进行了介绍,为国家带电检修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以下的观点仅供参考和借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