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避雷器
线路避雷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69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967852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科技风、科技资讯、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2014年供用电设计技术交流会 、2014输变电年会、2010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等;线路避雷器的相关文献由16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守豹、王峰、王成等。
线路避雷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67852篇
占比:99.99%
总计:2968171篇
线路避雷器
-研究学者
- 刘守豹
- 王峰
- 王成
- 谷山强
- 万帅
- 刘强
- 刘新
- 巢亚锋
- 黄福勇
- 张搏宇
- 彭波
- 曹伟
- 杜雪松
- 吕雪斌
- 宋继军
- 岳一石
- 崔涛
- 廖文龙
- 王剑
- 王勇
- 苏宁
- 赵淳
- 张翠霞
- 彭向阳
- 殷禹
- 王海跃
- 严波
- 刘刚
- 刘小江
- 吴敏
- 庄严
- 张喜林
- 李伟
- 梁文勇
- 段非非
- 沈海滨
- 王振浩
- 王森
- 程学启
- 肖国斌
- 许安
- 许衡
- 贺子鸣
- 郑江
- 陈家宏
- 刘伟
- 刘吕娜
- 刘桂梅
- 刘洋
- 刘熙
-
-
刘守豹;
侯玉成;
盛明珺;
方圆;
童理;
韦昌伟
-
-
摘要:
线路避雷器是防止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有效手段,随着高电压等级线路避雷器的使用,出现了因安装方式导致的线路避雷器保护失效问题。针对某500 kV输电线路发生的线路避雷器在大幅值雷电流反击下对绝缘子串保护失效的问题,采用电磁暂态分析软件ATP-EMTP建立了仿真分析模型,分别对雷电流绕击和反击情况下绝缘子串和线路避雷器两端承受的电压进行了量化,得出了导致反击情况下线路避雷器保护失效的原因;提出了对现有500 kV线路避雷器安装方式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方案下反击雷电流导致的绝缘子串和线路避雷器两端电压波形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所研究成果对于50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避雷器的使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王灿;
杨嵩林;
黄安
-
-
摘要:
统计某地区的落雷次数、监测避雷器运行状态对高压线路的改进、避雷措施的优化等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研究的监测系统基于NB-IoT通信技术,在巡检人员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亦能建立起由监测单元构建的监测广域网络,监测设备的电路与处理器将采集线路避雷器的动作次数与避雷器泄漏电流并加以分析,并通过NB模块将数据上传,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存储与收发,用户可在配套搭建的网站或APP上实时查询监测信息,远端监控避雷器的运行状态.该系统在低功耗运行、远距离数据传输等方面做出了优化,更适用于实际使用.
-
-
刘守豹;
侯玉成;
盛明珺;
方圆;
童理;
韦昌伟
-
-
摘要:
随着我国输电线路向高海拔地区延伸,高海拔输电线路的防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缺乏选型标准,线路避雷器的高海拔应用存在困难.笔者对电气一次设备外绝缘高海拔修正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说明,对交流线路避雷器串联间隙电弧距离、本体电弧距离的耐受电压确定原则进行了解释,对不同海拔下的电弧距离修正结果进行了计算.提出了不同电极结构电气距离与电压耐受值的计算公式,结合低海拔避雷器电弧距离典型设计值对计算公式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使用计算公式对高海拔情况下线路避雷器的电弧距离进行了近似计算并给出了参考设计值.本研究结果对于高海拔交流架空线路避雷器选项和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
-
徐世泽;
龚坚刚;
李江涛;
刘书瀚;
冯欣
-
-
摘要:
输电线路覆冰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现象.对于分布在中重冰区的输电线路,避雷线经常处于严重覆冰状态,弧垂增大以及不均匀脱冰等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引发避雷线断线、输电线路对避雷线放电等严重故障,对中重冰区输电线路覆冰避雷线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使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EMTP-ATP对220 kV输电线路进行了仿真建模,实现中重冰区输电线路线路的防护策略研究.建立了输电线路的雷击暂态模型,对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进行计算,结合EMTP仿真模型及跳闸率计算方法,探讨了不同杆塔型号在有无避雷线两种情况下的雷击跳闸率,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提出了中重冰区的分区防护策略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全线取消避雷线会导致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增大10至20倍.采用分区防护策略,取消高海拔位置的杆塔两端避雷线的措施完全可行,在单端无避雷线杆塔及两端无避雷线杆塔加装线路避雷器能最大化降低雷击跳闸率,避免因避雷线覆冰造成的故障.当在杆塔上、下两相安装避雷器或者三相全安装避雷器两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雷电防护.
-
-
曾程;
杨廷方;
李既明;
谢斯晗;
孙唯
-
-
摘要:
10 kV配电线路耐雷水平较低,雷击跳闸事故频繁.而杆塔分流系数对线路的耐雷水平至关重要.根据某山区大跨越10 kV线路参数,利用ATP-EMTP软件建立10 kV线路仿真模型,量化分析线路避雷器装设前后对杆塔分流系数的影响,以及改变避雷器接地电阻大小后,杆塔分流系数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雷电流10 kA时,装设避雷器后杆塔分流系数降低了72.38%,且避雷器接地电阻降低一半,则杆塔分流系数可至少降低20.9%.最后通过对该10 kV线路进行具体改造,大大提高了线路的耐雷水平.
-
-
廖文龙;
刘小江;
雷潇;
刘强;
曾宏;
崔涛
-
-
摘要:
高土壤电阻率区段线路防雷及避雷器的优化选点是当前输电线路防雷课题中的难点问题.利用电磁暂态计算软件EMTP对500 kV线路高土壤电阻率区段的防雷问题进行仿真研究,采用典型同塔双回线路参数建模,研究了大接地电阻条件下应用避雷器综合治理绕击和反击跳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应用线路避雷器综合治理绕击和反击跳闸,杆塔接地电阻应限制在50Ω以内;2)线路避雷器应优先安装于同时具有绕击易击和反击易击特征的相别,大接地电阻条件下,避雷器应优先配置于下相;3)线路避雷器配置需综合考虑杆塔接地电阻、线路重要程度和落雷密度,当接地电阻15Ω~30Ω,一般线路或少雷区线路应在绕击易击回路下相配置一支避雷器,重要线路或多雷区线路应在双回下相各配置一支避雷器;当接地电阻30Ω~50Ω,一般线路或少雷区线路应在双回线路的下相各配置一支避雷器,重要线路或多雷区线路应在双回中下相各安装一支避雷器.
-
-
曹娜;
李妍;
安春晖
-
-
摘要:
近年来,输电线路上大量采用线路避雷器进行防雷保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线路避雷器成本较高无法全线安装,需要根据防雷保护理论及运行经验制定选点安装方案.然而由于同塔多回输电线路所处大气、地貌环境千差万别、杆塔构造的多样性,以及全高超过40 m的杆塔在雷击过程中波过程本身复杂性,常规分析方法往往难以对安装方案及运行效果进行直观的评估和总结.避雷器本身免维护特点也往往导致避雷器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在落雷过程中发生故障才得以体现,这也增加了防雷问题分析的复杂性.雷电观测数据表明雷电流幅值及其出现概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幅值较高的雷电流对设备绝缘威胁更高,但本身出现概率较低,进行防雷设计时需要对安全性及经济性进行综合考虑,因此有必要借助仿真计算方法,结合实际避雷器防雷失败导致线路跳闸案例,对同塔多回杆塔的线路避雷器保护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得出雷击过程中暂态电流幅值及其分布规律;对避雷器吸收能量等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及时总结故障原因,不断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
-
-
彭凯;
马鑫;
吴继岩;
妥平;
邹知斌
-
-
摘要:
配电线路遭受雷电直击极易引发相间闪络,需要合理计算相间闪络概率,研究相应防护措施.利用EMTP软件建立10 kV配电线路模型,计算线路遭受雷击时发生相间闪络概率,分析导线布置方式和杆塔接地电阻对相间闪络概率的影响.讨论不同绝缘措施、避雷器安装方式和设置间隔等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导线垂直布置方式下,雷击导线时三相电位差最大,相间闪络概率也最高;雷击线路相间闪络概率随着杆塔接地电阻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增大线路绝缘子串闪络电压对于改善线路相间闪络效果不明显,采用绝缘导线时相间闪络概率远低于裸导线.雷电流波头时间均值越短,导线相间闪络概率越高.安装线路避雷器能够有效降低相间闪络概率,避雷器安装数量越多,设置间隔越密,相间闪络概率越低.避雷器防护效果受接地电阻阻值影响,需要尽可能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
-
-
-
瞿佥炜;
戴明秋;
江安烽;
孙伟;
傅正财;
李锐海
- 《2015中国国际防雷技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为了试验调查现有线路避雷器阀片在90/200μs冲击电流下的耐受能力,对标称放电电流为5kA和10kA的两种ZnO避雷器阀片分别进行了不同能量等级下放电冲击次数为18次的90/200μs冲击电流耐受特性试验,并进行了相同能量等级下单次90/200μs冲击电流与4/10μs大电流冲击耐受特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能量等级下4/10μs大电流冲击对阀片造成的损伤大于单次90/200μs冲击电流造成的损伤.5kA阀片最高可通过约3.5kA的18次90/200μs冲击电流耐受特性试验,10kA阀片最高可通过约7.3kA的18次90/200μs冲击电流耐受特性试验.直流1mA参考电压作为评价避雷器阀片性能判据的敏感度高于标称放电电流残压.
-
-
-
-
-
-
-
-
李朝顺;
刘明岳;
陈曦;
张金玉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2014年供用电设计技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为有效提高输电线路防雷性能与治理能力,根据输电线路走廊雷电活动规律、地形地貌、线路结构和绝缘配置、防雷计算方法、防雷措施等差异性,提出了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基于雷电定位系统长期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输电线路全线走廊雷电分布规律,结合线路特征参数等,选择合适的防雷计算分析方法,逐基杆塔进行防雷性能评估,确定各级杆塔防雷安全等级及其决定因素;依据现有防雷措施技术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配置,制定具有不同特点的防雷方案.输电线路特征参数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地形的类型、绝缘结构配置和杆塔结构等。杆塔和线路的防雷性能是由3个参数来确定的。对于绝缘结构和塔结构已经固定的输电线路,因为不同的地形影响,反应速率和屏蔽故障率也有很大的差异。目前,输电线路常用防雷措施有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减小避雷线保护角、加装线路避雷器、增强绝缘、架设耦合地线、安装塔头避雷针、加装并联间隙等。只有按照输电线路雷击故障规律配置这些防雷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其实效。因此,找出并针对各个杆塔防雷薄弱点选择有针对性、有差异的防雷措施是提高防雷工程技术性和经济性的有效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