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速层

低速层

低速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6741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2006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等;低速层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景廉、吴庆举、周元泽等。

低速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6741 占比:99.93%

总计:166853篇

低速层—发文趋势图

低速层

-研究学者

  • 张景廉
  • 吴庆举
  • 周元泽
  • 杨晓松
  • 丁志峰
  • 丘学林
  • 刁桂苓
  • 卢造勋
  • 叶春明
  • 张元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生嵘
    • 摘要: 梨树断陷是东北油气分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主阵地之一,区内三维地震资料块数较多,地震采集经历二维、三维、高精度三维多个时期,各个施工队伍表层调查方法存在不同,一直缺乏针对表层条件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以往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形成梨树地区表层高程、低速层厚度、低速层速度、高速层速度等资料的数据库,并建立表层三维模型以明确表层结构特征;同时结合单炮记录,从地震采集施工(包括激发与接收两方面)共7项参数分析表层因素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提出4项对应措施提高地震成像精度,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本区的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表层因素研究方法,为下一步地震采集施工参数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 李赫; 董一兵; 王熠熙
    • 摘要: 基于京津冀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滦州M_(S)4.3地震、昌黎M_(S)4.2地震及其M_(S)3.3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深度,结合双差定位法获得2个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结果,对发震构造及成因关联开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滦州M_(S)4.3地震的节面Ⅰ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11°、85°、168°,节面Ⅱ分别为302°、78°、5°,震源错动类型为走滑型,震源深度为8 km,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呈NNE向,短轴剖面显示断层面倾角近垂直,认为其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昌黎M_(S)4.2地震及M_(S)3.3余震的节面Ⅰ分别为189°、68°、161°及190°、61°、170°,节面Ⅱ分别为286°、72°、23°及285°、81°、29°,震源错动类型同为走滑型,震源深度为10.5 km,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呈NNE向,短轴剖面显示断层面倾角近垂直,认为其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2)基于滦州M_(S)4.3地震、昌黎M_(S)4.2地震及滦州M_(S)7.1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3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上地壳先存断裂,而可能与震源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即壳内包体现象是孕育这些地震的共同基础。
    • 王寒枫; 梁晓峰; 邓阳凡
    • 摘要: 青藏高原拥有巨厚的地壳,在足够的温压条件下,其中、下地壳可能发生塑性变形,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类似流体的运动,从而形成中下地壳流。诸多研究表明,地壳流在青藏高原内部可能大范围存在,并在高原演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地壳流存在的范围、连通情况,及其是如何与其他构造作用一起调节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演化,还有待更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东部是青藏高原向外扩展的前缘,对其现有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讨地壳流分布特征,能够更好地讨论其在高原东向扩展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地震波速度结构探明的低速层分布为主要资料,同时综合电性结构和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深入讨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壳流可能的分布范围及其对高原演化的贡献,认为地壳流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东缘和东北缘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且三个区域的变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性。
    • 牛潇; 郑洪伟; 贺日政; 李娱兰; 严江勇; 李宗旭
    • 摘要: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碰撞及俯冲导致的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使得青藏高原内部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更为复杂,其中之一高原内部的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尚不明确.藏北高原中部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宽频带地震观测程度较高,为调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低速层分布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本文选取了INDEPTH-III项目布置在班公怒江缝合带两侧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开展接收函数分析,通过时频域相位滤波提高信噪比,并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台站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地壳中低速层广泛分布,且横向不连续,埋深在20~40 km之间,部分地区在0~15 km的上地壳也出现低速层.上地壳内的低速层分布特征主要与地表区域构造及沉积层分布相关;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层分布不仅受到了地体边界的约束,且可能与后期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相关.
    • 王小娜; 邓志辉; 叶秀薇; 王力伟
    • 摘要: 文中基于广东、广西和海南地震台网共49个台站于1990年1月—2019年8月记录的6390个地震的4322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422956条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阳江地区0.1°×0.1°的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及6255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 表明,阳江地区的浅层P波速度较高,可能与该区沉积层较薄且普遍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和寒武纪变质岩有关.浅层速度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及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马水—蒲白一带的高、低速转换带与阳春-织篢断裂的NE走向有明显的一致性,西侧的低速体多对应燕山期花岗岩系的分布区,而东侧的高速体多对应寒武纪变质岩系.阳江6.4级地震位于燕山期花岗岩系低速异常所夹的高速孕震层内,其下方为低速异常,推测下方的低速层属于延性剪切层,地幔楔熔融以及玄武岩的底侵作用使得该层岩石部分熔融,表现出低速异常.20km深度附近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验证了阳江地区存在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30km深度处陆区到沿海呈现出NW低速、SE高速的特征,验证了华南沿海大陆的地壳减薄特征.推测NEE向的洋边海—平岗地震条带位于平岗断裂西南的逆冲隐伏段上,该隐伏段与洋边海断裂交会处发生的3次5级以上地震可能均为洋边海断裂和平岗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隐伏段在地下4~13km深度处延伸,走向为N78°E,倾向NW,倾角约为85°,位于高、低速异常交界处并偏向于高速一侧,其NW侧为高速区,SE侧为低速区,反映了中新世以来NW盘抬升、SE盘下降的构造活动特征,亦与2004年阳江4.9级地震的逆断兼具少量左旋走滑的性质吻合.平岗断裂隐伏段与NE段的产状差异较大,推测平岗断裂可能在平岗附近扭为"麻花"状,两侧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和运动性质.
    •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 刘志坚
    • 摘要: 以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4号线天然司车站和七道湾车站场地为例,在不同频谱特性的人工地震动输入下,用等效线性化技术考虑土动力非线性特性,计算地表水平向场地地震反应,从计算基底深度的变化出发,研究低速层对地表水平向加速度峰值和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结果 表明:(1)低速层对地表加速度中低频成分的影响较大,出现波谷和波峰;(2)低速层起到减小地表加速度峰值的作用.随输入强度的增大,地表加速度峰值下降幅度变大;(3)低速层对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取值有很大影响,即对特征周期值有放大作用.随输入强度的增大,特征周期值放大的幅度变大.
    • 贺克锋; 赵斌; 杜瑞林
    • 摘要: 采用2008年汶川Mw7.9地震震后7 a的GPS连续站和流动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基于粘弹性松弛模型,利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汶川震后形变,反演巴颜喀拉块体下的粘弹性参数.其中分层模型考虑巴颜喀拉块体下存在低速带,最优拟合的粘弹性松弛模型显示该低速带粘弹性参数为2.51×1018 Pa·s,而中下地壳粘弹性参数为3.98×1018 Pa·s.
    • 姜岩; 程顺国; 王元波; 李操
    • 摘要: The footwall of large faults in Changyuan Oilfield, Daqing shows a triangular fault shadow zone on seismic sections.Seismic events of the shadow zones are often pulled up,pulled down,or uncontinuous,which lead to agreat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uncertainty.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shadow zone,a series of 2Dforward models are built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of the study area.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the fault shadow zones are caused by lateral velocity changes on both sides of faults,and fault throws and low velocity zones a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fault shadow zone.The 3Dspace-variant velocity field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fault shadow in dense well patterns,which improves effectively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nearby the large fault and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angyuan Oilfield.%大庆长垣油田大断层下盘在地震剖面上普遍存在三角形的断层阴影区,其地震反射同相轴呈"上拉"或"下拉"、并伴随反射同相轴错断,导致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断层、微幅度构造解释时存在陷阱.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根据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建立了一系列二维地震正演模型,尝试定量分析断层阴影区地震反射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断层两侧地层速度的横向变化是导致断层下盘断层阴影的根本原因,其中断层断距、低速层的存在等是长垣油田断层阴影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密井网开发区利用三维空变速度场时深转换技术进行断层阴影校正的思路和方法,显著提高了大断层附近构造解释精度,为长垣油田更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