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专利文献68093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等;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的相关文献由119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充、卢泰祥、韩非等。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0.57%

专利文献>

论文:68093 占比:99.43%

总计:68483篇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发文趋势图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研究学者

  • 赵充
  • 卢泰祥
  • 韩非
  • 高黎
  • 潘建基
  • 崔念基
  • 卢丽霞
  • 徐国镇
  • 林少俊
  • 罗京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曼; 郑朝攀; 黎巧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Neuman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鼻咽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放疗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放疗期间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放疗期间基于Neuman理论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面对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回避评分、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Neuman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自我效能,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周凌; 陈佳; 陶嫦娟; 陈明; 余忠华; 陈媛媛
    • 摘要: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是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主要与放疗、化疗、性别、年龄、分期等临床因素相关,采用相关因素建立放射性甲减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模型,可筛查高危患者.本文总结放射性甲减相关临床因素,以期提早预防放射性甲减,减少甲减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刘裕良; 李永宝; 亓孟科; 吴艾茜; 陆星宇; 宋婷; 周凌宏
    • 摘要: 目的 研究基于不同感受野的鼻咽癌靶区和危及器官自动分割网络.方法 收集10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数据,包含患者CT图像和医生勾画的靶区(GTV)和危及器官.随机选取90例数据作为训练集,另10例作为验证集.首先对图像进行中心裁剪、随机垂直翻转和旋转(-30°~30°)数据增强方式,输入至本文提出的MA_net网络进行训练,通过网络参数、浮点运算数、运行内存和Dice系数评估该网络性能;最后将其与当前主流的分割网络Deeplab V3+、PSP_net、UNet++、U_Net比较.结果 当输入图像为240×240时,MA _net网络参数分别为4个网络的23.20%、20.10%、25.55%和27.11%;其浮点运算数分别为4个网络的50.02%、19.86%、6.37%和13.44%;其运行内存分别为4个网络的40.63%、23.60%、11.58%和14.99%;GTV的分割结果显示MA_net的Dice系数比4个网络分别高出1.16%、2.28%、1.27%和3.59%;GTV与危及器官的分割结果显示MA_net的平均Dice系数比4个网络分别高出0.16%、1.37%、0.30%和0.97%.结论 相比于上述4个网络,MA_net参数少、运算浮点数低、运行内存小且Dice系数有所提升.
    • 何健; 高劲; 钱立庭
    • 摘要: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鼻咽癌放疗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红斑、脱屑和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公认的标准防治方法.本文主要就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防治方法进行文献回顾,并提出问题及展望,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参考.
    • 董军贤; 李晓燕; 翟红丽; 周晓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口咽感觉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食管上括约肌(UES)狭窄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科收治的125例鼻咽癌放疗后U ES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给予sEMG-BFB)和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口咽感觉训练).观察两组UES开放情况、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UES开放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P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ALB、PAB及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EMG-BFB联合口咽感觉训练可通过改善鼻咽癌放疗后U ES狭窄患者U ES的开放程度,提高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况.
    • 舒泽凯; 王佰魁; 王磊; 陈明; 李卫芬; 陈媛媛
    • 摘要: 目的 探索口腔细菌菌群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期间的变化及其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OM)的相关性.方法 获取入组鼻咽癌患者和陪护家属在放疗前和结束时口腔细菌标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C57BL/6小鼠构建ROM模型,收集照射后第9天和阴性对照组口腔细菌标本;另一批小鼠解剖获取阴性对照组和小鼠照射后第3、5、7、9天舌头组织,检测炎症因子和HE染色.结果 患者放疗后的口腔细菌多样性与患者放疗前和陪护家属在患者放疗前、后Observed species、Chao1、Simpson指数不同(均P<0.05).重度和轻、中度ROM患者的Shannon指数不同(P=0.036).LEfSe分析显示重度ROM患者链球菌属、链球菌科含量较高,而Familyxl菌科、孪生球菌属、芽孢杆菌目含量较低.小鼠阴性对照组和照射组口腔细菌菌群的Simpson指数(P<0.05)和PCoA结果也不同.结论 放疗会引起口腔细菌菌群失调,且失调的口腔细菌菌群与ROM加重关系密切.
    • 倪梦珊; 应红梅
    • 摘要: 远处转移鼻咽癌在从初治转移到继发转移、从寡转移到播散性转移方面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对于远处转移(ⅣB期)的鼻咽癌患者,其预后与转移灶的解剖学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M1期进行细分,为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初治转移鼻咽癌不仅涉及全身治疗,还要考虑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处理.目前,初治ⅣB期鼻咽癌缺乏公认的治疗模式,仍需更多研究来评估不同治疗手段的临床益处.
    • 刘洋; 张烨; 易俊林
    • 摘要: 目的 基于深度反卷积神经网络(DDNN)自动分割技术,探讨其在鼻咽癌靶区和危及器官(OAR)辅助人工勾画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已完成治疗的800例鼻咽癌患者的CT信息,构建基于DDNN算法的端到端自动分割模型,选取10例新的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测试集.通过比较10名初级医师在自动勾画基础上辅助人工勾画(DLAC)与单纯人工勾画(MC)的精确度系数(DICE)、平均一致距离(MDTA)、变异系数(CV)、标准距离偏差(SDD)、勾画时间等参数以评估自动勾画的效果.结果 在DLAC组,GTV、CTV的DICE分别为0.67±0.15、0.841±0.032,MDTA分别为(0.315±0.23)、(0.032±0.098)mm,显著优于MC组(P<0.001).除脊髓、左右晶体、下颌骨外,DLAC组其他OAR的DICE高于MC组,其中下颌骨最高,视交叉最低.此外,相较MC组,DLAC组GTV、CTV、OAR的CV、SDD均显著降低(P<0.001),总勾画时间节省63.7%(P<0.001).结论 与MC相比,基于DDNN建立的DLAC能更为准确地实现鼻咽癌GTV、CTV和OAR的勾画,可大幅提高医师工作效率及勾画一致性.
    • 吴平; 杜仁佳; 俞筠; 吴佳; 陈莺; 张利; 黄建锋
    • 摘要: 目的 探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在鼻咽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29例鼻咽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理分型、治疗方案等,计算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GPS.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临床指标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9.0个月(5.1~104.6个月),129例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 79.8%,5年总生存率(OS) 84.5%.放疗后3个月GPS 0、1、2分组5年PFS率分别为85.6%、61.1%、33.3%,5年OS率分别为90.4%、66.7%、33.3% (P<0.01).放疗后3个月GPS、临床分期(Ⅰ-Ⅲ期:ⅣA期)及是否同步化疗均与患者PFS、OS相关(均P<0.01).ROC曲线显示放疗后3个月GPS及临床分期预测OS的AUC值分别为0.694和0.815,两者联合AUC值达0.860.结论 放疗后3个月,高GPS是鼻咽癌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子,GPS联合临床分期可更加准确预测鼻咽癌患者预后.
    • 周凌; 朱超男; 陈佳; 黄爽; 陶嫦娟; 沈伟; 陈明; 余忠华; 陈媛媛
    • 摘要: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血液学检查结合临床因素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206例鼻咽癌患者,分析一般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与甲减相关性,建立血液学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分期、甲状腺体积、平均剂量、V20Gy、V25Gy、V30Gy、V35Gy、V40Gy、V45Gy、纤维蛋白原含量、胆碱酯酶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甲减发生率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体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胆碱酯酶是甲减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联合性别、N分期、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剂量参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胆碱酯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可预测甲减发生率(AUC=0.77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