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火
雷击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中国文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194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内蒙古气象、生态学报、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等;雷击火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舒立福、王明玉、田晓瑞等。
雷击火—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194篇
占比:99.16%
总计:15322篇
雷击火
-研究学者
- 舒立福
- 王明玉
- 田晓瑞
- 赵凤君
- 张明远
- 李迪飞
- 刘柯珍
- 司莉青
- 周梅
- 毕武
- 王忠宝
- 赵可新
- 韩焕金
- 乌秋力
- 于成龙
- 于文颖
- 冯乃祥
- 刘丹
- 吕东波
- 周广胜
- 周长明
- 姚树人
- 宋庆武
- 宋欣
- 张吉利
- 张恒
- 张骞
- 李全斌
- 李忠琦
- 杜春英
- 杜野
- 梁灜
- 王秋华
- 胡海清
- 葛学林
- 赵鹏武
- 邸雪颖
- 郭福涛
- 陆明明
- 陈宁
- 陈小华
- 韦睿
- 韩盛涛
- 黄艳
- Mike Wotton
- 丁胜克
- 丁铭
- 严川
- 乌莉娅
- 于诗文
-
-
周长明;
陈亮;
陆明明;
韩盛涛;
吕东波
-
-
摘要:
为进一步明确干雷暴天气过程中雷击火防范重点,采用2006—2015年大兴安岭山脉东北部高纬度林区闪电定位数据、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和雷击火数据,构建网格数据确定干雷暴阈值,采用ArcGIS对干雷暴和雷击火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雷击火主要发生在5—7月,占2006—2015年雷击火总数量的86.2%,高频月份为7月。发生过雷击火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3.26%,雷击火高频区域为漠河县、呼中区和新林区,雷击火发生地域具有聚集性和重复性。干雷暴主要发生在7月。干雷暴高发区呈双带状分布,漠河县中东部、塔河县西南部、呼中区东北部、新林区和松岭区大部分为干雷暴的高发区域。干雷暴发生后48 h内为雷击火防范的重点时段;高频干雷暴相邻区域内,260~460 m的针叶林和草甸低山阳坡为雷击火防范的重点区域。
-
-
臧桐汝;
舒立福;
王明玉;
赵凤君;
同小娟;
司莉青;
陈锋
-
-
摘要: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决策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68-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以及雷电定位监测数据、植被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利用Arcmap和统计软件从雷电活动(雷电流强度、陡度、电流极性、能量)、气象因子(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林分类型(落叶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和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等方面,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结果】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8-2010年共发生508次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6月份最为频繁;10:00-17:00是雷击火高发时段;阿木尔、塔河、呼中、新林和松岭是大兴安岭雷击火易发地区。雷电活动对雷击火发生有一定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多为负闪,雷电流强度和陡度分别为-10~-1 kA和-10~-1 kA/μs,雷电流释放的能量与雷击火的发生之间无明显规律性。气象因子中,气温与雷击火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与雷击火发生相关性不显著。雷击火的发生同样受林分类型和海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落叶松林中,0°~10°坡度雷击火发生较频繁,坡向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海拔300~900 m的地区为雷击火高发区。【结论】明确了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建议在夏季尤其是6月份对重点林区进行雷击火的监测和预防。
-
-
何诚;
舒立福;
刘柯珍
-
-
摘要:
基于2000-2004年夏季林火火场相关数据、资料,并对其整理与分析,研究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灾形成的火环境因子特征,以及对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6-2015年夏季防火期(6月16日-9月14日)的地面日平均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趋势与火灾与相互响应机制.结果 表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林火以地表火和地下火为主,地下火发生最多的是偃松-落叶松林可燃物类型,发生比例为70%,受坡度影响不大,阴坡比阳坡发生地下火概率高;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树冠火主要发生在偃松矮曲林,坡度增大,树冠火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阳坡发生树冠火的概率大于阴坡;大兴安岭1966-2015年近50年的夏季气候为暖干趋势,夏季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增强,气候因子的这些变化将导致林区出现高温干燥的现象,重大火灾的发生,将严重威胁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树种落叶松树种.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森林火灾主要为雷击火居多,环境特征因子对其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及理论,可以为森林防火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
-
赵晓松
-
-
摘要:
5月8日,攀枝花市普威国有林保护局黑谷田国有林场巡山管护人员在夜间巡护时,及时发现并处置了一起雷击引发的林木着火,防止了一场森林火灾的发生。5月8日晚,天气突变,我局辖区多地发生较强的雷电活动。为防止雷击引发森林火灾,各林场巡山管护人员按照局作出的工作安排开展重点区域夜间巡护工作。
-
-
舒洋;
周梅;
赵鹏武;
张恒;
郭娇宇;
管立娟
-
-
摘要:
本研究以内蒙古根河林区内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雷击火迹地为研究对象,调查林地内死可燃物分布和环境因子,分析不同程度(轻度、重度)雷击火干扰后地表1、10、100 h时滞死可燃物负荷量和总负荷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的具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10、100 h时滞死可燃物负荷量和总负荷量均表现为轻度火烧>重度火烧,10年的恢复期内,轻度火烧样地内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恢复到与对照样地接近的水平,而重度火烧样地依然与对照样地差异显著.(2)1、10、100 h时滞可燃物负荷量均与郁闭度和胸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65%,可以进行推广与应用.研究结果可以探究该地区再次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以期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的发生、预防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
-
王劲;
王秋华;
梁瀛;
张文文;
龙腾腾;
高仲亮;
王睿琛
-
-
摘要:
根据新疆阿勒泰地区2002-2018年火灾资料,从火灾发生周期、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影响因素、火源等方面研究阿勒泰地区森林草原火灾发生规律,特别是林火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森林草原火灾具有4-5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和全国森林火灾年际波动变化规律大概一致;阿勒泰林草火灾林火主要发生在4-9月,出现了 4月和7月2个高峰;以夏季森林草原火灾为主,7-8月为高发期;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是阿勒泰地区森林草原火灾的高发区.主要起火原因为人为火和雷击火;在人为火源中,生产性火源仅占火源总数的19.5%,绝大部分是非生产性用火.为此,阿勒泰地区应做好森林草原火灾预防与扑救应急预案,以有效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防控.
-
-
周长明;
齐海超;
魏帅;
陆明明
-
-
摘要:
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频发,致灾因子复杂,缺乏非气象环境致灾危险性评估的现状,通过分析现有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雷击火起火点的云地闪密度、云地闪强度、地形、植被、土壤电阻率特征,为雷击火危险性划分中影响因子的确定提供依据,采用GIS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对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雷击火危险性进行了划分.
-
-
冯俊伟;
沈浩;
梁栋
-
-
摘要:
雷击是森林火灾的重要点火源.文章研究了雷击的位置与地表可燃物的关系,采用冲击电压发生器测量了三种典型针叶床的击穿电压值.结果表明:新疆云杉针燃料床和西伯利亚松针燃料床的击穿电压值差别不大,马尾松针燃料床击穿电压最低.另外,研究了不同含灰率对泥土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灰率越大,电阻率越低,经过人工烧除后的迹地更容易遭受雷击.采用冲击电流发生器来模拟雷击过程,并结合Taylor的假设探究了森林雷击火的形成过程.最后,比较了典型植被结构中树木和草的雷击临界着火特性,发现草比木片更容易被雷电引燃.
-
-
高荣生;
曾武;
许成;
黎明;
何静
-
-
摘要:
雷击火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森林自身的特殊性和传统防雷工程的局限性,目前对森林雷击火的防护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效不高。科学合理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能有效指导防雷减灾工作,有针对性地分析森林雷电活动规律、雷击高风险点和雷暴路径,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森林防雷保护工作,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既能更好地为森林防雷减灾服务,也能完善雷电防护技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