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钟差

钟差

钟差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7936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测绘工程、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2007年综合性学术年会等;钟差的相关文献由80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利、郭睿、崔红正等。

钟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7936 占比:99.50%

总计:28076篇

钟差—发文趋势图

钟差

-研究学者

  • 刘利
  • 郭睿
  • 崔红正
  • 杨宇飞
  • 胡小工
  • 熊超
  • 贾小林
  • 刘强
  • 朱江淼
  • 李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栋; 彭竞; 马明; 陈飞强; 欧钢
    • 摘要: 针对牵引式欺骗对授时接收机危害性强且难以检测的问题,基于授时欺骗的实施原理分析了授时解的变化规律,利用欺骗实施后钟差必然累积异常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钟差构造检验统计量的授时欺骗检测与识别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检测性能,并通过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最后使用软件接收机对TEXBAT(Texas spoofing test battery)授时欺骗场景数据进行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由于不需要接收机添加额外的硬件且在无位置信息辅助的情况下该算法依然能够检测欺骗,因此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授时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押少帅; 齐娟
    • 摘要: 针对传统钟差预报模型初始偏差值较大的问题,本文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优化传统钟差预报模型进行短期钟差预报。首先利用二次多项式(QP)模型、灰色模型(GM)和LSTM对前12 h的数据进行建模,分别预报0.5 h,1 h和3 h的钟差;进而用LSTM预测出的第一个数据作为真值,将传统模型预测出的钟差与其相减得到一个差值;最后将传统模型预测出的钟差减去差值得到最终的钟差预报值。本文选取BDS-3的C19,C30,C32和C374颗卫星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QP,LSTM-QP,GM和LSTM-GM 4种模型的预报精度。实验表明,LSTM-QP和LSTM-GM模型在预报0.5 h时,其精度相较于QP和GM模型最高约提高了20.2倍和17.5倍,在预报3 h时,其最高约提高了1.4倍和1.9倍。因此,利用LSTM对初始偏差值修正有效提高了传统模型的预报精度。
    • 景鑫; 车通宇; 周舒涵; 李建文
    • 摘要: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DS-3)开通已一年有余,通过研究2019-08—2021-08共2 a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广播星历数据,采用事后精密星历对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BDS-2)和BDS-3卫星的轨道、钟差和空间信号测距误差(SISRE)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DS-3系统开通后,卫星轨道精度比BDS-2提升明显,径向(R)误差均方根(RMS)值从0.87 m左右提升至优于0.23 m,精度提升约74%,3D误差RMS值从1.63 m以内提升到优于0.75 m,精度提升约54%;氢原子钟和铷原子钟精度相当,BDS-3钟差误差RMS值精度提升与BDS-2提升基本相同,精度提升约1 ns;SISRE精度比对中,BDS-2 SISRE的RMS值从0.9 m提升到0.7 m,BDS-3从0.8 m提升到0.5 m.综合比较,BDS-3系统性能提升较大.
    • 陶清瑞; 贾小林; 王利军; 郝茂森
    • 摘要: 基于MGEX提供的产品,对当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空间信号精度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各系统的全球平均SISRE分别为GPS 0.6 m,Galileo 0.28 m,GLONASS 2.5 m,BDS-30.49 m,BDS-21.41 m;其中,Galileo最优,BDS-3次之,GPS稍低于BDS-3,另外,BDS-3 SISRE精度相对于BDS-2提升65%.
    • 曹士龙; 刘根友; 尹翔飞; 王生亮; 高铭
    • 摘要: 为了满足卫星接收机对多个时间系统统一管理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系统GNSS接收机的时间管理模型,用于维持和处理接收机内部时间.详述了接收机时间初始化、维持、钟差估计的方法与修正策略.基于DSP6671平台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分析了不同定位模式下的钟差变化特性,以及两种钟差调整策略对伪距、载波相位的非差和双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通过两种方式修正接收机钟差,且对双差载波相位观测值不产生影响;能有效估计出顾及接收机端硬件时延的钟差.实验中,GPS、GLONASS和BDS三种模式下的钟差均值分别为-30.7ns、-72.6ns和-109.1ns.
    • 丁硕; 杨海彦; 杨旭海; 张喆; 赵坤娟
    • 摘要: 针对精密单点定位时间传递观测模型无法消除二阶电离层延迟误差的实际问题,推导了顾及二阶电离层延迟误差修正的观测模型.应用两个时段实测数据,比较分析了二阶电离层延迟改正前与改正后的精密单点定位测站钟差和时间传递结果.分析表明,二阶电离层延迟对低纬度地区测站钟差影响显著,对中、高纬度的影响逐渐减弱;测站钟差差异序列呈固定偏差加周日变化,固定偏差在南北半球符号相反.二阶电离层对长基线时间传递的影响最大超过26皮秒,对短基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据此,提出亚纳秒级长基线时间传递进行二阶电离层延迟修正是必要的,特别是组成基线的测站位于低纬度地区.
    • 翟浩; 廉吉庆
    • 摘要: 星载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关键设备,原子钟主要通过影响卫星钟差对定位精度产生影响,分析了GNSS星载原子钟性能对定位精度的影响.通过原理分析,建立了原子钟稳定度与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关系.在不考虑控制段对星钟校准误差的前提下,将原子钟噪声与星上工作环境因素作为主要因素,分析了GPS-IIF铷钟和铯钟对钟差/定位误差的影响,并给出了分析结果.最后,利用iGMAS提供的钟差产品数据,对比了北斗和GPS部分原子钟的稳定度及其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为后续星载原子钟的发展与选择提供了一定参考.
    • 敦力民; 王天文; 祝会忠
    • 摘要: 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可以有效保障用户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本文采用一次差法和轨道连续法对iGMAS的不同分析中心提供的北斗精密轨道产品进行分析,采用二次差法对精密钟差产品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精密单点定位的定位精度来比较不同分析中心精密轨道和钟差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分析中心提供的钟差产品的精度差异较小;②BDS卫星的钟差精度与轨道类型有关,IGSO/MEO卫星的轨道精度较好,GEO卫星的轨道精度最差,其精度值均优于0.5 ns;③WRMS精密轨道产品中ISC分析中心的稳定性最好;④轨道连续性最好的卫星为C07和C11卫星,最差的为C02卫星;⑤利用PPP分析精密轨道/钟差产品精度,可得出对于CHD和SHA,CHD产品在N方向优于SHA产品,但是在E、U方向上的产品精度低于SHA;⑥对于WHU/CGS/LSN,CGS在E方向上精度质量最高,WHU产品在N方向质量最好,LSN产品在E方向质量最好.
    • 杨宇飞; 杨元喜; 陈金平; 唐成盼; 李冲; 郭海荣; 杨建华; 刘金获; 杨斌
    • 摘要: 北斗三号卫星搭载了Ka波段星间链路载荷,可实现卫星之间的测距与通信.将星座内所有卫星的原子钟视为一个钟组,利用星间双向观测实时测量钟组内部时差,选取部分较为稳定的钟作为基准钟,可以建立星座拟稳原子时,得到各卫星的星座拟稳钟差,再通过少量链路向BDT溯源,即可最终得到卫星相对于BDT的钟差.以星座拟稳时间为观测量进行星载原子钟性能及钟差预报精度分析,可以避免卫星轨道误差对于钟差的影响,得到更加真实可靠的分析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北斗三号星载原子钟,尤其是氢原子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MEO卫星氢原子钟天稳哈达马方差为3.5E-15,IGSO卫星氢原子钟为2.8E-15,铷原子钟为8.2E-15;星座拟稳钟差1h预报误差RMS约为0.1ns,可有效分离钟差预报误差和时间溯源误差,使北斗三号空间信号精度达到甚至优于15 cm.显然,星间链路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 韩金阳; 张杰; 钟世明; 王生亮
    • 摘要: 论文分析了不同机构差分码偏差(DCB)产品的天稳性.选取了2个外接氢原子钟的测站进行实验,以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发布的接收机钟差为参考值,分析了不同机构DCB产品对2个测站PPP授时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机构DCB产品的天稳性差异不大,中国科学院天稳性略优于德国宇航中心;2)2个测站使用不同机构的DCB产品估计钟差的均方差(RMS)和时间偏差(Bias)均优于0.4ns,其中中国科学院产品精度最高,RMS和Bias均优于0.2ns;德国宇航中心和欧洲定轨中心精度略差,但也能够达到亚纳秒级,可为下一步推广PPP授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