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制
金融法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法律、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6440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检察风云、政治与法律、上海人大月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金融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等;金融法制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咸美、卢劲松、杨东等。
金融法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440篇
占比:99.44%
总计:36646篇
金融法制
-研究学者
- 孟咸美
- 卢劲松
- 杨东
- 邱润根
- 任启军
- 冯果
- 刘强
- 张燕
- 强力1
- 朱亮
- 李宏
- 李铭
- 王吕
- 谢珵
- 谢蕴庄
- 赵庆丰
- 陈荣文
- 高晋康
- 严淑琴
- 严继先
- 乔芳娥
- 于世伟
- 于世伟1
- 任际
- 何平
- 何慧
- 余保才
- 冯秀艳
- 刘丰
- 刘巍巍
- 刘巾雁
- 刘建伟
- 刘德庆
- 刘晋
- 刘晴
- 刘艳平
- 刘虹
- 刘贵蓉
- 刘超斌
- 华建敏
- 卜安淳
- 卢沛华
- 卢莉
- 叶娟
- 吕琦
- 吴
- 吴兰
- 吴强
- 吴星昀
- 吴晓东
-
-
乔芳娥
-
-
摘要:
为解决金融市场中亟待明晰的重要、典型法律问题,满足金融改革创新对明确规则指引和法律风险压力测试的迫切需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保障浦东新区现代化引领区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金融法院于2022年7月发布了《关于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的规定(试行)》。案例测试机制是一种试验型司法模式,为金融潜在纠纷引入真实司法场景提供先行试验,是司法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典型体现。不同于传统民事诉讼程序,该机制具有性质的特殊性、启动的合意性、案例的测试性、效力的扩张性等基本特征。案例测试机制参照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主要环节,就启动程序、审前程序与审理裁判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案例测试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助于发挥金融司法的理念转换与角色定位作用,探索金融立法与金融监管的规范边界,为金融市场主体更加明确的提供行为指引与心理预期,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
-
-
-
-
-
郭子豪
-
-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现实监管需要,弥补市场的局限性,金融法制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经验证明,市场化当以法制化为保证,法制化是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部分.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法制的建立有法理、经济学、哲学的理论基础,应当体现与时俱进与尊重市场的特性,具备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与价值追求.金融法制与市场导向依然有变化与稳定、效率与监管、疏与堵的矛盾.依据金融发展形势,金融法制应宽严相济,在稳定中求进步,应当放眼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不能囿于现有路径,而要创造多元化的解决方式.
-
-
-
胡长兵
-
-
摘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逐步转型,中国金融法制不断发展.在1980年前后的恢复阶段,农业银行等渐次重建,一些货币管理法规开始施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里,中央银行体制确立,竞争性的商业银行渐露头角;《银行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信贷管理制度改革,资金供给制取消.1993年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颁行,市场经济金融法律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起至今,金融法制的全面市场化展开,人民币区域化、民营银行试行等主题相继启动.
-
-
庄俊峰
-
-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制度的核心,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较为落后,阻碍了其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法律制度保障差别性支持民族地区金融的发展.现行法律政策等对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支持力度较弱,应从普惠金融法的价值如"安全、效率、普惠、共享"等以及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入手,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创新、完善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法制,促进民族地区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
-
-
胡长兵1
-
-
摘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逐步转型,中国金融法制不断发展。在1980年前后的恢复阶段,农业银行等渐次重建,一些货币管理法规开始施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里,中央银行体制确立,竞争性的商业银行渐露头角;《银行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信贷管理制度改革,资金供给制取消。1993年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颁行,市场经济金融法律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起至今,金融法制的全面市场化展开,人民币区域化、民营银行试行等主题相继启动。
-
-
孙工声
- 《中国金融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推进中央银行全面依法行政中担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只有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开创人民银行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就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以央行新的职能统一思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开创人民银行工作新局面等方面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