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2203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3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37篇;相关期刊903种,包括瞭望、经济论坛、商场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市场化、法治化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第十届中国金融论坛等;金融安全的相关文献由2366位作者贡献,包括等、许传华、刘伟等。
金融安全
-研究学者
- 等
- 许传华
- 刘伟
- 刘杰
- 周光友
- 扈照轼
- 王元龙
- 罗素梅
- 乔海曙
- 刘毅
- 卢文刚
- 张海军
- 张维
- 曹建明
- 李恒光
- 王曙光
- 王雪玉
- 罗斯丹
- 谭雅玲
- 陆磊
- 颜剑英
- 何德旭
- 冯德连
- 刘敏
- 刘方
- 刘沛
- 叶檀
- 吴念鲁
- 康均心
- 张云
- 张铁强
- 李军
- 李刚
- 杨帆
- 毕淑敏
- 沈悦
- 王伟
- 王刚
- 王喆
- 王楚明
- 王立志
- 王蔚
- 范方志
- 郑新立
- 钮贺
- 陈松林
- 陈道富
- 顾海兵
- 黄燕芬
- 丛亚平
-
-
黄韬
- 《法学家》
| 2020年
-
摘要:
“金融安全”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但在我国法院的司法文件和司法裁判文书中一直被广泛使用,其原因在于:其一,法院需要确认自身作为国家整体政治(政权)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法院正当化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其三,为创制金融法律规则提供外部条件.由此,“金融安全”的话语表述成为了现实中的司法“润滑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金融司法的主要运行特征:首先,“金融安全”话语在某些场景中有可能弱化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外部约束;其次,除了涉及政策性的不良金融债权处置案件之外,“金融安全”话语现实中并不构成司法领域中“所有制歧视”的基础;最后,“金融安全”话语持续扮演着公共政策向司法政策转化过程中“桥梁”的角色,但也埋下了以司法稳定性为代价的隐忧.
-
-
咸怡帆
- 《广西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关于金融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就金融发展的基本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和系统的阐释,丰富了"金融核心论"的内涵,阐明了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金融发展的根本宗旨,系统地剖析了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任务,深入地阐发了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金融发展的政治保障,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发展金融"和"怎样发展金融"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
-
-
罗素梅;
周光友
- 《管理科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在中国持有高额外汇储备的背景下,文章以外汇储备功能演变为视角,以Agarwal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多层次动态替代的最优规模分析框架.通过实证检验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需求决定因素与最优规模的相关性,并测度中国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和适度区间.研究表明,外汇储备理论规模由不同层次的需求决定,最优规模是基于动态替代效应的规模.随着功能的演变,外汇储备逐步从满足基本交易需求转向满足安全稳定需求,这说明外汇储备在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进口、FDI、外债、跨境资本流动、利率和汇率对外汇储备规模有着明显影响,金砖国家、新钻国家和高额储备国等不同类型国家对外汇储备需求有明显的异质性.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约为16669亿美元,适度区间在16669亿美元到23580亿美元之间.当前我国应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在维护金融安全中的特殊作用,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
-
郭晓敏;
陈建奇
- 《财经问题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是近年来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影响备受关注.数字货币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革的同时,也对国家金融安全提出了挑战.传统货币体系的缺陷为数字货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技术进步则构成数字货币发展的比较优势,数字货币影响国家安全的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金融监管逻辑、 非法交易逻辑和资本跨境流动逻辑.数字货币可能通过三个机制影响国家安全:一是非官方数字货币无锚化机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非官方数字货币通过弱化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影响国家安全,三是非法组织(如恐怖组织、 传销组织)通过数字货币构建非主权金融体系影响国家安全.针对数字货币对国家安全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应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协调,深入研究数字货币的发展规律,提升对数字货币的认识,探索数字货币的监管机制,形成符合数字货币发展需求的监管体系.
-
-
-
-
-
-
丁慧;
沈雨田
- 《财经问题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近年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中国宏观金融调控的首要任务.本文采用中国A股市场28家上市金融机构的日度股票价格数据,利用前沿的DYCI法识别2008—2019年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网络,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金融机构网络关联性,并考察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金融机构网络整体关联性较高,并表现出阶段性周期波动的特征.第二,从分部门来看,中国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复杂且多变;银行部门尤其是股份制银行更容易成为机构网络中的风险传染中心;各部门风险溢出净效应的趋势错位避免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共振.第三,从跨部门来看,银行对其他部门的风险溢出净效应已不容忽视;保险部门对金融网络中其他部门的风险溢出效应不断上升;此外,银行子部门间的风险溢出净效应呈现出区制转移特征.第四,从单个机构来看,部分资产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表现出了较强的风险传染能力;中国金融机构风险吸收能力总体较高且差异性较小;金融机构在网络中的系统重要性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应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联动机制,实施动态差异化分类监管,重点关注风险溢出效应显著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
-
-
张长全;
杜斌
- 《第十届中国金融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的紧迫性.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并使新兴经济体承受着资金泛滥的后果.源于金融霸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了新威胁.建立我国的金融理论体系,防止资金跨境异动,构建并维护我国的金融定价权是维护和捍卫我国金融安全的初步思考.
-
-
刘忠璐;
林章悦
- 《第十届中国金融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构建了货币国际化、热钱与国际金融安全的核心指标组,利用美国、英国和日本1987-2011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汇率波动性与热钱和货币国际化之间的面板Grange因果关系.通过构建面板VAR模型度量了宏观经济与金融变量对汇率稳定性的冲击.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汇率稳定性的波动主要受自身的影响,货币国际化和热钱的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在于选取发达国家为样本,自身金融发展程度较高.但提高货币国际化,抑制热钱频繁涌入流出,能加强金融安全.
-
-
WANG Juan;
王娟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基于对控制论四个特征的分析,即有预设的稳态、有从外部到内部的信息传递、有专门的校正装置和内部的调节机制.对金融安全概念体系进行对应分析,建立了以金融稳定、信息经济学分析、风险管理和定价机制为特征的对应特征,将控制论思想引入金融安全概念的建立中,分析了基于控制论的金融安全概念内涵和研究方法.
-
-
刘珺
- 《2017中国金融青年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对狄更斯名句的简单修改,无疑就可作为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最好注脚.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债券市场在宏观调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推进结构调整以及金融改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六龙治水”、“监管套利”、“市场分割”等一系列问题.伴随着金融监管趋严,下一步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债券市场格局演变趋势,重点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守住国家金融安全的底线,着力构建法律监管、行政监管、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并重的“四位一体”监管体系,稳步推进我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
-
樊永勤
- 《第十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主要以云南边境为例,通过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相关理论及实地调研获得的相关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云南边境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特点,人民币跨境流通存在的问题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及风险防范的措施几个方面对论题进行了论述.
-
-
畅彤
- 《市场化、法治化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及时审视了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并公布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英国于2012年12月19日通过了《2012年金融服务法》,这些法案均反应了发达国家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新认识——即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理念与趋势.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国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作为金融监管体系中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通过对比二者的职能,从中吸收和借鉴可行的监管理念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探讨并提出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机制的建议.
-
-
畅彤
- 《市场化、法治化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及时审视了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并公布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英国于2012年12月19日通过了《2012年金融服务法》,这些法案均反应了发达国家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新认识——即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理念与趋势.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国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作为金融监管体系中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通过对比二者的职能,从中吸收和借鉴可行的监管理念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探讨并提出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机制的建议.
-
-
畅彤
- 《市场化、法治化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及时审视了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并公布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英国于2012年12月19日通过了《2012年金融服务法》,这些法案均反应了发达国家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新认识——即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理念与趋势.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国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作为金融监管体系中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通过对比二者的职能,从中吸收和借鉴可行的监管理念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探讨并提出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机制的建议.
-
-
畅彤
- 《市场化、法治化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及时审视了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并公布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英国于2012年12月19日通过了《2012年金融服务法》,这些法案均反应了发达国家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新认识——即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理念与趋势.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国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作为金融监管体系中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通过对比二者的职能,从中吸收和借鉴可行的监管理念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探讨并提出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机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