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自动化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36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0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5334149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中国科技投资、电力系统自动化、供用电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2015第六届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论坛、第五届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论坛、第三届全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大会等;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61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健、张小庆、张波等。
配电自动化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34149篇
占比:99.99%
总计:5334712篇
配电自动化系统
-研究学者
- 刘健
- 张小庆
- 张波
- 史常凯
- 夏陈喆
- 盛万兴
- 郑贤舜
- 刘彬
- 周勐
- 左宝峰
- 李二霞
- 赵家庆
- 赵树仁
- 亢超群
- 吴琳
- 于子章
- 刘宏斌
- 刘涛
- 吕洋
- 吕立平
- 周天兴
- 唐建岗
- 夏晶华
- 孙智涛
- 宫献业
- 常方圆
- 庄乾鑫
- 张志华
- 彭书涛
- 徐春雷
- 戴瑞海
- 李春久
- 李玉凌
- 杜红卫
- 林恩民
- 樊勇华
- 王化
- 王博
- 王逢浩
- 田江
- 白彦锋
- 翟永成
- 胡振等
- 艾绍伟
- 苏宏勋
- 钱科军
- 陆长城
- 陈娜
- 陈宜凯
- 陈成
-
-
郑欢;
唐元春;
林文钦
-
-
摘要:
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宏微同频组网方式下的小区深度覆盖和资源分配问题,通过联合考虑宏微基站间联合传输、宏基站动态几乎空白子帧(almost blank subframe, ABS)配置和微小区间合并,构建了一个以最大化网络加权和速率为目标的非线性优化问题,进而提出一种基于干扰抑制的小区深度覆盖和频谱分配算法。该算法根据网络当前的信道状态和用户请求业务量动态地配置当前的子帧类型,决策当前最优小区合并因子并基于此为其用户分配合适的子载波数量,以实现网络的连续深度覆盖和加权和速率最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地提升配电自动化系统宏微同频组网的覆盖性能,并提高系统整体吞吐量。
-
-
郭大鑫
-
-
摘要:
随着智能配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对于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时,必须从供电可靠性的角度出发。本文首先以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为划分依据,将供电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从配电自动化主站、继电保护等几方面对配电自动化技术进行描述,并给出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方法,对规划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经过实例验证,本文所提出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方法具备了可行性,适宜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
-
丁娟;
张衡
-
-
摘要:
针对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流微弱且故障点电弧不稳定,将导致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和选线不精确等问题,利用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数据采集、传输与应用方面的优势,结合配电自动化主站,开展配电网在线监测终端关键技术的研究,并提出一种新型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策略。该策略采用“站内选线+站外区段定位”模式,通过对多源信息综合判断,实现对接地线路的准确选择和故障位置的快速定位,以尽可能地缩小停电范围。此外,结合实际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建立不同接地方式的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工程应用来验证本方案可行性。
-
-
尹露禾;
卢飞;
徐骏
-
-
摘要:
分析基于地理系统图模型自动生成单线图环网图功能,对使用的算法和相关技术细节进行描述,可弥补PMS2.0提供的部分复杂线路图形布局美观缺陷。同时描述在向第三方系统提供单线图图模用到的导出方法,并且提供了在导出图模应用时常见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
-
王爱玉
-
-
摘要:
随着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建设逐步完善,各种配电终端、故障指示器、智能断路器等自动化设备大量接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配电线路故障研判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撑。我国中压配电网以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为主,故障主要分为相间短路和单相接地。据统计,国网浙江舟山海岛地区配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概率高达85%,且故障信号微弱,定位困难。因此,研究一种高效、准确的海岛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研判方法,快速定位、排除故障,恢复供电,已成为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热点之一。
-
-
张晓烨
-
-
摘要:
科学建设智能电网不仅对我国经济全面复苏有着促进作用,也能优化与改进电力系统,继而推动电力技术进一步发展。配电自动化作为智能配电网至关重要的部分,在整个智能配电网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人员应加强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研究力度,为智能电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围绕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结构与作用,对 IDS 系统发展作出了详细介绍,并在论文最后重点分析了未来配电自动化主要发展方向,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电力服务。
-
-
黄华
-
-
摘要:
为提升双碳目标下的配电侧能观能控水平,提出了协调二次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置的高弹性智能配电网扩展规划方法。首先,分析了“二遥”及“三遥”等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构成逻辑,以及改善系统可靠性水平的作用机理。然后,通过将配电自动化设备对于降低故障恢复时间的可靠性提升效果纳入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中,并考虑拓扑条件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约束,形成了协调系统可靠性水平与建设经济性的协同规划方案。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不考虑二次系统配置的网络扩展规划方法相比,该协同决策能以较低的经济成本显著改善网络的可靠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未来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用电可靠性需求。
-
-
宋晓阳;
孙冉冉;
江灏;
张琦华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供电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工控安全相关事件的频繁发生,如何保障可靠稳定的电力供给成为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难题。为保障供电可靠性、实现经济优质供电、提高电力系统的应急能力,配电自动化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配电自动化的核心,对其加强安全防护,已成为电力行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展开风险分析,找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为管理员部署安全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
隆烨
-
-
摘要:
供电可靠性是衡量供电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介绍了当前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运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问题的优化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构成与具体应用,以期通过将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到当前配电网运维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电能供应的稳定性。
-
-
陈笑梅
-
-
摘要: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智能配电网的基石,是实现配电网实时监测、数据采集、负荷转供、故障自愈等功能的技术保障。然而,由于配置不正确、维护不完善、通信规约不匹配等原因,终端无法上线、频繁投退、批量掉线等现象经常出现。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笔者现介绍运用镜像抓包技术,通过实时监听主站与终端的交互报文,挖掘出终端TCP连接异常、终端规约配置错误、终端MAC地址冲突、主站安全网关配置错误等缺陷,针对每类缺陷提出解决方案,并结合典型案例介绍改进措施和方法,供参考。
-
-
闫江毓;
席明湘;
任赟
- 《第三届全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大会》
| 2014年
-
摘要:
由于我国配电网系统覆盖面积广,与发电、输电的发展现状相比,配电网的建设相对落后,硬件设备基础并不完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存在隐患.通过分析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防护策略,研究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安全防护措施,提出配电自动化系统中主要接入方式的安全接入解决办法.
-
-
肖安南
- 《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届(2013)电力安全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包括:配网生产指挥平台、生产运维、配网标准化抢修、设备在线监测的基础平台.实现这些功能,必须坚持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实用化,必须有效提高自动化设备选型和配置标准,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运维管理,从技术保障及安全管理两个方面阐述了配电自动化建设的要求.
-
-
-
薛蒙;
孔祥冲;
卢连凤
- 《2017输变电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配网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对配电网在线运行的设备进行远方监视和控制的网络系统.目前应用的远动规约有多种,中国讨论较多的适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通讯规约主要有DNP3.0和101规约等,DNP3.0主要在北美流行,采用平衡式传输方式的通信规约.101规约是由IEC电力系统控制和通信技术委员会指定的远动配套标准,中国制定并出版的电力行业标准DL/T634.5101-2002采用IEC颁布的IEC60870-5-101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本文结合实际检测,介绍了IEC101规约遥测协议报文分析.
-
-
WANG Yixiao;
王伊晓
- 《第二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高供电可靠性是现代配电网发展的目标,配电自动化系统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不同供电分区的配电网网架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供电可靠率要求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配电自动化终端布点规划,从而达到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经济性与实用性的协调统一.本文以上海A+区域典型网架为例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的故障处理模式,建立了考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供电可靠率简化计算模型,并以10kV典型网架为例进行供电可靠率分析,分别计算了网架各节点配置"三遥"终端、"二遥"终端在不同布点规划方案下的供电可靠率,并综合考虑工程实施难度、投入产出效益等因素,优化了配电自动化终端规划策略.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已纳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中,对上海市的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工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也可为其他地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
-
哈长发
- 《青海省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中青年科技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中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自取能一体化监控装置,该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自带压感式取能电源,结构紧凑,设计新颖合理,安装使用便捷,工作可靠性及安全性能较好,有效解决了配电自动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施工复杂、可靠性低、停电时间长等问题,有推广价值.
-
-
-
陈峰;
车洵
- 《第五届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在电力二次系统的建设中,能量管理系统(EMS)与配电自动化系统(DMS)通常是包含独立硬件、独立软件、独立通信的两套系统.基于二次系统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构想,实现二次相关专业的横向融合,本文针对二次系统中两个最重要的专业系统提出了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方案,分析了调配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并探讨了三种一体化建设的模式.
-
-
何彩云;
陈培丽;
刘柱;
尹喜阳
- 《天津市电力学会2013年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单一的通信方式难以满足通信系统建设的需求,EPON与载波混合组网通信具有综合效益高、信息安全可靠的优势.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三层架构为基础,设计了EPON与载波混合组网通信的系统建设方案,该方案利用EPON通信系统将光缆延伸至10kV站点,可实现丰富的业务,同时主从载波机都位于10kV站点,缩短了载波通信的距离,提高了载波通信的可靠性.最后重点研究了EPON与载波混合组网时对链路与数据业务的保护方案,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