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路扬尘

道路扬尘

道路扬尘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9159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大众科技、广东化工、化工管理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十二届川鲁冀晋琼粤辽七省矿业学术交流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多相流学术会议等;道路扬尘的相关文献由437位作者贡献,包括樊守彬、崔媚华、李永强等。

道路扬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9159 占比:99.90%

总计:79237篇

道路扬尘—发文趋势图

道路扬尘

-研究学者

  • 樊守彬
  • 崔媚华
  • 李永强
  • 何立芳
  • 孙健
  • 崔兆杰
  • 徐先亮
  • 徐连生
  • 李冬
  • 杜冰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利建; 孔香玲
    • 摘要: 近年来,大气污染、雾霾、沙尘暴等现象频繁出现,为环境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其中,控制道路扬尘带来的污染就是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进一步提高空气环境质量和减少人体疾病至关重要,成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因此,本文结合近年来成武县道路扬尘监测数据,对当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展开分析。
    • 杨稀淇; 朱超; 陈庆彩; 李娟
    • 摘要: 生物气溶胶与物质循环、生物传播、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特别是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背景下,生物气溶胶中丰富的致病组分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及致病机理再次成为研究热点。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的定量研究和致病机制解释非常有限,但人类在道路上和道路周围活动的频率、范围和时间都在增加,因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带来的健康风险亟待解决。本文总结了道路扬尘中像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可能引发的流行性疾病种类及危害,分析了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可能的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等释放源头,并对现有的病原微生物健康风险模型进行了评价。展望未来能够找出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的来源、传播规律、分布特征和致病机理,建立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的"指纹谱系图",评估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健康风险(划定阈值),攻克病原微生物感染概率预警模型难题,构建道路扬尘病原微生物防控体系。
    • 王海斌; 樊守彬; 韩力慧; 李婷婷; 曲松; 崔浩然; 刘俊芳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类型工地以及搅拌站和消纳场出口道路尘负荷变化特征,于2020年秋季对北京市通州区主要施工工地(场站)出口道路及137条常规道路(指未受工地影响的公共道路,包括城市道路和公路)进行道路尘负荷监测。根据AP-42模型计算分析典型工地(场站)出口道路扬尘排放因子和排放量。结果表明:2020年秋季北京市通州区不同类型工地(场站)出口2个方向100 m道路尘负荷均值呈搅拌站>消纳场>拆迁工地>房建工地>水务工地>园林绿化工地>交通工地;常规道路尘负荷均值为0.59 g/m^(2),各典型工地(场站)出口2个方向100 m道路尘负荷均值是常规道路的1.3~21.1倍;典型工地(场站)出口道路尘负荷随距出口距离变化在不同的工地类型之间差异明显,其出口2个方向各200 m道路的PM_(10)和PM_(2.5)扬尘排放因子高出其背景值的1.26~7.37倍,对应的道路扬尘排放量相当于背景点道路路长增加了0.10~2.55 km,平均值相当于13个典型工地(场站)出口道路各增加了1.16 km;所有监测工地(场站)出口及周边道路尘负荷和道路扬尘PM_(10)、PM_(2.5)排放量空间分布表现为北低南高,其影响因素与工地(场站)类型和密度分布、出口道路类型及车流量等密切相关。
    • 李冬; 薛占刚; 刘善文; 高健; 朱健忠; 李贤芳; 陈建华
    • 摘要: 为评估城市道路扬尘治理效果及精准治理道路扬尘,于2020年10月—2021年2月对河南省郑州市城区典型道路的积尘负荷和道路扬尘浓度进行测定,计算了不同类型保洁工艺的扬尘控制效率,分析了典型的湿式保洁工艺实施后的道路扬尘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各种保洁工艺的平均扬尘控制效率受保洁时间、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实施保洁工艺后1 h内扬尘控制效率平均值为23%~47%,在1~2 h内扬尘控制效率为20%~40%,在2~2.5 h内扬尘控制效率为5%~27%,3 h后路面积尘基本恢复原有水平.扬尘控制效率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均呈弱相关.日气温较高时,会加速路面水分蒸发,进而导致湿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较低.(2)不同类型保洁工艺控制效率存在差异.在1 h内混合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37%~51%)最高,湿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11%~48%)次之,干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5%~19%)最低,原因在于各类保洁工艺的除尘和抑尘能力不同.(3)湿式作业干燥后可有效控制路面积尘和道路扬尘约1 h.洒水量会影响控尘效果,冬季降低洒水量(防止道路结冰)作业的控制道路扬尘效果较差.研究显示,道路积尘负荷及扬尘控制效率受保洁工艺、保洁作业时间、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季节变化等多因素影响,在控制和治理城市道路扬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 杨晓强; 张壹
    • 摘要: 扬尘污染防治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打好扬尘污染防治攻坚战已成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唐山市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各类工地、道路、工业企业、矿山、货运料场及散料堆场扬尘。扬尘污染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本篇文章分别针对唐山市施工建筑扬尘、道路扬尘、企业料场扬尘以及露天矿山扬尘提出治理的建议以及对策,以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达到保障唐山市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 王月秋
    • 摘要: 为判断环境空气污染的程度,提出一种考虑道路扬尘特性的环境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方法。通过前端数据监测模块采集大气环境数据,基于光全散射法监测道路扬尘的质量浓度和密度;通过监测通信模块将监测结果传送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利用基于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采用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获取最佳的环境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学习速率的取值为0.5时,能够完成颗粒物浓度和密度的准确检测,且解释方差<2%,同时能够监测扬尘颗粒的扩散时间,确定适合活动的区域。
    • 吕东影; 朱欢欢; 刘思宇; 刘娟; 肖捷颖
    • 摘要: 利用快速检测法收集石家庄市采暖季道路扬尘PM2.5样品,分析其元素、离子和碳组分,构建成分谱.结果表明:化学组分中以OC、Si、Al、Fe、SO2-4、Mg、EC、Ca、NO3-、NH4+、Ca2+、Cl-、NO2-、K为主.Cu为极强富集,Mo、Cd、Bi为显著富集,Sb、Sn、Zn、Pb、Cr、Ni、V、W为中度富集,Mg、Tl、Fe为轻微富集.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NO3-/SO2-4平均值分别为0.75、0.48、0.61、0.61,表示快速路道路扬尘受移动源影响最大.OC、EC相关性分析、比值分析、SOC估值分析均表明道路扬尘PM2.5中OC、EC来源相似.
    • 李冬; 陈建华; 张月帆; 高健; 张凯; 竹双
    • 摘要: 道路扬尘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降低大气颗粒物浓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道路扬尘.确定道路扬尘检测方法是控制道路扬尘的关键一步,完善和发展当前道路扬尘检测方法对有效削减城市道路扬尘排放量、精准治理道路扬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当前国内外主要的道路扬尘排放的检测方法(降尘法、AP-42法和TRAKER法)以及主要的道路环境监测方法(道路扬尘微观站监测法和大气环境移动监测车监测法).对不同道路扬尘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综述和对比,指出当前的道路扬尘检测方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地方政府和科研人员需要结合研究目的及技术成本等因素考虑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一步制定标准化采样方法并完善相应标准,从而实现城市道路扬尘的精准检测.
    • 陈峥嵘; 李飞; 程伶俐; 焦正
    • 摘要: 道路扬尘是城市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导致霾污染加重;影响城市景观、增加市容清洁成本等;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而影响市民的身心健康.研究分析了上海典型道路扬尘的化学成分,并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EPA-CMB8.2进行了源解析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典型道路扬尘的污染源按分担率排序依次为土壤风沙尘(36.7%)、搅拌站粉尘(25.0%)、渣土码头尘(14.7%)、建筑工地尘(11.0%)、机动车尾气尘(0.9%).其中,土壤风沙尘、搅拌站粉尘、渣土码头尘和建筑工地尘是典型道路扬尘的主要来源,分担率合计大于85%.总结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提出了针对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和堆场扬尘的污染防治建议.
    • 江畅兴
    • 摘要: 本文对比分析了杨浦区大气环境PM10、道路大气降尘和TSP在线监测结果数据月度均值差异,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TSP在线监测数据周内日均值和小时均值规律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表明,TSP在线监测技术能够很好地反应道路扬尘的区域性、季节性变化趋势特征,并且熊够科学及时反映出居民出行频次、环境污染物总量等因素对道路扬尘量的波动影响,海量动态数据在道路扬尘治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