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工扬尘

施工扬尘

施工扬尘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建筑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98528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国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大众科技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PM2.5及雾霾污染控制专题研讨会、第三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国际研讨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等;施工扬尘的相关文献由57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钢、田刚、黄玉虎等。

施工扬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8528 占比:99.97%

总计:298624篇

施工扬尘—发文趋势图

施工扬尘

-研究学者

  • 李钢
  • 田刚
  • 黄玉虎
  • 秦建平
  • 向钟
  • 王在坤
  • 孙海龙
  • 朱栋
  • 李晓东
  • 王大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苗司晗; 阳丹萍; 刘小芳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高速发展,建筑工程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建筑施工扬尘的主要来源,说明了建筑施工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建筑施工扬尘整治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筑施工扬尘整治措施,包括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制订合理的布置方案、优化施工流程、加强扬尘检查、构建扬尘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明确治理主体职责、合理应用抑尘剂。
    • 闫辉; 吕希; 廉庆; 冯凯伦
    • 摘要: 为了探究建筑工地周边重点区域扬尘污染特征,选取广州市某典型建筑工地为研究对象,以 PM_(2.5)、PM_(10)作为扬尘监测指标,采用激光散射扬尘监测仪对建筑工地周边的下风向区域、出入口区域、居民区一定范围内的扬尘浓度进行了监测,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角度分析了建筑工地周边重点区域的扬尘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建筑工地周边下风向区域因空气流通较好,扬尘浓度随距工地边界距离增加而衰减;周边出入口区域因施工车辆频繁进出,扬尘污染极为严重;周边居民区易形成街道峡谷效应而不利于施工扬尘的扩散,居民区内扬尘浓度衰减不显著。监测期内,每日扬尘污染差异较大,PM_(2.5)、PM_(10)浓度范围为 21.8μg/m^(3)~71.7μg/m^(3)、41.2μg/m^(3)~143.2μg/m^(3),这与背景浓度变化和差异性的施工活动密切相关。
    • 杨晓强; 张壹
    • 摘要: 扬尘污染防治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打好扬尘污染防治攻坚战已成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唐山市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各类工地、道路、工业企业、矿山、货运料场及散料堆场扬尘。扬尘污染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本篇文章分别针对唐山市施工建筑扬尘、道路扬尘、企业料场扬尘以及露天矿山扬尘提出治理的建议以及对策,以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达到保障唐山市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 王金柱; 赵琳
    • 摘要: 为满足城市交通量与日俱增的需求,不断完善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修缮与扩建城市道路的任务逐渐提上日程。城市建设常伴随大量施工扬尘产生,施工扬尘的主要形式是PM2.5和PM10,由于施工扬尘颗粒小且在空气中扩散速度快,对人员密集地区的危害尤为突出。因此掌握城市建设扬尘排放特征和信息化技术对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扬尘扩散规律,提出了防治路面施工扬尘污染的措施。
    • 袁琦
    • 摘要: 随着建筑工地数量、体量的大幅增长,施工扬尘管理粗放、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某大型建设项目扬尘控制难点,阐明数字技术在大型建设项目扬尘控制应用中的必要性,并介绍了裸土覆盖AI识别技术、车辆自动冲洗技术、自动喷淋系统、扬尘监控平台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方案及实施效果,为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提供现代化解决思路。
    • 郑丹
    • 摘要: 为解决建筑施工扬尘现象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的多种问题,采用“四维通量法”获取扬尘排放因子并对实际施工场景进行模拟设置,利用M-3型光散射法仪在相对湿度80%的监测标准下选取198 d有效数据对建筑施工扬尘的浓度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扬尘净浓度的月变化特征呈现出5、6月份较高,7月份最低的现象;日变化特征在不同施工阶段有所不同,地基开挖阶段14时最高,12时最低,地基建设阶段9时最高,19时最低,一般建设与土方回填阶段11时最高,20时最低。整体上各阶段的扬尘浓度高低为:地基开挖>地基建设>一般建设及土方回填。根据分析结果以及扬尘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对策,以期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施工扬尘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 齐春雪; 迟颖; 张克顺
    • 摘要: 分析光散射法和滤膜称重法在测量施工扬尘中PM_(10)质量浓度的一致性关系,研究大气相对湿度对光散射法的影响,尝试利用湿度校正模型对光散射法测定值进行补偿,提高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对施工扬尘中PM_(10)质量浓度进行平行测试,计算两者之间的线性相关性、相对标准偏差等指标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再利用校正模型对光散射测定结果进行校正。共获得15组有效数据,通过假设检验法中的双侧t检验,对校正后的两种方法差异显著性检验的计算中得出,tt_(0.025)(14),(显著性水平α=0.05),证明在置信区间95%内两种方法所得出的数据差异显著。光散射法与滤膜称重法测量的结果呈现正相关性,但光散射法受环境相对湿度影响较大。通过补偿算法模型对光散射法测定结果进行校正,可以使得两者的线性相关性r提高至0.85以上。
    • 胡伟成; 袁紫婷; 陈华鹏; 刘伟; 邢浩然; 王永祥; 金峻炎; 孙世龙
    • 摘要: 围挡高度和来流风速是影响施工扬尘空间扩散的主要因素。以北京市某工地为例,选取某个时期的施工扬尘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工地实测扬尘浓度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分析工地施工期间的气象风速资料,选取2,3,4,5,7 m/s和9 m/s共6种指数律剖面来流风速,以及1.8,2.0,2.2,2.5,2.8 m和3.0 m共6种围挡高度,进行施工扬尘空间扩散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围挡高度和来流风速下施工扬尘的空间分布与扩散特性。为综合评估施工扬尘对人体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提出将呼吸高度0.5~1.5 m范围内的平均扬尘排放率和扬尘的逃逸比作为评估指标。结果表明:6种来流风速下,3.0 m围挡高度的平均扬尘排放率指标整体最低,扬尘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最小;相同风速下,6种围挡高度的扬尘逃逸比基本一致,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同;来流风速为3 m/s时,施工扬尘对人体的危害最大;来流风速为5 m/s时,施工扬尘对外界环境的危害最大。
    • 王丽丽; 金囝囡; 武志宏; 雷文凯; 李晓秀; 赵文吉
    • 摘要: 为了解北京市建筑施工降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存在的健康风险,分别选择建筑物拆迁及主体建设两个研究区,共收集大气降尘样品25份,使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试了样品中8种重金属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Zn、Mn、Cu、Pb、Cr、Ni、Cd在建筑物拆迁降尘中的平均含量高于建筑主体建设降尘.建筑物拆迁降尘中Zn、Cr、Pb、Ni的扩散趋势与采样期间的主导风向一致;建筑主体建设降尘中Zn、Mn、Cr、Pb、Ni、As的高值区均出现在主体建设中心附近,并且有沿场地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区内Zn、Mn、Cu、Pb经手-口、皮肤、呼吸3种暴露途径下的总非致癌风险对儿童的健康构成了威胁;手-口途径摄入是引起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等3类人群非致癌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无论是建筑物拆迁研究区还是主体建设研究区,降尘中致癌重金属Cr、As、Ni、Cd对人体的致癌健康风险均呈现出TCR(成年男性)>TCR(成年女性)>TCR(儿童)的规律,并且对3类人群构成的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 沈惠梁
    • 摘要: 简要介绍了《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控制技术标准(DB33/T 1203—2020)》的编制背景和适用范围,主要从施工扬尘控制的组织与管理、施工扬尘控制措施及扬尘监测等方面,并通过杭州市中心城区建筑项目的扬尘控制案例,介绍了标准条文的相关规定以及有关考量,旨在方便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该标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