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性分区
适宜性分区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49159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城市地质、地下水、山东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安徽省2014年青年地质学术讨论会、2014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学术研讨会等;适宜性分区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红卫、官煜、朱志明等。
适宜性分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49159篇
占比:99.98%
总计:449262篇
适宜性分区
-研究学者
- 刘红卫
- 官煜
- 朱志明
- 李志刚
- 李志鹏
- 杨俊宴
- 柯立
- 江凯
- 胡元平
- 钱会
- 陈学锋
- 马俊
- 骆祖江
- 魏永霞
- 万利勤1
- 倪昆
- 刘九龙
- 卢磊
- 史宜
- 唐永香
- 张一博3
- 张承斌
- 景佳俊
- 李玉明
- 李芳
- 李莉莉
- 李霞12
- 杨明
- 林黎
- 殷维
- 汪纯鹏
- 王庆华
- 王祎
- 程万庆
- 程三焕
- 胡波
- 路东臣
- 陈文芳3
- 陈雯
- 黄沛
- CHEN Ming-zhu
- E Jian
- HAOYinglong
- HU Yuanping
- JIANG Kai
- JING Jia-jun
- KE Li
- LI Zhipeng
- LIANG Yunhan
- LIChongbo
-
-
张承斌
-
-
摘要: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有效解决传统评价分析方法难以对模糊概念进行定量评价以及受主观影响较大等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精确。综合选取单一岩体厚度、地下水埋深、含水层总厚度、地层岩性、导热系数、比热容和地温等7个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山东省昌乐县浅层地热能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适宜性中等区和适宜性差区,适宜性中等区面积为44.71 km^(2),适宜性差区面积为10.29 km^(2)。结合昌乐县城市规划,将研究区进一步划分为一般开发区、鼓励开发区、大力发展区和限制开发区。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合理开发利用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
胡波;
焦团理
-
-
摘要: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强化耕地保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人地矛盾的日益凸显,耕地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研究迫在眉睫。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肥东县为例,在收集分析研究区内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研究区内的368点次水位埋深数据、37组水质数据、1?5万土地利用、水系、地貌轮廓等遥感数据和3 870件土壤样品数据,以水文地质条件为重点,结合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状况,采用AHP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法对肥东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农业适宜性综合指数可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个级别分区。从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数分级及结果看,肥东县农业适宜性分区中适宜区所占比重最高,面积为721.50 km^(2),约占全县土地面积40.59%;另外三种等级分布较均匀。其中,高度适宜区面积为330.73 km^(2),约占全县土地面积18.61%,基本适宜区面积为350.42 km^(2),约占全县土地面积19.71%,而不适宜农业种植区的面积374.95 km^(2),约占全县土地面积21.09%。研究结果可为肥东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建设提供改良措施与建议。
-
-
朱文彩;
陈江军;
杨伟;
李业
-
-
摘要:
荆门园博园场区存在大量煤矿采空区,对城市规划建设构成制约。在查明采空区分布特征基础上,开展覆岩稳定性、地表移动期、地面变形区域、地表残余变形速率等分析,进行稳定性分区与评价。结果表明,采空区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期已结束;绝大部分采空区已被塌陷或垮落带的崩落物充填,趋于基本稳定或稳定,仅有少量巷道、斜井因处于未充填或半充填状态而具有较大残余变形量;采空区残余变形以地面裂缝和小规模地面沉降为主。将场区划分为稳定性差区、稳定性一般区、稳定性好区3个分区,并提出场区布局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阶段的地质安全管理建议。
-
-
牛水源;
刘金勇;
黄伟荣
-
-
摘要:
浅层地温能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浅层地温能具有可再生、环保、经济、寿命长等特点.本文以指标法和层次分析法为分区方法,通过对莱阳市城区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的研究,并结合相关的测试分析数据,开展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开发利用方式以地埋管换热系统为例),最终将2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指标法进行适宜性分区,得出的分区结果为:评价区全区均为地埋管换热适宜性中等区,面积55.0 km2;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适宜性分区,得出的分区结果为:地埋管换热适宜性分区划分为适宜性中等区和适宜性差区,其中适宜性差区仅在评价区内东北方向小面积出露,面积约为1.1 km2,约占全区面积的2.0%,其他区域均为地埋管换热适宜性中等区,面积约为53.9 km2,约占全区面积的98.0%.通过对比2种方法得出的分区结果并结合评价过程中选取的评价指标、使用的评价方式等,得出如下结论:2种方法评价的结果相近,但层次分析法考虑到的因素更加全面,方法更加科学,使用更加灵活,取得的评价分区结果更加准确.
-
-
李芳;
殷维
-
-
摘要:
为了推动湖南省的浅层地温能开发,针对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开展了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勘察、钻探和相关实验,对浅层地温能的赋存条件、资源量、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平均大地热流值为59.31 mW/m2,低于全国平均值.空间分布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部为高低相间,局部有异常圈闭的区段,显示出复杂构造的影响.湘中南的瓦屋塘—白马山岩浆岩带和湘南姑婆山—金鸡岭—骑田岭—热水岩浆岩带热流密度大于80 mW/m2.湖南省绝大部分地区适宜建设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仅在常德、岳阳、益阳、株洲等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分布地区有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规划区浅层地温能总热容量为6.93×1015 kJ/°C,冬季总换热功率为1.00×108 kW,夏季总换热功率为1.39×108 kW.建议湖南省发达地区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新建城区建设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大力发展浅层地温能.
-
-
李芳;
殷维
-
-
摘要:
为了推动湖南省的浅层地温能开发,针对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开展了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勘察、钻探和相关实验,对浅层地温能的赋存条件、资源量、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平均大地热流值为59.31 mW/m^2,低于全国平均值。空间分布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部为高低相间,局部有异常圈闭的区段,显示出复杂构造的影响。湘中南的瓦屋塘—白马山岩浆岩带和湘南姑婆山—金鸡岭—骑田岭—热水岩浆岩带热流密度大于80 mW/m^2。湖南省绝大部分地区适宜建设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仅在常德、岳阳、益阳、株洲等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分布地区有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规划区浅层地温能总热容量为6.93×10^15 kJ/°C,冬季总换热功率为1.00×10^8 kW,夏季总换热功率为1.39×10^8 kW。建议湖南省发达地区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新建城区建设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大力发展浅层地温能。
-
-
张新
-
-
摘要:
以贵安新区直管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在对贵安新区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划定和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清镇职教城、贵安生态新城以及马场科技新城沿马场河沿线一带三处核心职能聚集区,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天河潭新城、马场科技新城东侧及高峰镇大部分,不适宜区主要位于高峰山及贵阳花溪大学城一带;研究区地埋管浅层地温能潜力为:冬季可供暖面积1.22×109 m2,夏季可制冷面积1.18×109 m2.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和相似区域推广利用浅层地温能提供参考.
-
-
崔庆岗
-
-
摘要:
通过对肥城市城市规划区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的研究,结合岩土样、水质分析样等测试数据,利用定性、半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选取第四系厚度、含水层厚度、分层水质状况、地下水水位埋深、钻探施工难度、城市覆盖率、岩溶发育程度、平均热导率、平均比热容、地温等10个要素赋值,建立了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结构模型.研究区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划分为适宜性中等区和适宜性差区,除龙山公园/白云山公园一带为适宜性差区,其他区域均为适宜性中等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资源潜力评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m以浅的浅层地温能容量28.5266×1012kJ/°C;地埋管地源热泵可利用换热功率为25.50×105kW,夏季可制冷面积为2237.143万m2,冬季可供暖面积为1789.091万m2.肥城市城市规划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潜力大,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
-
闫佰忠;
孙剑;
王昕洲;
李晓萌;
孙丰博;
付丹平
-
-
摘要:
为探明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分布情况,基于石家庄市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构建了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先决条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了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源热泵开发利用适宜区分布在靠近滹沱河地区,面积约为19.7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5%;较适宜区分布于研究区大部分,面积约为251.22 km^(2),占全区面积的74.40%;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部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面积约为66.71 km^(2),占全区面积的19.75%。石家庄市除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及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区不适宜作为地下水源热泵开发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较适合利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
-
-
段新春;
孙梦雅;
施斌
- 《第六届地质(岩土)工程光电传感监测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浅层地温能作为一种储量巨大、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国内的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根据区域特点进行了浅层地温能的适宜性分区与评价工作,同时对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储量也进行了一定的定量计算,镇江市目前尚缺乏此类研究.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GIS空间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相结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热物性参数、施工成本等因素对镇江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适宜性分区.
-
-
吴强;
黄五华;
王声华
- 《江西省生态地质环境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浅层地温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温度一般低于25°C,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不仅可以供暖,还可制冷,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立足于新余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针对地源热泵的两种换热系统:地下水换热系统和地埋管换热系统,分别对其进行适宜性分区,再根据适宜的条件进行等级的划分.初步评价新余市适宜开发浅层地温能的面积,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以达到合理开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的目的.
-
-
张帅;
李莉莉;
仇恒永;
李静
- 《安徽省2014年青年地质学术讨论会》
| 2014年
-
摘要: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有水源热泵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地源热泵系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方法研究.以合肥市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大部分地区都适宜于应用地源热泵系统,除少数基岩裸露区外,其余都为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其中适宜区面积为597km2,较适宜区面积为141km2.
-
-
官煜;
魏永霞;
陈学锋;
李志刚
- 《第四届地温(热)资源开发与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就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中的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以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及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为评价因子,以关键因子为必要条件,采用关键因子法、层次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进行适宜性分区的方法;该综合评价方法能客观反映评价区开发利用适宜性特征.适宜性分区是贯穿于调查评价工作全过程并指导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适宜性分区方法及评价因子选取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
-
-
LIChongbo;
李崇博;
SONGYu;
宋玉;
HAOYinglong;
郝应龙
- 《第五届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找矿预测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浅层地温能利用前景广阔,本文依据实际勘查资料和测试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及C-A分型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北部城区进行浅层地温能定量适宜性分区评价.评价结果,地下水源热泵适宜、较适宜区面积196.35km2,分布在第四系卵砾石厚度适中、含水层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1000~5000m3/d、地下水径流速度0.1~0.2m/d天的地带;土源热泵适宜、较适宜区总面积284.50km2,分布在黄土、粉土、砂砾卵石厚度大于30m的地带,研究区其它地方不适宜浅层地温能的建设.评价结果对该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
-
王维
- 《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文章以城乡用地评定标准为依据,结合重庆市洛碛镇实际情况,以地形、卫星影像、各类生态和人为控制线为基础资料,分析了地形地貌、高程剖面、坡度坡向、水文地质、基础设施走廊控制、山体及风景保护区控制等评定要素,并按照指标体系确定、数据整理分析、评定计算、结果分析的步骤,综合划定了洛碛镇适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不宜建设用地、不可建设用地四大分区,作为城镇总规用地适宜性分区的依据.进一步以此为基础提出规划应对措施,利用GIS对各分区进行土石方平衡初步概算,为用地布局规划和项目落地实施提供可靠依据.文章的数据来源可靠并易获得,方法科学合理,对于提高小城镇总规编制这一传统规划中的城乡用地评定水平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
-
-
-
刘建霞;
李清平;
索立涛;
牛全丽
- 《第四届地温(热)资源开发与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层压力下,浅层地热能这一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鲁东地区能源资源贫乏,长期严重缺煤缺电.为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改善鲁东的能源结构,缓解鲁东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促进鲁东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鲁东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浅层地热能在鲁东的发展,更好地为鲁东服务,本文对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了评价.鲁东地区从2005年陆续开始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2008年后利用面积超过浅层地热能利用总面积的95%,即将建成的利用面积超过900万m2。利用量最大的为青岛,其次为烟台,然后为威海和日照,利用方式主要为土壤源热泵利用方式。笔者根据适宜性与经济性将调查区分为地下水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地埋管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和地源热泵不适宜区。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计算在利用方式综合区划的基础上进行,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计算内容为浅层地热能资源热容量和可利用量。鲁东地区地埋管适宜区和较适宜区计算面积29946 km2,经计算,冬季可提取利用热量为7.47×1014kJ(2.08×1011kW·h),可供暖面积16.0亿m2;夏季制冷量为l.49×1015kJ(4.14×l01kW·h),可制冷面积26.7亿m2。为推进浅层地热能的利用,地方政府鼓励新建或改建的公共建筑、居民楼、农村集中建设的住宅采用浅层地热能,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优先利用浅层地热能;设置地温长期观测孔,安置温度传感器,研究工程对地温场的影响。此外,浅层地热能的利用注重环境与效益双赢,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热泵、自动控制、变频调速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并扩大浅层地热能的利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