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站
迁站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8821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广东气象、干旱气象、内蒙古气象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迁站的相关文献由2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又君、何润洁、刘婷等。
迁站—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8821篇
占比:99.85%
总计:58908篇
迁站
-研究学者
- 李又君
- 何润洁
- 刘婷
- 刘婷婷
- 吕博
- 吴伟清
- 吴华斌
- 周晓倩
- 尹玉利
- 崔云鹏
- 张娟
- 张德苏
- 徐琼芳
- 李冰
- 王云芳
- 王秋香
- 胡慧芬
- 胡绪焕
- 胡进甫
- 莫贤清
- 蔡广珍
- 谭伯楷
- 贾小琴
- 赵晓飞
- 赵锐
- 邓图松
- 闫利霞
- 陈若荐
- 高庆九
- 于建良
- 于淑琴
- 井立红
- 仇巧玲
- 代德彬
- 任义方
- 任芳婷
- 何书情
- 何静怡
- 傅正涛
- 冯小凤
- 况孟奇
- 刘义国
- 刘吉洁
- 刘峰
- 刘景德
- 刘腾
- 刘路花
- 刘鸿斌
- 努尔比亚·吐尼牙孜
- 华娟
-
-
王雅萍;
韩海涛;
金红梅
-
-
摘要:
文章基于甘肃省碌曲气象站新旧址累积的历史观测资料及2014年平行对比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和2种T检验方法研究该站气象要素在迁站前后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迁址对风的影响最大,二者风向相符率低、风速量级差别大、新址大风天气现象频发;其次为对夏季降水量的影响,其中7月表现为最大负差值,8月为最大正差值;气温在春秋两季的差值最大,同时白天的差值大于夜间;迁站前后相对湿度基本持平。2种T检验均得出2 min平均风速的差异极显著、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差异的结论;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气温所有月份差异显著,独立样本T检验仅得到5月、6月差异显著。
-
-
崔云鹏;
蔡飞;
李冰;
王超
-
-
摘要:
根据台儿庄国家气象观测站新旧站址2020年的对比观测资料,运用差值分析法、相对差值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新旧站址采集到的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将数据结果画图、制表,可以明显看出新旧站址气压、温度、湿度、风速观测数据差异较小,降水受季节性和局地性影响,新址年降水量少于旧址。本文还对新旧站址观测数据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台儿庄气象观测站资料的连续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
-
杨柳;
张仕明
-
-
摘要:
利用轮台站和参照站1971~2020年观测资料,分析比较两站各气象要素的年平均值和差值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轮台站的气温、湿度、风速和累计降水量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加速的城市化、2004年观测设备自动化及2011迁站是造成轮台站各要素发生显著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比较迁站后轮台新旧两站各气象要素的差异,新站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低于或与旧站持平,最大差值出现在冬季,新站较旧站低1.5°C左右,4月气温数据波动小、较为稳定,1~3月波动较大。新站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旧站,5~10月差距最小,3月差值最大,较旧站偏高8%。新、旧站的风向风速差异较大,新站风速明显大于旧站,5月平均最大风速差值达到2.5 m/s。新站风向以N或NNW为主、旧站以W和E、ENE风向为主。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除降水量外,各要素均出现了显著性变化。观测场地理位置的不同及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轮台新旧两站气温、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
-
黄金颖;
张虹;
赵然;
孙小林
-
-
摘要:
本文采用对比观测资料差值、差值标准差、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风向相符率及显著性检验等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蓟州国家气象观测站2015年1—12月迁站前后新、旧站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址各对比观测要素数据与旧址同期观测的数据差异不大,一致性较高;新、旧址个别月份相对湿度、风速等要素离散性较大,主要原因为周边探测环境的改变。新址观测资料具有可用性。
-
-
覃艳秋;
赵龙捷;
覃嘉嘉
-
-
摘要:
利用2018年柳江国家气象观测站迁站前后新旧址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气压、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新址均比旧址低,而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则是新址比旧址大,7~9月两站的月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夏半年新址的平均气温比旧址低0.6°C左右,在气候统计、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时,应考虑城区和郊区的差异性,对气温进行必要的订正。
-
-
曾琛;
罗烜坤;
马月;
郑熊莲;
况孟奇;
冯小凤
-
-
摘要:
利用云阳县、万州区和巫溪县1974年—201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万州、巫溪作为参照站,采用差值比较、T检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云阳迁站前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云阳站迁站前后趋势基本与参考站(巫溪、万州)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迁站后云阳站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略有升高(1°C以内),年平均湿度升高2%、年平均降水量增多79 mm左右,气压下降10 hPa.云阳站的T检验可以得到,云阳迁站前后主要气象要素并无明显差异.M-K检验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云阳站气温下降趋势明显.总体来看云阳站1974年—2017年并未出现气象要素不连续的现象.
-
-
姚扬;
李华宇;
吴紫静
-
-
摘要:
利用东至国基本气象站1973-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东至国家基本气象站各个观测要素资料序列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均一性特征.分析表明,东至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较好;区域一致性在2000年后开始变差且有持续变差趋势,这一点从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风速变化趋势表现的尤为明显;资料序列均一性较好,但是存在数据不连续点.从资料分析来看,受城市化影响东至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年平均相对湿度序列自2008年以后区域一致性波动较大,现址观测资料的均一性总体较好,但一致性相对湿度波动较大,历次探测环境变化是造成多个要素不连续的原因,若该站迁至新址,气象探测环境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城市化影响大大减小,其观测资料区域一致性将增强,从而满足气象业务服务需求.
-
-
毛佩柱;
毛智政;
沈鹿鸣;
吴杰
-
-
摘要:
气象台站是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单位,气象站采集的气象数据是一个地区气候资料统计的主要数据来源.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数据是天气预报、气候分析、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气象服务和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和依据.一个地区气象资料的准确性与连续性,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气象观测环境,在稳定观测环境条件下获取的气象资料,才具有气候资料的对比性.气象台站的迁移,会使气象台站的观测环境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造成一些气象要素的观测出现差异.通过多秦皇岛气象站迁站10年来的气候分析和青龙、昌黎站迁站期间的并行观测分析,发现观测环境改变对气象要素连续性的影响.观测环境的差异,造成了秦皇岛气象站新址的年平均温度较原站址下降了1.2°C,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迁站后的平均相对湿度增加了8%.青龙站的深层地温因受环境环境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差异.气象站的迁移,应该尽量与原站址在海拔高度、周边环境近似.差异过大,将使一些气象要素的观测值出现明显的跳变,对气象资料的连续产生很大影响.
-
-
崔云鹏;
李冰;
刘腾
-
-
摘要:
文章运用差值分析法、相对差值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峄城国家气象观测站新旧站址1 a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图表的形式明显看出新旧站址气压、温度、湿度观测数据差异较小;受探测环境变好的影响,新址风向、风速较旧址偏大;降水受局地性影响,新址年降水量少于旧址.文章还对新旧站址观测数据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新址气象观测站资料的连续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
吴雪亚;
吴明;
皮小雯
-
-
摘要:
根据2016年江口国家气象观测站新、旧站址对比观测数据,采用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迁站前后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差异.结果表明:新站较旧站气温偏低、气压偏小、风速偏大、降水偏少、湿度偏高,风向符合率较低,仅为18%左右.新址位于城郊,下垫面与旧址建站初期基本一致,气象探测环境较好,且与旧址处于同一气候区,能够代表江口县的天气气候特征.对新站气象资料与旧站前30 a资料进行T检验,表明新址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与旧址差异不显著,资料可合并使用,平均风速不可续接合并使用.海拔高度差、探测环境变化、城市热岛效应及测站下垫面差异等是造成气象要素差异的重要原因.
-
-
徐琼芳;
高庆九;
胡进甫;
胡绪焕
-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选用潜江气象站和相邻两站1971-2009年共39年气象资料,对潜江站迁站前后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潜江站与相邻站同时期气象资料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潜江站迁站前后气象要素中风向风速、气温和雾日有显著变化;迁站前潜江站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部分风向缺失,风速偏小,雾日偏少,气温偏高.迁站后风速、雾日、气温等变化趋势出现了不连续现象,迁站后潜江站城市热岛效应消失.迁站前潜江站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为0.68°C,热岛效应贡献率为40%.本文利用迁站前后资料对比算出的县级气象站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对其他台站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具有参考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