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乌里胡枝子
达乌里胡枝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536篇;相关期刊22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中国草地学报、牧草与饲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08年农区草业论坛等;达乌里胡枝子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祥、孙启忠、董宽虎等。
达乌里胡枝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536篇
占比:99.53%
总计:14605篇
达乌里胡枝子
-研究学者
- 赵祥
- 孙启忠
- 董宽虎
- 赵淑芬
- 徐炳成
- 佟莉蓉
- 王娟
- 杨武德
- 吴洪新
- 张垚
- 朱慧森
- 玉柱
- 郝文芳
- 倪顺刚
- 冯志茹
- 周亚楠
- 徐伟洲
- 杜润峰
- 松梅
- 王京
- 王龙飞
- 侯志兵
- 刘淑华
- 单昌辉
- 史威威
- 呼天明
- 夏方山
- 宋雨
- 张晓红
- 李凤民
- 杨美红
- 梁宗锁
- 段东平
- 牛富荣
- 王永新
- 王育青
- 阿拉木斯
- 靳淑静
- 韩建国
- 韩蕊莲
- 高志娟
- 卫昭君
- 原黎明
- 吴爱姣
- 孙洁
- 张亚妮
- 徐丽君
- 杜建材
- 杨耀国
- 梁丕富
-
-
杨耀国;
牛冰洁;
王永新;
卫昭君;
郭媛珍;
王开喜;
马春;
赵祥;
朱慧森
-
-
摘要:
为探讨CO_(2)浓度倍增对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自然干旱胁迫的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通过人工气候培养箱控制不同CO_(2)浓度(400μmol·mol^(-1)(CK)和800μmol·mol^(-1)(DCO_(2))),在自然干旱胁迫条件下每隔2 d(共8次)测定幼苗生长特性和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CO_(2)倍增缓解了干旱胁迫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株高的抑制作用,同时促进其主根的生长;CO_(2)倍增提高了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脯氨酸含量,抑制了丙二醛合成,降低了相对电导率。综上所述,CO_(2)倍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达乌里胡枝子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延缓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提高达乌里胡枝子幼苗对干旱的耐受性。
-
-
刘建勇;
王照兰;
杜建材;
张颖娟
-
-
摘要:
为探究胡枝子属植物的抗旱机制,对三种胡枝子植物采用苗期15%PEG溶液胁迫不同时间梯度(0 h、6.5 h、13 h、19.5 h、26 h),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尖叶胡枝子和牛枝子的幼苗相对含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达乌里胡枝子在各个处理梯度上的相对含水量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相比,3种胡枝子的SOD活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不同植物的生理响应不同。3种胡枝子在各个时间梯度处理下的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经15%PEG溶液6.5 h~26 h的干旱胁迫,未对3种胡枝子的幼苗细胞膜造成显著伤害。
-
-
董秋丽;
王聪聪;
郑川;
张耀丹;
范华芳;
夏方山
-
-
摘要:
采用不同浓度(0、0.05、0.10、0.15及0.20mmol/L)的褪黑素溶液对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种子分别引发0(CK)、3、6、12和24h后,进行干旱胁迫下萌发试验,探究其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干旱萌发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褪黑素引发浓度和时间。结果表明,引发会提高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并缩短其平均发芽时间,且引发效果与褪黑素浓度及其引发时间有直接关系。低浓度(0、0.05和0.10mmol/L)褪黑素引发下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能力会随引发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高浓度(0.15和0.20mmol/L)褪黑素引发下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能力会随引发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浓度为0.15mmol/L的褪黑素溶液引发12h对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活力的提高效果最佳。
-
-
王开喜;
杨耀国;
王永新;
马春;
张亚慧
-
-
摘要:
为了明确盐胁迫下外源硫化氢浓度倍增对达乌里胡枝子苗期盐害的减缓效果,以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为试验材料,先通过设置氯化钠浓度(0、25、50、75、100、125、150、175、200 mmol/L)筛选出半致死盐浓度,然后在此半致死盐浓度下研究不同浓度硫化氢钠(0、25、50、100、200、400、800μmol/L)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相对含水量、苗高和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致死盐浓度150 mmol/L胁迫下,与盐胁迫未经硫氢化钠处理的对照相比,一定浓度的外源硫氢化钠(硫化氢供体)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即25~100μmol/L硫氢化钠浸种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减缓150 mmol/L盐胁迫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相对含水量、苗高和根长的抑制作用,其中,以50μmol/L硫氢化钠浸种处理效果最佳。
-
-
倪顺刚;
佟莉蓉;
周亚楠;
王娟
-
-
摘要:
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是近年来在农林上普遍使用的一种促进种子萌发、打破种子硬实的一种方法.为了寻找促进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适宜植物激素浓度,为高效栽培达乌里胡枝子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萘乙酸(0.1、1.0、5.0、10.0、15.0、20.0 mg/L)和水杨酸(0.5、1.0、1.5、2.0、2.5、3.0mmol/L)浸种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可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影响,其中,5.0 mg/L萘乙酸和1.0mmol/L水杨酸处理后的达乌里胡枝子萌发情况均最好,可显著提高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但高浓度的萘乙酸(15.0、20.0mg/L)和水杨酸(2.0、2.5、3.0 mmol/L)均抑制达乌里胡枝子的正常生长,说明达乌里胡枝子对外源植物调节物质的耐受度具有一定的浓度阈值.5.0 mg/L萘乙酸和1.0 mmol/T水杨酸浸种处理后的达乌里胡枝子萌发效果最佳.
-
-
佟莉蓉;
倪顺刚;
周亚楠;
王娟;
夏方山
-
-
摘要:
在原来的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配方研究基础上,选用杀菌剂(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保水剂(SAP,高吸水性树脂)、填充材料(玉米秸秆粉)等包衣材料对"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进行包衣,研究不同配方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药种比1:60的多菌灵可以有效解决种子萌发时发霉腐烂、失去种子活力的问题;以不同浓度的SAP作为包衣配方中的保水剂,其中以5%的SAP效果最佳,该浓度下有效地保持住了水分,且各项萌发指标最高,种子活力最强,同时在温室出苗试验中有较高的出苗率、成苗率及出苗数/成苗数,表现出较好的出苗特性;在包衣配方中加入不同粗细程度的玉米秸秆粉,其中细级玉米秸秆粉(过75μm孔径)有较好的萌发状况,并且促进了幼苗生物量的累积.最后将包衣后的种子进行质量检验,研究发现,制成的包衣种子千粒重为裸种的2.3倍,种球直径接近裸种的2倍,并且有较高的含籽率、单籽率和合格率,更适合工业生产和机械播种.
-
-
佟莉蓉;
王娟;
宋雨;
倪顺刚
-
-
摘要:
为揭示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花粉的育性并为其花粉活力检测提供一种高效方法,本试验以达乌里胡枝子新鲜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液体培养基,研究了蔗糖、硼酸、氯化钙浓度、采样时间、温度、光照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适宜花粉萌发的培养基配方为20 g·L-1蔗糖+40mg·L-1硼酸+80mg·L-1氯化钙,最佳镜检时间为6h,最适采样时间为中午12:00,最适培养条件为黑暗条件下25°C,最适贮藏温度为—20°C.本试验表明,达乌里胡枝子花粉总体上活力较高,花粉离体液体培养是一种高效、简单、快捷、可靠的检测方法,但在培养条件的选择上应加以优化.
-
-
佟莉蓉;
倪顺刚;
任星远;
刘嘉欣;
闻静;
王娟;
宋雨
-
-
摘要:
为探究褪黑素对植物苗期干旱胁迫的影响,本试验在干旱胁迫下对'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叶面施加了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400 μmol·L-1)褪黑素,并测定了幼苗生长及叶片水分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与干旱对照组相比,施加适宜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的地上部鲜重、叶片鲜干比、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水分饱和亏(P<0.05),表明褪黑素可提高苗期达乌里胡枝子的抗旱性.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分析进一步发现,提高达乌里胡枝子幼苗抗旱性的外源褪黑素最佳浓度为100 μmol·L-1.
-
-
佟莉蓉;
宋雨;
王朋;
王娟;
车迪
-
-
摘要:
为揭示达乌里胡枝子的传粉生物学特性,本文以山西省八个地区的野生达乌里胡枝子为供试材料,针对其繁育系统、传粉媒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和顺居群的单花花粉量最多达到(8750±1946)粒·花-1,而中阳的花粉量最少仅有(5370±879)粒·花-1.依照P/O值所测得的达乌里胡枝子繁育系统类型为专性异交.达乌里胡枝子的杂交指数为4,其繁育类型为存在自交和异交,需要传粉媒介传播花粉.昆虫访花行为会在10:00~11:00之间出现第一次访花高峰,在午后15:00~16:00出现第二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小于第二次.膜翅目昆虫如蜜蜂等传粉效果最为明显.国内外对达乌里胡枝子开花特性的研究较少,其繁育体系和授粉生物学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达乌里胡枝子的育种特性提供参考,也可为达乌里胡枝子的杂交育种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
-
- 《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08年农区草业论坛》
| 2008年
-
摘要:
试验以采集于山西与河南的8个野生居群种子在山西晋中地区栽培生长的达乌里胡枝子作为对象,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牧草生长发育早期,植株幼嫩,纤维含量低,饲用价值高;生长发育后期,植株老化,纤维含量增加,饲用价值降低。从分枝期到结实期,8个居群的OM含量显著差异(P<0.05);CP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8个居群之间显著差异(P<0.05);NDF含量在盛花期达到最大(60.48%~66.75%),8个居群之间显著差异(P<0.05);ADF含量整体上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8个居群之间显著差异(P<0.05);8个居群ADL含量上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显著差异(P<0.05);牧草EE含量较低,从分枝期到结实期不断升高,8个居群之间显著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