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辐射强度

辐射强度

辐射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2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预防医学、卫生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3篇、会议论文90篇、专利文献174596篇;相关期刊414种,包括火工品、含能材料、动力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2015年全国净化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等;辐射强度的相关文献由184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怀春、程强、陈金忠等。

辐射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3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9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74596 占比:99.64%

总计:175229篇

辐射强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荣维来; 许树学; 马国远; 戴晗
    • 摘要: 将太阳能热泵和空气源热泵结合起来,搭建了直膨式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实验台,分别在太阳能单一热源和太阳能/空气双热源模式下对系统进行实际测试。测试结果发现,单一热源时晴天工况平均制热COP达到3.4,阴天平均制热COP为2.35;双热源系统在晴天和阴天时,制热COP最高分别为4.3和3.5。
    • 王岩; 王宝瑞; 王岳
    • 摘要: 高光谱技术提供了空间和光谱维度的信息,同时基于传统黑体模型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不适用于甲烷火焰的辐射特性,而火焰中自由基的高光谱信息反映了火焰结构、组分浓度分布等燃烧的多方面特征,能够为燃烧模型的完善提供依据。利用高光谱技术在不同当量比和不同流量下研究了甲烷预混火焰中自由基的空间和光谱特性。对不同当量比的研究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火焰中心处的CH^(*)和C_(2)^(*)自由基的辐射强度先增加后降低,而燃烧区域内二者的平均辐射强度一直增加,火焰中心处的点可以表征局部的燃烧状态,而燃烧区域内辐射均值表征热释率等整体燃烧状态,定量给出了两种方法的不同趋势。火焰中心处的CH自由基辐射强度在当量比为1.01时达到峰值,而C自由基辐射强度在当量比为1.12时达到峰值,两种自由基的辐射峰值可以分别作为燃烧中反应强度和稳定性的判据。当量比可以由C_(2)^(*)和CH^(*)辐射强度之比来表征,修正了C_(2)^(*)/CH^(*)和当量比的线性关系,提出应使用燃烧区域内C_(2)^(*)和CH^(*)的平均辐射强度之比,并提出了该比值与当量比的二次关系。利用高光谱技术生成了燃烧区域内C_(2)^(*)/CH^(*)的云图,得到了详细的空间信息,当量比大于1时,首次在火焰面附近发现了明显的过渡区,体现了高光谱技术的优势。对当量比保持不变情况下的不同流量的研究表明,随着流量的增加,火焰高度增加,而火焰顶部和火焰中心的自由基的浓度分布基本不发生变化,揭示了实验工况下流动的特征时间远小于化学反应特征时间,化学反应过程未受到明显影响。应用高光谱较好的识别出了火焰中的多种自由基,研究了甲烷层流预混火焰中自由基辐射特性及其随着不同当量比和流量变化的趋势,对燃烧现象和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吉亚平; 宋敏敏; 桑学仪; 杜玲变; 吴玮
    • 摘要: 从舰载防空导弹研制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研究了低空来袭的海军攻击导弹(Naval Strike Missile,NSM)的红外辐射特性,并建立了NSM反舰导弹物理模型。用ICEM软件对NSM反舰导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然后通过CFD软件仿真得到了NSM反舰导弹的温度和红外辐射亮度分布。最后采用反向蒙特卡洛法分析和计算了不同探测角度下NSM反舰导弹的红外辐射强度,为舰载防空导弹不同角度下拦截能力的评估提供了支撑。
    • 张富魁
    • 摘要: 当前采煤机摇臂在开采煤炭资源时应用现有基于共振波谱法的检测方法无法实现对煤层厚度准确检测,其检测效率低,不满足采煤作业要求问题,引入自然γ射线法开展对其新的检测方法设计研究。基于自然γ射线法的煤层厚度辐射、基于辐射强度衰减程度的煤层厚度分布、采煤机摇臂煤层厚度连续检测误差校正,提出一种全新的检测方法。对比实验方式证明,新的检测方法与基于共振波谱法的检测方法相比检测精度明显提高,检测效率更优,在实际应用中价值更高。
    • 李晓峰; 张益军
    • 摘要: 微光技术是现代化武器夜视装备的支撑技术之一,是研究夜间低照度或非可见光弱辐射强度条件下,对目标进行探测、观察、识别、定位、记录的一类高新技术,具有隐蔽性好、图像清晰的优点。掌握先进的微光技术对于掌控以夜间战争为特点的现代化战争局势至关重要。此外,微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辅助驾驶、天文观察、航空航天、资源勘探、生物医学等民用领域。
    • 刘全义; 朱倩; 史彦龙
    • 摘要: 以航空旅客行李箱聚碳酸酯板材为研究对象,基于ISO 5660-1:2015标准锥形量热仪平台,采集点燃时间、热释放速率、产烟率、总产烟量等数据,分析其燃烧过程。基于实验数据,建立纯聚碳酸酯板材(PC)的点燃时间模型,预测其临界辐射热通量。结果表明,PC在燃烧后形成膨胀炭层,在不同辐射强度下外形尺寸变化大。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产烟率、总产烟量、质量损失率均增加,不同厚度PC的残炭剩余率为:厚度2 mm>厚度4 mm>厚度3 mm,其中残炭主要成分为鲸蜡烷、二十烷和二十二烷。对于2 mm厚的PC,热释放速率曲线只有一个峰值,而厚度为3 mm和4 mm的PC在不同辐射强度下热释放速率曲线由单峰向多峰过渡,并且热释放速率的峰宽明显增大。根据拟合曲线关系,建立了热薄型点燃时间预测模型,分别计算得出2、3和4 mm厚的PC的临界辐射热流为15.50、15.24、17.02 kW/m^(2)。
    • 吴润民; 唐广军; 宋旭东; 白永辉; 王焦飞; 于广锁
    • 摘要: 基于碳烟连续辐射光谱信息,本研究利用普通单反相机和高光谱成像系统对不同工况下甲烷-氧气反扩散火焰产生碳烟辐射强度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扩散火焰中黄色区域是燃料在高温下热解产生的碳烟连续辐射,随[O/C]e增加,黄光区逐渐减少,碳烟整体辐射强度下降,核心区位于火焰外环两翼,且辐射强度轴线分布呈双峰;沿火焰传播方向,碳烟辐射强度先增大后降低.
    • 吴润民; 唐广军; 宋旭东; 白永辉; 王焦飞; 于广锁
    • 摘要: 基于碳烟连续辐射光谱信息,本研究利用普通单反相机和高光谱成像系统对不同工况下甲烷-氧气反扩散火焰产生碳烟辐射强度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扩散火焰中黄色区域是燃料在高温下热解产生的碳烟连续辐射,随[O/C]_(e)增加,黄光区逐渐减少,碳烟整体辐射强度下降,核心区位于火焰外环两翼,且辐射强度轴线分布呈双峰;沿火焰传播方向,碳烟辐射强度先增大后降低。
    • 姚旭; 汪净; 宋澜波; 郭德福; 张耀江
    • 摘要: 针对不同类型煤气掺混供应对热轧加热炉燃烧热效率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形成优化燃烧实验方案,指导加热炉和煤气加压站进行煤气配比方式的调整试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对应,降低高炉煤气掺混比例后,加热炉燃耗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且加热稳定性更好,总体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常志坤; 吴薇; 黄毅
    • 摘要: 利用沧州市气象站紫外辐射数据、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紫外辐射强度的日、月、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沧州紫外A、B辐射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单峰型"分布特征,紫外A辐射比B辐射的季节变化特征更为明显.A辐射7月辐射总量最大达768.16 W/m2,而紫外B辐射的6月辐射总量最大达54.69 W/m2.对多个气象要素与紫外辐射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正午太阳高度角、海平面气压四个因子相关性最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