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转移系数

转移系数

转移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作物、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7958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海峡两岸新型纺纱技术和纤维高峰论坛、中国核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转移系数的相关文献由57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增、徐世明、李庚飞等。

转移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7958 占比:99.74%

总计:58107篇

转移系数—发文趋势图

转移系数

-研究学者

  • 张增
  • 徐世明
  • 李庚飞
  • 贝荣塔
  • 赵鲁
  • 陈碧华
  • 侯兰欣
  • 刘安辉
  • 孟凡茹
  • 张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承龙; 于雪; 莫训强; 卢学强
    • 摘要: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地域性,为了解我国盐生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0—2020年发表的有关盐生植物重金属富集或修复的文献进行检索,从盐生植物科属和生活型、盐生植物重金属富集能力差异、盐生植物重金属富集机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64种被研究的盐生植物中,适合以植物提取方式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盐生植物有9种,具有重金属修复潜力的盐生植物有11种,芦苇、互花米草、野大豆、铺地黍符合超富集植物标准,盐地碱蓬、狗牙根、芦苇、海马齿对多种重金属均具有较好的富集能力。
    • 薛志伟; 周其军; 杨春玲
    • 摘要: 农作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密切相关。为科学指导安麦13的生产应用,为安阳市小麦安全生产和营养育种提供参考,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永和试验基地开展安麦13对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的积累特性研究,分析成熟期小麦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结果表明:安麦13成熟期籽粒中微量元素铁、锰、锌、铜含量分别为28.97mg/kg、31.89mg/kg、17.59mg/kg、3.03mg/kg。安麦13成熟期根、叶、籽粒中的铁、锰、锌、铜含量和分布系数高于茎和壳,不同器官对铁、锰、锌、铜的富集转移能力各有不同。铁、锰的生物富集系数较低,锌、铜在根、叶、籽粒中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茎、壳。铁的转移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籽粒>叶>茎>壳,锰的转移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叶>籽粒>茎>壳,锌、铜的转移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籽粒>叶>壳>茎。植株中微量元素铁、锰、锌、铜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罗松英; 李秋霞; 邱锦坤; 邓素炎; 李一锋; 陈碧珊
    • 摘要: 位于海陆缓冲带的红树林湿地是重金属污染物重要的源与汇。为探究红树林土壤-红树植物系统对重金属污染物的累积及迁移规律,揭示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与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的关系,以湛江南三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对表层土壤和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的8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与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分析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与转移特征,结合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南三岛红树林土壤中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表现为锌(Zn)>铜(Cu)>铬(Cr)>铅(Pb)>镍(Ni)>砷(As)>汞(Hg)>镉(Cd),8种重金属的平均质量分数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从形态特征看,除砷(As)和汞(Hg)外,其余6种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比例均大于70%,具有较高的二次释放潜力。(2)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红树各部位的累积存在差异,总体上根部的质量分数最高;且红树的富集能力与转移能力并非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土壤中铬(Cr)和镍(Ni)有效态含量较高,但在白骨壤体内累积不明显,主要与土壤中该元素以相对较为稳定的可氧化态为主有关;而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含量较高则可以促进红树林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3)白骨壤对镉(Cd)和汞(Hg)这两种元素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作用,且白骨壤在研究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可作为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4)南三岛红树林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植物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的相关系数表明,红树根部铬(Cr)、镍(Ni)和铅(Pb)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有效态呈正相关,其余元素为负相关;茎部砷(As)和铅(Pb)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有效态呈正相关,其余元素为负相关;而叶片中铬(Cr)和锌(Zn)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有效态呈负相关,其余元素为正相关,且总体上相关性不显著。
    • 先露露; 董智; 李红丽; 窦晓慧; 刘超; 刘冰倩; 贾丰源
    • 摘要: 为探究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对镉(Cd)的作用效应,以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在不同浓度Cd胁迫(0、5、10、30、50、100 mg·L^(-1))下高丹草生长和生理特性,以及重金属Cd在高丹草植物体内转运、富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5 mg·L^(-1)低Cd浓度下,高丹草株高、叶片数、生物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随着浓度的增加,高丹草株高、叶片数减少,生物量降低,黄叶数增加,生长受到抑制,接菌后能够促进高丹草生物量的积累,缓解叶片发黄现象,改善生长状况。接菌提高了高丹草在Cd胁迫下的抗性生理指标。随着浓度的增加,高丹草未接菌组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逐渐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接菌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不同Cd浓度条件下,高丹草体内Cd含量呈根>叶>茎的分布,且含量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接菌后高丹草地下部Cd含量增加,地上部Cd含量降低,接菌减少了Cd从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移,减轻了Cd对高丹草地上部的毒害。研究表明印度梨形孢能有效降低Cd对高丹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毒性损伤。
    • 程文娟; 吴冬; 詹乐音; 李岩; 张神洲; 岳启建; 黄晓峰
    • 摘要: 通过对中南地区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等4省26县40个铀矿所在地的对照点、环境敏感点、覆盖治理铀废矿(渣)堆覆土层及其下方农田等处,进行土壤及其粮食(谷物)、蔬菜、薯类(块茎)等农作物采样,监测分析其天然U、226 Ra含量,计算分析土壤-农作物籽实天然核素转移(浓集)系数,并将该核素转移系数应用于辐射环境评价公众个人剂量估算中。本研究得到的中南地区分部位、分作物天然U、226 Ra转移(浓集)系数的最新计算成果,可为相关地区辐射环境评价、放射事故应急、放射生态学、耕地污染治理等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李冠超; 杨波; 孙功明; 高柏; 方正; 丁燕
    • 摘要: 以某地区8个煤矿和13个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取样与室内检测,对粉煤灰生产利用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进行比活度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原煤到粉煤灰过程中,4种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的富集系数在2.15~3.79,富集系数与燃煤浓缩比基本一致,确定转移系数为3.79;在粉煤灰到粉煤灰砖中,4种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的富集系数为0.65~1.04,富集系数与粉煤灰掺比基本相同,确定转移系数为0.70。整个过程放射性核素未发生损失,且不因放射性水平高低影响其转移系数。粉煤灰砖放射性水平评价表明,该地区8类粉煤灰砖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适用于任何途径(除X-8外均可作为建筑主体);剩余5类粉煤灰砖仅可用于建筑物的外饰面等与人体接触不密切的建筑上,后续仍需加强该类粉煤灰砖在生产、使用等方面的监督。该地区13类粉煤灰砖的γ辐射吸收剂量率水平较高,但其中6类粉煤灰砖的年有效剂量率低于全国推荐值,表明对人体的辐射危害较小,可以用于建筑材料使用。
    • 摘要: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小方研究组与研究员李俊明研究组合作,系统表征了黄淮麦区近30年来育成的主栽品种及其衍生的优异品系苗期在镉胁迫下的表型变异,并应用该自然群体的SNP标记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了若干镉积累相关表型的新颖标记,其中4个在全基因组范围具有显著性;进一步分析了镉转移系数关联标记在小麦群体中的分布,确定了5个低镉转移系数小麦品种。
    • 普天贇; 何腾兵; 滕浪; 付天岭; 高珍冉; 秦松; 罗德强
    • 摘要: 通过水培试验,探究不同Mg2+浓度对粳稻黑糯72、籼稻红优2号、C两优华占和宜香优2115苗期Cd2+吸收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水稻幼苗植株内Cd含量表现为根>叶鞘>叶片,根是水稻吸收和富集Cd的主要器官;不同水稻品种各器官中Cd2+的转移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Cd2+胁迫下添加Mg2+能够显著降低4种水稻根系、叶鞘及叶片中的Cd含量,添加Mg2+能够抑制C两优华占中Cd2+由根系向叶鞘与叶片中的转移,促进红优2号、黑糯72和宜香优2115中Cd2+由根系向叶鞘与叶片的转移.
    • 邵忱忱; 牛婧; 张仕颖; 包立; 夏运生; 张乃明
    • 摘要: [目的]探究重金属铅(Pb)、锌(Zn)、镉(Cd)复合污染土壤条件下,Pb、Zn和Cd在玉米根、茎叶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并筛选具备低累积品种潜力的玉米品种,为污染土壤中农作物食用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前期水培初筛的基础上,使用矿区农田原状土进行盆栽试验,测定10个常见玉米品种植株的根、茎叶及土壤中Pb、Zn和Cd含量、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等指标,并通过聚类分析获得具备低累积品种潜力的玉米品种.[结果]大喇叭口期玉米根部Pb、Cd累积量最低的品种均为通单202,Zn累积量最低为西单7号;茎叶部Pb、Zn、Cd累积量最低的品种分别为喜玉12号、红单6号、新石玉8号;抽雄期玉米根部Pb、Zn、Cd累积量最低的品种分别为西单7号、喜玉12号、浚单3136;茎叶部对Pb累积量最低的品种为红单6号,对Zn、Cd累积量最低的品种均为新石玉8号.Pb、Zn和Cd在玉米体内的富集能力表现为根>茎叶,玉米根、茎叶富集和转运Pb、Zn和Cd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10个玉米品种对Pb、Zn、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3~0.13、1.28~2.51、1.48~3.91和0.01~0.08、0.62~1.75、1.41~2.51,转移系数分别为0.02~0.70、0.15~0.32、0.22~1.41和0.04~0.55、0.13~0.86、0.22~1.33.[结论]通过聚类分析对比两时期的根和茎叶低累积品种类群,综合比较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得出,云瑞8号、新石玉8号、西单7号初步具备低累积潜力,可进一步筛选目标玉米品种.
    • 赵淑玲; 何九军; 王一峰; 张蕊红; 杨小录; 胡文斌
    • 摘要: 为研究车前和平车前在铅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潜力,采用不同Pb2+浓度(200 mg/kg、400 mg/kg、600 mg/kg、800 mg/kg)土壤胁迫车前和平车前幼苗,90 d后分别测定车前和平车前的生长情况、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含铅量、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结果表明车前和平车前植株在本试验范围内铅胁迫下没有明显的生长不良状况.车前的株高、鲜重和干重在土壤铅浓度为200 mg/kg时达到最高,平车前在Pb2+浓度600 mg/kg时,株高和根长达到最高,随土壤含铅量的增加平车前干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车前和平车前对重金属Pb2+的积累随土壤含铅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铅浓度为800 mg/kg时,车前和平车前整株含铅量达到最高值,车前和平车前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随土壤铅浓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车前和平车前在铅污染土壤上有一定的抗性和应用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