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感染
足部感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9750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国际老年医学杂志、双足与保健、中华养生保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研讨会等;足部感染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樟荣、汪晓霜、王伟娜等。
足部感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750篇
占比:99.53%
总计:19843篇
足部感染
-研究学者
- 许樟荣
- 汪晓霜
- 王伟娜
- C·诺顿
- 丁玲加拉
- 丛树东
- 严励
- 于凤英
- 于建红
- 余雪菲
- 佚名
- 侯兰香
- 侯振宇
- 俞光荣
- 俞军
- 刁斌斌
- 刘京菊
- 刘伊雯
- 刘光裕
- 刘凯
- 刘华
- 刘爰凤
- 刘绍雄
- 刘荷英
- 刘进梅
- 叶春枚
- 吕大玲
- 吕晓苒
- 吕荧
- 吴冰清
- 吴晨葳
- 吴艳军
- 吴贤翠
- 周丽华
- 周德宜
- 周文艳
- 周桂芳
- 周盛基
- 周飞
- 唐静
- 夏丽霞
- 姜昆
- 孔令磷
- 孔庆堃
- 孙锦锦
- 孙阿妮
- 孟晟
- 安素娟
- 安美叶
- 宋传河
-
-
杨九一;
陈岚;
文奕舒;
张嗣兰;
罗恩艳
-
-
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指糖尿病与其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形成和深层组织破坏[1]。据统计,糖尿病患者DFU为12%~25%,溃疡愈合后5年内的复发率为50%~70%[2]。糖尿病足溃疡难以愈合的原因与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有着密切关系[3],现将张嗣兰教授辨证论治糖尿病足溃疡经验总结如下。
-
-
黄姗姗;
张颖莺
-
-
摘要:
目的探讨湿性换药护理对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满意度的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以每组45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入院后均给予两组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干性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湿性换药护理。两组均护理3周。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护理后的满意度、护理期间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75.5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总满意度95.56%(43/45),对照组77.78%(35/4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项目时间(换药间隔时间、每个伤口换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4.44%(2/45),对照组20.00%(9/45),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湿性换药护理,可以有效提升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
于凤英;
李翠萍;
庄金玲
-
-
摘要:
目的分析对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患者进行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6月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纱布换药护理,观察组实施科学的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溃疡面积及护理效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药频率较对照组低,换药间隔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采取科学的伤口评估及实施湿性换药护理,能够显著改善创面恢复效果,促进恢复,从而减少溃疡面积,缓解患者疼痛,护理效率高,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
-
王广利;
俞军;
章法香
-
-
摘要:
目的 评估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microRNA-142的表达变化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足部感染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治疗的T2DM并发早期足部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同时纳入同期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但无并发症的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NF-α和IL-6.检测比对2组患者microRNA-142和microRNA-144的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组FPG、HbA1c、TNF-α和IL-6血清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icroRNA-14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microRNA-14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IL-6水平与microRNA-142呈负相关(r=-1.150,P<0.01).结论 TNF-α、IL-6和microRNA-142在T2D合并足部感染患者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并为糖尿病足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值得深入研究.
-
-
庄萍
-
-
摘要:
目的 对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实施伤口湿性换药护理,探讨该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该院门诊于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治疗的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进行筛选,从中方便选择106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奇偶数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干性换药护理,研究组实施湿性换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换药次数、换药间隔时间、换药依从性以及创面愈合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换药次数(4.01±0.52)次/周低于对照组换药次数(6.33±0.49)次/周,研究组换药间隔时间(1.74±0.32)d长于(1.09±0.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39、9.525,P<0.05);研究组患者换药依从性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9,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2,P<0.05).结论 对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实施伤口湿性换药护理可以减少换药次数,能够提升患者换药依从性,更有利于创面愈合,值得应用.
-
-
李博
-
-
摘要:
目的: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共60例,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伤口评估,参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干性换药护理法,观察组实施湿性换药护理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换药时间、换药间隔时间、换药频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换药时间、换药频率、住院时间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的方法效果理想,可以显著降低换药频率,缩短换药时间、换药间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且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
黄小屏
-
-
摘要:
目的 分析湿性换药护理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足部感染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足部感染患者中选取60例,并严格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干性换药护理,观察组采用湿性换药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换药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和换药次数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3.33%,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67%,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2型糖尿病合并足部感染患者湿性换药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其康复速度,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
李萍
-
-
摘要:
目的 研讨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的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体会.方法 对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04例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各随机抽取52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在实施专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的为研究组,使用常规基础护理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换药次数、单个伤口换药时长以及住院时长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间隔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进行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可较好掌握患者病情,改善治疗效果,加快伤口愈合,减少治疗时间,可应用于临床.
-
-
-
-
-
-
马丽娟;
肖勇;
王浩
- 《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 2013年
-
摘要: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左足肿胀、皮肤破溃10天,发热1天入院,入院后给予降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感染.药师参与了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为其提供了全程的药学服务.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时经验性选择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药敏结果回示后改为莫西沙星,用药11天后,足部分泌物菌培养结果为阴性,遂停用莫西沙星.患者用药期间,白细胞由13.3×109/L下降至8.3×109/L,中性粒细胞由94%下降至81%.患者入院第1天血糖>33.3mmol/L,HbA1c8.1%,提示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药师参与降糖方案的制定,患者出院时血糖波动在6.8-11mmol/L.对于糖尿病足伴发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不容忽视,而对于血糖的控制,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等综合疗法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必需方案。该患者的感染症状虽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入院期间的药物治疗之外,有必要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足部护理的宣教,开展定期的药学随访,保障患者出院后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可显著改善病人在社区用药的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最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
-
马丽娟;
肖勇;
王浩
- 《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 2013年
-
摘要: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左足肿胀、皮肤破溃10天,发热1天入院,入院后给予降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感染.药师参与了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为其提供了全程的药学服务.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时经验性选择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药敏结果回示后改为莫西沙星,用药11天后,足部分泌物菌培养结果为阴性,遂停用莫西沙星.患者用药期间,白细胞由13.3×109/L下降至8.3×109/L,中性粒细胞由94%下降至81%.患者入院第1天血糖>33.3mmol/L,HbA1c8.1%,提示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药师参与降糖方案的制定,患者出院时血糖波动在6.8-11mmol/L.对于糖尿病足伴发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不容忽视,而对于血糖的控制,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等综合疗法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必需方案。该患者的感染症状虽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入院期间的药物治疗之外,有必要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足部护理的宣教,开展定期的药学随访,保障患者出院后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可显著改善病人在社区用药的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最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
-
马丽娟;
肖勇;
王浩
- 《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 2013年
-
摘要: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左足肿胀、皮肤破溃10天,发热1天入院,入院后给予降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感染.药师参与了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为其提供了全程的药学服务.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时经验性选择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药敏结果回示后改为莫西沙星,用药11天后,足部分泌物菌培养结果为阴性,遂停用莫西沙星.患者用药期间,白细胞由13.3×109/L下降至8.3×109/L,中性粒细胞由94%下降至81%.患者入院第1天血糖>33.3mmol/L,HbA1c8.1%,提示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药师参与降糖方案的制定,患者出院时血糖波动在6.8-11mmol/L.对于糖尿病足伴发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不容忽视,而对于血糖的控制,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等综合疗法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必需方案。该患者的感染症状虽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入院期间的药物治疗之外,有必要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足部护理的宣教,开展定期的药学随访,保障患者出院后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可显著改善病人在社区用药的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最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
-
马丽娟;
肖勇;
王浩
- 《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 2013年
-
摘要: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左足肿胀、皮肤破溃10天,发热1天入院,入院后给予降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感染.药师参与了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为其提供了全程的药学服务.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时经验性选择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药敏结果回示后改为莫西沙星,用药11天后,足部分泌物菌培养结果为阴性,遂停用莫西沙星.患者用药期间,白细胞由13.3×109/L下降至8.3×109/L,中性粒细胞由94%下降至81%.患者入院第1天血糖>33.3mmol/L,HbA1c8.1%,提示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药师参与降糖方案的制定,患者出院时血糖波动在6.8-11mmol/L.对于糖尿病足伴发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不容忽视,而对于血糖的控制,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等综合疗法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必需方案。该患者的感染症状虽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入院期间的药物治疗之外,有必要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足部护理的宣教,开展定期的药学随访,保障患者出院后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可显著改善病人在社区用药的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最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