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负荷模型

负荷模型

负荷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595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篇、会议论文89篇、专利文献170000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等;负荷模型的相关文献由1548位作者贡献,包括鞠平、贺仁睦、汤涌等。

负荷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8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70000 占比:99.74%

总计:170436篇

负荷模型—发文趋势图

负荷模型

-研究学者

  • 鞠平
  • 贺仁睦
  • 汤涌
  • 王琦
  • 赵兵
  • 刘丽平
  • 李欣然
  • 易俊
  • 陆超
  • 陈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曦; 柯德平; 徐箭; 孙元章; 徐全
    • 摘要: 电力系统具有天然闭环特性,在激励信号注入位置与辨识用信号量测位置不同时,负荷模型参数辨识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闭环特征。文章以台区模型辨识场景为例,研究了闭环条件下负荷机理模型参数辨识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常见的闭环辨识方法,总结了实现机理模型闭环辨识需满足的基本条件,并依据该条件选择了无需反馈通道模型先验知识且可直接辨识原系统模型的两阶段辨识法。对台区负荷动态机理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和模型转换,并将其嵌入两阶段辨识的第二阶段,可以实现机理模型参数的在线闭环辨识。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负荷辨识的闭环特性以及所提两阶段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 赵省军; 张开鹏; 付鑫权; 司英莲; 刘志栋; 周登钰
    • 摘要: 分布式电源的广泛接入增加了配电网复杂程度,导致负荷模型的描述难度大幅提高。此外,针对网络每个节点分别进行建模以及对整个配电网进行建模的方法难以适用于不断扩大规模的配电网。提出一种基于社区划分的门控循环单元(GRU)神经网络负荷建模方法。通过加文-纽曼(GN)算法对配电网拓扑进行分区处理,基于GRU神经网络分别对各个社区进行负荷建模,并在网络输入特征向量中引入度中心性来衡量节点在网络拓扑中的重要程度。对某地区的10 kV配电网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精度及计算效率更高。
    • 孟贤; 沈一鸣; 陈宇杰; 曾丕江; 吴浩
    • 摘要: 传统总体测辨法存在暂态仿真计算量大、辨识所需时间长等问题,无法满足负荷特性记录装置在线实时辨识负荷模型参数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实测数据跳变及稳态点的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选取实测数据电压突变后1点、电压恢复前后2点以及最终稳态点作为计算点;根据感应电动机三阶微分方程,采用稳态计算法和大步长隐式梯形法计算4点的状态变量,进而得到4点的有功和无功功率;根据4点的实测功率,采用遗传粒子群混合优化算法对负荷模型重点参数进行寻优辨识。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辨识结果准确,所需计算量小,其计算时间不到传统总体测辨法的1/10。
    • 张美伦; 张瑾; 王冠博; 刘进; 阚旭
    • 摘要: 针对当前短路电流计算标准与方法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短路电流计算的精确等效模型建模方法,建立配电网等效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确定感应电动机参数及负荷比例,能够获得与真实值偏差较小的短路电流计算值结果。基于黑龙江实际电网算例,对典型负荷站建模,采用所确定的变电站等效感应电动机负荷比例进行短路电流计算,并与黑龙江省调度算法、规划算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短路电流计算标准的确定提供参考性意见。
    • 李情; 唐代生; 孟岑; 李裕元; 吴金水
    • 摘要: 选取亚热带典型农林流域——金井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面源磷负荷估算模型,对流域面源磷负荷进行估算,并解析各形态磷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和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分别建立模型的溶解态磷和吸附态磷模块,同时利用贝叶斯统计反演得到输出系数模型的参数后验分布以提高模型模拟精度。模型总磷负荷模拟值与观测值的误差绝对值为3.3%~27.1%,溶解态磷的决定系数(R^(2))和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84和0.82,吸附态磷的R^(2)和NSE分别为0.68和0.65,模型对溶解态磷负荷的模拟效果优于吸附态磷。流域面源总磷负荷平均为64.3 kg·km^(-2)·a^(-1),其中溶解态磷为29.6 kg·km^(-2)·a^(-1),其空间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农田和村镇区域,林地、农田、居民地溶解态磷负荷分别为13.4、40.5、31.1 kg·km^(-2)·a^(-1);流域吸附态磷负荷平均为34.7 kg·km^(-2)·a^(-1),其空间高值区多分布在林坡地,林地、农田、居民地吸附态磷负荷分别为43.1、16.5、4.5 kg·km^(-2)·a^(-1)。研究表明,亚热带丘陵区面源磷负荷的治理需要根据不同形态磷负荷输出空间分布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管控措施。
    • 姜少华; 屈国伦; 谭海阳; 黄冬娜; 何恒钊; 林辉; 李翔
    • 摘要: 为分析不同建筑类型对制冷机房系统运行能效比的影响,在全国每个建筑热工分区选定1个代表城市,分别构建了不同建筑类型下的制冷机房系统模型120个,进行了全年逐时能效仿真计算。结果表明:5个代表城市,大小系统不同等级之间每相差一级,平均能效比水平相差9.83%±2.19%,呈现良好分级特征,基本符合制冷机房系统评价能效比分级的要求;其他条件一定时,办公、商业、酒店3种典型公共建筑类型的计算结果平均最大相对差异为2.16%±0.92%,建筑类型的差异对于制冷机房能效比水平的影响较小,且办公建筑模型计算结果更接近于3种典型类型的平均水平。
    • 张天培; 王成亮; 崔恒志; 郑海雁; 杨庆胜; 卞正达
    • 摘要: 随着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EV-DWC)技术的发展,针对目前EV-DWC负荷建模理论工作不全面的现状,以交通流量作为影响充电负荷的主要因素,以天气、典型日期、季节等因素为次要影响因素,根据路况建立负荷模型,通过电动汽车型号和状态的聚类不同对汽车分配不同的功率,完成动态充电负荷的建立。采用小波神经网络(WNN)对时序信息进行处理预测,再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相结合预测充电道路上的车流,短期车流预测精度为85%,用模糊C聚类(FCM)算法对电动汽车的充电类型以及该类型所对应的充电功率进行划分,将进入充电道路的电动汽车分为7种类型。根据各种充电类型分配相应的充电功率,完成日负荷建模。
    • 马伟哲; 程维杰; 张仕鹏; 许琴
    • 摘要: [目的]负荷作为最终消耗有功功率的部分,对系统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文章研究不同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失步振荡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某大型电网区域间断面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BPA程序,综合分析不同负荷模型对振荡中心及失步解列装置动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采用ZIP静态负荷模型,线路UcosΦ曲线周期完整性最好;随着感应电动机类型负荷的占比增加,UcosΦ曲线周期完整性变差,甚至导致失步解列装置能否动作的结论发生颠覆性变化;另外,不同负荷模型也会导致振荡中心发生迁移.[结论]因此,采用最反映实际情况的负荷模型才能有效保证仿真结果的可信度.
    • 司大军
    • 摘要: 云南省在积极发展水电铝产业,在加强某局部电网向电解铝负荷供电时,出现了短路电流达到断路器遮断容量的情况,其中电解铝负荷提供了较大的短路电流.若采用调整运行方式将降低电网供电能力,若采用加限流装置则将增加工程投资.为此,从理论、电磁暂态仿真、实际故障录波等方面分析了电解铝负荷提供短路电流情况,结果表明,电解铝是整流型负荷,不会向电网提供短路电流.
    • 张天培; 王成亮; 崔恒志; 郑海雁; 杨庆胜; 卞正达
    • 摘要: 随着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EV-DWC)技术的发展,针对目前EV-DWC负荷建模理论工作不全面的现状,以交通流量作为影响充电负荷的主要因素,以天气、典型日期、季节等因素为次要影响因素,根据路况建立负荷模型,通过电动汽车型号和状态的聚类不同对汽车分配不同的功率,完成动态充电负荷的建立.采用小波神经网络(WNN)对时序信息进行处理预测,再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相结合预测充电道路上的车流,短期车流预测精度为85%,用模糊C聚类(FCM)算法对电动汽车的充电类型以及该类型所对应的充电功率进行划分,将进入充电道路的电动汽车分为7种类型.根据各种充电类型分配相应的充电功率,完成日负荷建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