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
谢冰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专利文献20550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求索、炎黄春秋、青少年日记等;
谢冰莹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夫泽、谢冰莹、钦鸿等。
谢冰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550篇
占比:99.12%
总计:20733篇
谢冰莹
-研究学者
- 李夫泽
- 谢冰莹
- 钦鸿
- 汪烈九
- 蒋永国
- 陈浩望
- 严农
- 严怪愚
- 古远清
- 朱旭晨
- 欧阳琦
- 牛菡
- 甘和媛
- 符号
- 蒋术
- 陈学勇
- 魏中天
- 丁晓原
- 丁雪野
- 万琼华
- 以钢
- 任明耀
- 何启治
- 佚名
- 倪锋
- 冯彤
- 刘传功
- 刘嘉谷
- 刘明丽
- 刘永灿
- 刘洁
- 刘茵
- 单补生
- 南鹏
- 史闻
- 吉祥
- 吕元明
- 吕汉东
- 吴劫勉
- 吴寒
- 吴飞玲
- 周代
- 周军
- 周喻
- 周永珍
- 周海燕
- 唐潮
- 夏季青
- 孙彦庄
- 孙日融
-
-
毛本栋
-
-
摘要:
传记有自传和他传之分,我偏爱读自传,而作家自传于我而言尤有莫大吸引力,引着我漫步在一条旖旎的文学路上,作家们的遣词造句给我以文化熏陶,作家们的喜怒哀乐给我以情感熏染,作家们的生命遭际给我以人生启迪。我的平淡的生活因此而丰富,平静的内心因此而震颤,芜杂的灵魂因此而润泽,前提是那些文字必须真实自然,就像谢冰莹的《女兵自传》那样真实自然。
-
-
王伟军;
冯彤
-
-
摘要:
武田泰淳既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与中国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家,也是战后日本文坛涌现的著名“战后派”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文学思想大多与侵华战争和中国认知息息相关。本文以其1939年创作的中国题材、战争题材小说《庐州风景》为切入点,联系在特殊时期发生于武田与民国女作家谢冰莹之间的“谢冰莹事件”,深度剖析和透视武田泰淳文学中“小杨”姑娘、谢冰莹、秋瑾、十三妹等中国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学艺术风格,解构武田泰淳中国侠女情结的中国认知、战争认知模式,探索这位“中国派”小说家中国侠女情结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
-
万琼华;
马艳彩
-
-
摘要:
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抗战时期广大爱国妇女支援抗战、服务前方将士的组织形式.以谢冰莹为团长、由知识女青年组成的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是全国第一个随军奔赴淞沪前线、规模最大的战地服务团.抗战时期,她们主要从事救护与慰劳伤兵,宣传与组织群众,捉汉奸和审俘虏,以及募捐医药物资等工作.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不仅鼓舞了军队和士兵的士气,拉近了军民之间的关系,还激发了知识女性的抗战热情,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
-
教鹤然
-
-
摘要:
1949年对于两岸来说是兼具政治与文学双重意义的转捩点,这一年前后随军迁台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女兵作家谢冰莹作为迁台作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她的自传体散文《女兵自传》的写作与修改跨越了台海两岸.通过对这些被修改的文本细节的分析与比对,我们能够重新接近民国文学空间,透析出迁台前后的生活环境与政治氛围的变更会使得作家的心态及认识出现怎样的微妙波动.
-
-
黄溥
-
-
摘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谢冰莹号召广大妇女到前线为伤兵服务。《长沙报》发表谢冰莹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的消息后,很快就得到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4天内便成立了服务团。谢冰莹任团长,挑选了16名爱国女青年加入。9月14日,战地服务团团员"身着灰军装,腰系武装带,腿上裹着绑腿",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穿行在大街小巷。
-
-
牛菡
-
-
摘要:
《我是怎样写×××的》,代表了一种描述作家本人创作经过的文章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依具体内容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如周文《我怎样写的》,回应争议问题,捍卫作者主权;一类如茅盾《我怎样写》,应编辑之邀所写,随创作过程阐发写作经验;一类如谢冰莹《我是怎样写女兵自传的》,多情绪铺陈,关注创作者的内心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我是怎样写×××的》为名的创作谈数量激增,写作情境、写作主体和写作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
-
牛菡
-
-
摘要:
《我是怎样写×××的》,代表了一种描述作家本人创作经过的文章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依具体内容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如周文《我怎样写的》,回应争议问题,捍卫作者主权;一类如茅盾《我怎样写》,应编辑之邀所写,随创作过程阐发写作经验;一类如谢冰莹《我是怎样写女兵自传的》,多情绪铺陈,关注创作者的内心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我是怎样写×××的》为名的创作谈数量激增,写作情境、写作主体和写作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
-
张凯默
-
-
摘要:
在现代女作家中,尤爱创作自传的有陈衡哲、谢冰莹、苏雪林等,其童年书写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比较她们的童年书写后可发现,在渲染男性气质、颠覆性别秩序、挣脱私塾教育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色.三位女作家的童年书写是成为自强自立女性后的初心回溯,同时也为现代文学提供别样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景观.三位女作家以童年之"我"对五四之"我"做出回应,用童年经验中所谓"男子气"呼应人格独立、崇尚自我的五四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三位女作家刻画的"叛女"形象,其实就是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一种投射.
-
-
-
陈红1
-
-
摘要:
1953年冬,朱德在一场有田汉、裴曼娜等文化界人士参加的晚会上说:''中国的作家太少,特别是女作家更少,冰莹若能回来多好.''朱德口中的''冰莹'',就是现代著名女兵作家、抗日女将谢冰莹。叛逆的''岗猛子''谢冰莹,原名鸣岗,字凤宝,其意在于''凤鸣于高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