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事件相关电位(ERP)

事件相关电位(ERP)

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专利文献130651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相关文献由3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海玲、刘茜、朱相华等。

事件相关电位(ERP)—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30651 占比:99.88%

总计:130812篇

事件相关电位(ERP)—发文趋势图

事件相关电位(ERP)

-研究学者

  • 李海玲
  • 刘茜
  • 朱相华
  • 闾金杰
  • 闫中瑞
  • 任长杰
  • 樊越波
  • 罗跃嘉
  • 肖正军
  • 范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颖; 陈丹
    • 摘要: 神经语言学范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为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途径。在众多的实证研究手段中,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因其精确的时间分辨率、多维探测指标及非侵入性的数据采集方式而备受研究者青睐。不仅如此,事件相关电位还可以实时地测量没有行为反应的认知加工和获取脑自动加工的指标,这些客观的指标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运用,为译者的非意识加工及内隐认知等重要且难以通过行为研究获得的大脑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 赵峥恺; 张舒; 史秀志
    • 摘要: 为提升安全警告标志传递的风险信息对个体的安全警示作用,从神经科学视角探究安全警示标志图案内容对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首先从“人因”和“物因”视角探讨安全警告标志所传递风险信息的信息量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事件相关电位(ERP)试验,获取单因素和双因素安全警告标志刺激下的脑电数据,并分析脑电ERP成分的差异。研究发现相较于单因素安全警告标志,双因素安全警告标志诱发的P2成分振幅更小、潜伏期更短,P3成分振幅更大,均呈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双因素安全警告标志更容易也更早被人注意,个体对双因素安全警告标志的风险感知程度更高,即同时包含“人因”和“物因”风险信息的安全警告标志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且传递的信息风险度更高,发挥的刺激警示作用更加明显。
    • 尹天子; 吴倩; 戚江丹
    • 摘要: 以往研究显示,知觉组织影响时序知觉,采用ERP技术拟探讨知觉组织影响时序知觉的认知机制.采集23名被试完成同时判断任务的脑电数据.行为结果发现,知觉组织影响时序知觉,具体表现为知觉组织条件的同时判断频率显著高于非知觉组织条件.ERPs结果发现,在P1和P2成分上,知觉组织条件与非知觉组织条件引发的波幅没有显著差异;而在N1成分上,知觉组织条件诱发的N1波幅显著大于非知觉组织条件.这表明,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可能发生在视觉刺激加工的早期阶段,视觉刺激的知觉组织先于时序信息加工.
    • 贾磊; 陆家豪; 王逸; 张常洁
    • 摘要: 本研究采用ERP技术探讨了权力概念的隐喻冲突机制.实验基于空间Stroop任务变式,使用身份词对作为刺激,操作词对间的字体大小和左右位置,检验权力的大小隐喻和左右隐喻与其概念表征存在冲突时的认知加工过程.行为结果发现,词对的字体大小与位置左右共同影响了权力概念判断,呈现隐喻冲突的基本特点.ERP结果显示隐喻冲突连续体现在早期N1、N2pc成分,以及晚期N400、NSW和LPC成分上.结果表明,权力的概念判断可同时受到大小隐喻和左右隐喻的影响.因隐喻知觉线索与概念表征失匹配而引发的隐喻冲突,不仅会出现在早期注意阶段,也会出现在晚期的语义编码和评估阶段.
    • 邵将; 白雨鑫; 魏乐乐; 姚君; 田方圆; 朱兆华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在神经科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脑-机接口(BCI)再次引起了国内外智能交互领域学者的关注。目的为了提高脑-机接口系统效率,运用交互设计思维呈现符合被试心理预期的界面形式,减少被试视觉疲劳,更加高效、准确的获取实验数据。方法对目前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视觉稳态诱发电位(SSVEP)和运动想象(MI)等EEG-BCI实验范式的交互界面设计进行了详细地梳理和归纳。结论通过综述为脑-机接口实验范式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改善目前EEG-BCI在交互控制领域的应用局限性,提高BCI系统可用性、易用性。更有助于促进工效学、设计学科、认知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基于脑-机交互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
    • 谢莹; 刘昱彤; 陈明亮; 梁安迪
    • 摘要: 品牌消费旅程通常指的是对于品牌消费服务的多维度(包括认知,情绪,感觉,行为和品牌关系)响应。揭示品牌消费旅程的认知心理过程是目前营销学领域之中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在梳理当前神经营销领域内有关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事件相关震荡(ERO)的相关研究成果后,将消费者在品牌消费旅程之中的认知心理进程划分为注意吸引、决策形成、消费体验和品牌忠诚四个阶段,并系统阐述了每个阶段之中消费者心理进程的神经机制与脑区活动,进而全面立体地揭示消费心理的全貌。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神经指标在具体营销情境下的表征意义,并结合超扫描技术进一步解析多个被试间的神经耦合情况。
    • 李子杏; 兰珍; 唐邓清; 闫超; 相晓嘉; 周晗
    • 摘要: 目标检测技术应用广泛,现有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方法由于目标遮挡、光照强弱等因素难以适应复杂场景的需求.而人脑的高级认知能力和快速感知能力在处理复杂情况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的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统与特定事件相关,可检测独立于自发脑电的高级认知活动,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基于ERP信号的目标检测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现状的全面归纳,梳理了以快速串行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RSVP)为主的实验范式,包括呈现模式、目标视场角、目标复杂度等设计因素.总结了脑电信号分析中的预处理方法、特征提取和特征分类算法,介绍了其在人脸识别、军事作战、医学分析等领域中的初步应用.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 杨程; 曾静; 陈辰; 王倩
    • 摘要: 采取行为实验和脑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产品外观特征元素(形状、颜色、材质)及其熟悉度(低、中、高)对产品识别的影响.脑电实验前,通过问卷获取被试的主观评价数据,进行实验假设.脑电实验采用经典的"学习-再认"范式,实验材料为3(形状、颜色、材质)×3(低、中、高)混合设计.结果 表明:低和高熟悉度的颜色特征、低熟悉度的形状特征以及高熟悉度的材质特征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识别度.
    • 王莹莹; 陆颖之; 杨甜甜; 顾楠; 周成林
    • 摘要: 目的 考察在竞技运动领域,概念经验如何参与运动员的动作加工过程及其大脑加工特征.方法 以言语研究中的典型脑电成分N400为指标,通过改变后期动作结果与前期动作序列是否匹配,探索不同技能水平运动员相较于无经验的普通大学生在加工乒乓球动作时是否会诱发明显的N400成分.结果 ①专家组和新手组运动员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②专家组(P=0.047)和新手组(P<0.001)在不匹配条件下相较于匹配条件均诱发了显著的类N400成分,而对照组在2类条件下诱发的类N400波幅无显著差异(P=0.846);③进一步将行为表现与脑电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只有专家组的反应正确率与类N400效应呈显著相关(r=0.62,P=0.001).结论 验证了运动员加工专项动作的优势,这种优势除源于动作经验的参与外,还源于概念经验的调节作用,且技能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其动作加工过程越与概念经验系统的参与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