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0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专利文献62159篇;相关期刊3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眼底病杂志、国际眼科杂志等;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筱荣、陈晓、晏颖等。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62159 占比:99.86%

总计:62247篇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发文趋势图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研究学者

  • 李筱荣
  • 陈晓
  • 晏颖
  • 赵明威
  • 韩泉洪
  • 曲进锋
  • 曾苗
  • 洪玲
  • 王莹
  • 黎晓新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相关期刊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冬青; 刘玉燕; 董益; 王莹; 韩泉洪
    • 摘要: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前后微视野、OCT血管成像(OCTA)微血管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治疗的IMH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33例33只眼.平均年龄(64.02±6.46)岁.平均病程(7.00±8.85)个月.均行BCVA、微视野、OCT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测量双眼黄斑10°视网膜敏感度(RMS)和黄斑中心凹2°固视率(P1)、二元等高线椭圆面积(63%BCEA).采用OCTA仪测量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脉络膜层血流面积(CF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FSVD、FD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FAZ 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患眼均行25G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PPV,其中联合或不联合ILM翻瓣分别为21、19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行配对t检验;logMAR视力与微视野变量、OCTA变量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患眼与对侧眼之间成对比较行非参数检验.结果 手术后6个月,与手术前比较,患眼logMAR视力(t=-12.33)、RMS(t=7.94)、P1 (t=3.21)、63%BCEA(t=-3.98)、CRT(t=-9.17)、CFA(t=8.14)、FSVD(t=3.75)、FDVD(t=3.88)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面积(t=-1.40)、FD-300(=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与手术前logMAR视力、裂孔最小直径、RMS、P1、63%BCEA、FSVD、FDVD、FAZ相关(r=0.432、0.527、-0.410、-0.383、0.349、-0.406、-0.373、0.407,P<0.05).手术后6个月患眼各指标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但较对侧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V治疗IMH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力,改善视网膜功能和中心凹微血管循环状态;视网膜功能及血液循环变化对手术后视力有显著影响.
    • 姚昱欧; 赵明威; 曲进锋; 于文贞; 李梦洋; 胡洁; 许晖
    • 摘要: 目的 观察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3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经初次手术失败并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18例IMH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2±6.4)岁.所有患眼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并采用OCT测量黄斑裂孔孔径.初次手术时,患眼平均BCVA为(32.6±13.1)个字母,平均孔径为(621.0±161.8) μm;再次手术时,患眼平均BCVA为(34.4±12.3)个字母,平均孔径为(499.0±148.6) μm.初次及再次手术平均间隔(3.4±1.3)周.再次手术术式为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按摩.ILM剥除范围扩大至直径为4 DD至上下血管弓.黄斑孔缘按摩采用软硅胶头笛针利用负压吸引或轻触孔缘向心方向活动.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3±5.2)个月.对比观察再次手术前后患眼BCVA变化;同时,根据手术后OCT图像判断黄斑裂孔是否闭合.以手术后首次获得清晰的黄斑裂孔闭合的OCT图像时间作为裂孔闭合时间.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8只眼中,再次手术后裂孔闭合17只眼,裂孔闭合率为94.4%,裂孔平均闭合时间为(2.1±1.0)周;再次手术失败1只眼,接受第3次手术后裂孔闭合.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BCVA为(51.5±13.0)个字母,较初次手术时平均提高18.9个字母(>3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2,P<0.001).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较初次手术前提高大于3行者11只眼(61.1%),提高>1行者15只眼(83.3%),无变化或下降者3只眼(16.7%).与再次手术前BCVA比较,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平均提高(17.1±9.5)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5,P<0.001).结论 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ILM患眼,可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善患眼视力.
    • 赵培泉; 吕骄
    • 摘要: 难治性黄斑裂孔通常包括直径超过400 μm的黄斑裂孔、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劈裂或病程大于6个月、经历多次手术,抑或是合并广泛视网膜脱离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黄斑裂孔.相较于普通裂孔,难治性黄斑裂孔经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后愈合率低,视功能恢复不理想,困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生.通过回顾近年来新涌现的针对各类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技术,我们总结了三大关键策略.(1)各类内界膜的剥除技术和黄斑裂孔区域的视网膜松解技术;(2)各类眼内组织或生物组织的填塞或覆盖,促进黄斑裂孔区神经上皮层的修复;(3)适当的眼内填充,降低裂孔边缘张力,促进填塞物与黄斑区域的贴附.总之,难治性黄斑裂孔的玻璃体切割手术策略应体现对各解剖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设计.
    • 刘巨平; 黄亮瑜; 任新军; 李筱荣
    • 摘要: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空气填充及手术后俯卧位1d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空气填充且手术后保持俯卧位1d的IMH患者作为空气组;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25%SF6填充以及手术后保持俯卧位3d的患者作为SF6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logMAR BCVA、黄斑厚度、眼压、裂孔直径、眼轴长度以及IOL眼数和裂孔分期情况等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7d及1、3、6个月复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裂孔闭合率、视力恢复以及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空气组、SF6组分别纳入39例39只眼、30例患者30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1.63)、性别分布(x2=0.03)、logMAR BCVA(t=0.39)、黄斑厚度(t=-0.93)、眼压(t=-0.31)、裂孔直径(t=-0.70)、眼轴长度(t=-0.56)、IOL眼数(x2=0.13)以及裂孔分期分布(Z=-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组39只眼中,裂孔闭合35只眼,裂孔闭合率为89.7%.SF6组30只眼中,裂孔闭合27只眼,裂孔闭合率为90.0%.两组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70).空气组39只眼中,视力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23、10、6只眼;SF6组30只眼中,视力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18、6、6只眼.空气组视力改善的比例略低于SF6组,但两组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8,P=-0.93).空气组、SF6组气体平均吸收时间分别为(8.54±1.74)、(31.10±3.20)d,空气组气体吸收速度较SF6组更快.两组患者手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手术后均未发生眼内炎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空气组、SF6组分别有2、3例患者于手术后第1天出现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眼压恢复正常.结论 25G+ PPV联合空气填充及手术后俯卧位1d治疗IMH与常规术式获得的裂孔闭合率和视力改善无明显差异.
    • 刘勃实; 崔伟娜; 牛瑞; 陈琼; 聂泽彤; 魏娇婷; 胡博杰
    • 摘要: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手术(联合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联合手术的IMH患者51例5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6.79±4.33)岁.所有患眼均行BCVA、检影验光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根据SRK-T公式计算IOL度数,预测屈光度(预测值).患眼平均BCVA为0.20±0.13;平均前房深度为(2.89±0.28) mm;平均△角膜散光度(0.73±0.43)D;平均AL为(22.92±0.70) mm;平均屈光度预测值为(0.10±0.66)D.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联合手术.手术后6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测量手术后屈光度实际值(实际值).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手术后6个月,患眼平均屈光度实际值为(-0.19±0.64)D;与手术前屈光度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5,P=0.102);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值为(-0.33±0.81)D.结论 IMH患眼联合手术后屈光状态发生近视漂移;手术前IOL度数预算时可适当预留+0.3 D左右远视.
    • 朱丽; 陈晓; 晏颖; 丁琴; 胡城; 黄志坚
    •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55±9.45)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频域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组(A组)和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B组),分别为16例16只眼和15例1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649,P=0.527)、AL(t=-0.639,P=0.533)、MF类型(P=0.5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息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3±0.33、1.11±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8,P=0.718);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分别为(596.51±196.69)、(578.33±200.18)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8,P=0.823).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65±5.15)个月.手术后7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FT变化以及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手术前后BCVA、CF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 末次随访时,31只眼中,MF完全复位27只眼(87.1%);MF部分复位4只眼(12.9%).A组、B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7±0.24、0.64±0.21;平均CTF分别为(126.25±36.61)、(134.27±25.29) μm.与手术前比较,BCVA提高(t=6.630、9.260,P=0.000、0.000),CFT下降(t-10.206、8.799,P=0.000、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眼间logMARBCVA、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6、-0.924,P=0.878、0.371).A组发生全层黄斑裂孔1只眼(6.3%),B组无黄斑裂孔发生;两组患眼间黄斑裂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69,P=0.516).随访期间无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PPV联合剥除ILM以及保留中心凹ILM可有效治疗MF,BCVA和CFT均得到改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